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项目成果如何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一前瞻性的指导性文件的出台,给我们的幼儿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贯彻落实《纲要》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就是要把
《纲要》精神全面融入幼儿园教育实践。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优质学前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创造者。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要求
最终会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即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期望。
“一课三研”作为一种教研方式,同时关注课程、儿童和教师的发展。因此,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就引起了幼儿教师的重视。上海等一些发达地区的一些优质幼儿园已经率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我们园地处山区,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相对落后。教师总是困惑于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付诸教育实践,指导教育行为,这极大地阻碍了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步伐。
为了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教研形式和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打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这对促进我园的园本教研和课程设置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卡茨认为,幼儿教师的特长应该是:在教育工作中,高深细致的知识可以作为判断和行动的标准。换句话说,幼儿教师应该有研究和反思。
能力。“研究型教师”不仅是国际上新的理论潮流,也是我国幼儿教师即将面临的现实要求。正如著名的德国教育心理学家指出的,“如果你把
创造性作为一个教育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性教师。"
2.纲要强调“教师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幼儿园教育评价”
教师的自我评价,评价的过程是各方参与、相互支持和合作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
“重要途径”的理念对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三研:是指在教研组中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针对同一活动(主要是幼儿园学习活动)进行的实践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探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和目标的价值取向。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个体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培训,获取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展现专业伦理,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目标:
通过研究,架起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激发教师积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反思能力,形成团结、合作、信任、支持的群体氛围。
内容:
1.了解教师* * *相同的期望价值、期望目标和专业成长方向。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
2.讨论如何在“一班一人三研”和“一班两人三研”活动中发挥个人优势和群体智慧,围绕预定话题展开讨论,将教研经验转移应用到日常和随机中。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方法和步骤
1.成立调研组,调研组组长由所长亲自担任,调研组成员由园区教研组成员担任。
2.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行动研究、实践反思和案例分析。
3.以“教师如何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为讨论的大方向,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收集问题,并进行分类汇总,确定“活动目标的制定和材料的可获得性”
有效的传递,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引导,如何营造和谐、亲切、轻松的活动氛围,如何引导孩子认真观察,如何引导。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如何激发小班幼儿参与探究的欲望”等7个研究课题,以科学与艺术领域为切入点,通过“一节课三节研究”(一节课多轮)。
交叉到“两人三研一班”(同班异构),分别在大、中、小班开展研究活动。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重研究“教师”(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轻研究“班级”(活动框架
和链接),突出教师的主体性。
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0)
1,做好课题的论证工作,让全体成员明确研究的意义和步骤,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案。
2.设计调查问卷,以全校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全面了解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期望值、期望目标和方向,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并根据统计结果写出调查报告,提出相应对策。
3.组织教师培训和学习相关理论,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意识,营造和谐、信任的研究人文环境。
第二阶段:(2006年,11——2007年6月)
1.选取4名课题组成员,以“一班一人三课题”的形式,在“学习、实践、讨论、反思、实践、讨论、再反思”的循环中,围绕既定课题开展教学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观摩、评估、修改活动方案,提交三课题各阶段的课例、案例和个人反思记录。
2.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向全园展示三个研究项目的成果,分享有效的教育策略。
第三阶段:(2007年9月—2008年4月)该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是:
1.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以“两人一课三研”的形式开展教学研究,与他人一起解读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取长补短,将经验升华为理论。
2.总结教学策略,收集教研活动各阶段的课堂案例和个人反思记录,整理归档,反馈给课题组。
3.优化研究课程,向全园展示。
第四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该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是:
撰写一般项目的研究报告,编写优秀的课例和案例集,收集反思记录,在全园范围内交流研究成果。
六、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课题组成员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研讨班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理论和实践有了很大的进步。
1,教练的成长
教学老师接到研究任务后,首先要对相应研究课题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和内化,然后提交教案,进行“一个研究”。“一研究”活动结束后,他不急着讨论,而是留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我会给老师们自我反思和分析,学会用教育理论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书面反思材料,与课题组成员交流,在“研究型老师”的氛围中内化群体
智慧,并接