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初三政治)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初三政治题)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加以发展,可以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模式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可以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更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可以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国每一个人的根,是永远不会被磨掉的“胎记”。

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现在的人大多唯利是图,不分美丑,欺师灭祖,舍利忘义,不忠不孝。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有许多创造和发明,突出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因此,人们需要在此基础上发扬这些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传承下去。

今天,青少年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容小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中华传统美德是思想道德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是模糊的、形式化的,青少年对起码的道德要求了解不多。所以极其有必要告诉你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什么,告诉你我们中华民族在过去创造了传统美德,在这种传统美德的哺育下发展起来。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需要弘扬这些传统美德。学习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如何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文化正日益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中国,“国学热”、“儒学热”热度不减,传统文化地位日益凸显,声誉日隆。同时,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存在着令人担忧的认知倾向。一些论者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抛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甚至将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纳入其理论解释之中。他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弘扬传统文化视为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然后就会被传统文化的隆重登场所取代,弘扬传统文化必然会遇到马克思主义放不下的问题;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儒家、儒教,认为重视传统就是“回归道统”、“回归康有为”;他们把“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混为一谈,不分青红皂白地宣传传统文化中一些已经失去历史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具有明显负面因素的陈词滥调。所有这些,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实际上又回到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复兴主义的格局。这不仅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会使人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陷入理论困惑。

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文化一直在默默流传。看着优雅帅气的瓷器和朴素得体的陶器,我有一种舒适感;看着前人古老的遗迹,似乎可以窥见历史的痕迹;每当我们阅读诗歌和书籍的卷轴时,我们似乎受到了洗礼;而那些精美的民间艺术——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我们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

首先,传统文化的光明面将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是剑,就一定要用在战场上,而不是藏起来,甚至不自觉的消失。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就去现实生活走一趟吧。根据在大学生中的调查,有多少人看过四大名著?恐怕只有几个。如果你问他们对《论语》的看法,他们很可能知道孔子。可见当代人很少有人知道古典文学的真正内涵。从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中国人还不够了解,更不要说那些一开始就不知名的了。基于这种情况,* * *部需要加大力度突出地域文化,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多举办活动宣传,否则精华上不了盘,让大家享受文化盛宴。事实上,今天的旅游文化承载了许多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逐渐受到接受者文化的影响,自然会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一个游客去过黄鹤楼,那么他一定会想到崔豪的诗,然后他可能会读唐诗宋词,甚至古代文学。这样下去,会发生连锁反应。当然这是一个乐观的想法,但这至少是一个方面。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文化庸俗化,比如把文化卖成一个赚钱的工具。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压制和抛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们身心安定,过着夜不闭户,不接路的生活;但现在的人把自己锁在酒吧里,社交活动会受到频发的恶性事件的威胁。反差真大!看看二战后的日本。它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保持中国人在家庭、学校、公司和部门的传统文化,并能够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崇尚个人、崇尚竞争的思想是社会动荡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拯救世界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都设立了汉学系,美国也设立了专项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目前比较注重软文化的输出,也举办很多展示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法兰克福展,中国展示了很多传统文献,也把活字印刷相关内容带到了德国书画展。

太多人对传统文化过于冷漠,原因有很多。如今,网络快餐文化团队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爱上了互联网,喜欢在网上吃快餐文化。其实他们接受的文化精髓是很少的,大部分只是暂时的。今天的情况让很多文化学者产生了危机感,因为传统文化一旦被抛弃,我们就不再是炎黄子孙,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民族,所以唤醒当代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迫切和必要的。

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枯燥,不想花太多时间。所以我们要标新立异,用创新的理念去教他们,但当然不能改变文化的本质。比如用讲座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的精髓,生动有趣,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我们也通过电视教授文化。今天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显然,这种形式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更何况像易中天这样既有趣又深刻的教授,而于丹的细致分析又合情合理,能为大多数人所喜欢。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眉山人的热情好客给远道而来的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眉山人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得到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开幕式上500多名演员表演的《东坡千古》,还是闭幕式上全市十余所学校的200多名学生奉献给观众的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纵观东坡国际文化节,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难得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这样的活动无疑在文化上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还有中非文化节,孔子文化节等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石湾陶瓷历史悠久,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史丹河贝丘出土的几何印花陶片,见证了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石湾陶瓷的历史,展示了先民的智慧。唐宋大吴岗窑址的发掘,证实了石湾已成为唐宋时期岭南陶器的生产基地。到了明代,更有“石湾天下第一”之称。几千年后的今天,陶瓷业在继承和创新中以全新的形式闻名于世。为了展示陶瓷工业的历史演变,博物馆内的展览分为六个部分:陶瓷的收集,陶瓷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二十四行,石湾陶瓷和陶瓷的发展。其中,第四部分《石湾二十四行》,重点论述了明代至民国时期石湾制陶业的历史渊源。整个展览新颖多样,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今年11月,佛山举办了一场陶瓷展。我们学校也走访了很多学生,吸引了很多社会人士。可以说石湾陶瓷艺术得到了提升。我们知道,几年前,陶器制品没有市场,直接导致了制陶技术的失传,甚至让这样的文化瑰宝在世界上灭绝。如果到了那一步,那将是一场悲剧。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保守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包括保守文化,更保守的是传统文化。文化保守主义显然是指他定义的保守就是传统。建国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轴心,我认为这种文化是西方优秀文化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交融,而这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文化,在功能上是传统的噩梦,显然不是指现代中国的文化,而是指古代传统中国文化,所以我现在就把这个东西保留在古代传统中国文化里。我们总是在一种传统文化的阴影下,喘不过气来。如果说思想上或者形式上稍有变化,也不为过,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强调,要把传统文化扩大化,形成现代的传统文化,让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容易消化吸收。当然,打破常规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忘记把传统文化转化为自己一部分的精髓,学以致用。这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唯一法宝,也是我们践行传统文化的最有效手段。

第三,引导当代人接触传统文化,学会适时适度地发扬光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受到利益的影响。很多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飞黄腾达,告诉他们长大后要有出息。什么是有前途的?如果不是官员,就不是老板。更多的是忽略了对孩子的一种道德引导,告诉他们如何道德,如何提高教育水平。这种情况在农村尤其严重,因为他们的父母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对他们来说,自然生计才是最重要的,儿子在知识素养上是否有很高的造诣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下的一些当代人是深受家庭影响的。即使到了高中,这种思维也不容易改变。所以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在有文化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有文化的,我说的当然是文化敏感。对于传统文化,需要引导当代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应该从小给予这样的引导,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引导的任务看起来很艰巨,但是面对传统文化的被抛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承担这个使命,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搬到中国的每个人身上,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继承和发扬。有很多方法可以引导。在学校,我们的老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面对一群对传统文化积极厌学的学生,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插入适量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有一个缓慢的感染效果。我觉得如果做的再细致一点,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来体现一种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当然,学生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平时他们要在学校主持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的讲座或者讨论,有可能的话集体参观一些传统文化展览。在家里,就像我上面说的,父母长辈要起到引导作用,科学地向他们指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支持下一代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而不是狂妄地崇尚名利,这样会迷失方向,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损失,因为新生代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主体。而在社会中,强化这种引导作用就更具挑战性,因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包含着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人。要达到导向效果,当然要采取综合措施,比如举办企业文化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当然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让员工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对于* * *,建立必要的传统文化中心和一些传统文物博物馆是非常有效的,因为人们可以在业余时间欣赏这样的展览。对他们来说,他们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为什么不呢?

也许我们不能对这样或那样的措施过于乐观,但我们也不能过于悲观,因为我们很多人还在支持传统文化,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也许当代人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我们对这一切一无所知,但只要我们有信仰,有这个理想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但金子总会发光。中国的优秀文化是一大块金子,它的光芒迟早会散发到海内外。这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精神信仰,已经发酵成为当下引领人们价值观的新理念。比如学校开设国学课程,寺庙开设国学夏令营,企业开设国学培训班。“国学热”因其适用性和实用性,被企业家用来打造品牌,深化所在企业的文化内涵。父母用一些中国经典如《弟子规》作为他们管教孩子的法宝。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广泛传承和发展,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分歧:一种是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使传统文化一塌糊涂,一文不值,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商业大潮的背景下,“国学”一度被边缘化。近日,人民网上发布了一篇关于上海市小学语文课本删除8首古诗和几篇文言文的报道。第二种是完全保守的态度,执着于固有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切都是好的。那么,在当今社会,如何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笔者认为,首先,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时,心理上不应“欲壑难填”或“病为仇”,而应发扬和超越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播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其次。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既要有针对性地学习,也要冷静对待社会上存在的“国学热”。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接纳包容多样的学生,从而实现文化交流。不能强调国学,所以放弃学习外国先进文化。我们要结合时代背景,用全球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熟悉、了解它,还要继承、创新、创造、发展它,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播到世界,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的!

最后,要创造性地改造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界开展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使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是推广和传播文化的主体。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实践,从身边的事做起,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听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智慧的魂。

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在加强文物保护、传承文化根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015年2月,* * *签署国务院令,颁布《博物馆条例》。《条例》规范了博物馆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程序,要求加强对藏品特别是文物的保护和管理,禁止博物馆获取来源不明或者非法的藏品。

2016年2月24日,国务院总理* *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会议强调,一要以保护为重点,及时对重大危险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二要加强管理和执法,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保护终身问责制。第三,要合理适度利用,将更多的博物馆纳入财政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民间文物合法收藏,实施一批彩塑壁画保护重点科技示范工程。五要大力培养文物和文物保护修复人才。

2016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物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振兴传统技艺保护文化遗产

2014,65438年2月,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批准第四批15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文化部确定的15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大项目名录。

2065438+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戏曲是表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安排加强戏曲保护和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出,改善戏曲制作条件,支持戏曲表演团体发展。

2015 10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间活动。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纲要提出,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和体质健康课程。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2065438+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消费品行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消费品,提出继承和发展一批传统工艺美术、文房四宝等产品。支持发展一批传统特色食品。创新提升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章。传承和保护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设计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加强藏医、维医、蒙医等特色民族医药的发掘和保护。意见还要求提高消费品标准化水平,推动中华老字号传承升级,支持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培育新品牌。

推进校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2065438+200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继承和建设各民族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纳入学科和专业,开展教学研究,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65438+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渗透到学生心中。进一步办好中小学生艺术展览,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

2015、11国务院印发《整体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加强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实现扬弃、继承和创新。

创新文化产品传播中国品牌。

2015,11 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产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作出部署,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发展潜力,推动生活“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服务产品。

2015 12国务院发布《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知识开发利用,促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2065438+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实施“互联网加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指出要提升老字号等传统品牌影响力,积极运用互联网,创新生产技术和商业模式,弘扬民族、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建立知名品牌示范区,线上线下互动传播中国品牌。

2065438+2006年4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软实力的措施。会议认为,深入挖掘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对于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选择一批不同类型的国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开展试点示范,允许其在保证公益目标、保护国家文物、做强主业的前提下,以合作、授权、自主开发等方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二要大力培养创意研发、营销推广人才,完善引导支持机制,畅通国有与民营、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第三,推动优秀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跨界融合。,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更多融入公共空间,丰富城乡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四是加强政策支持,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纳入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的支持范围。国有文物单位应当积极探索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促进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意见,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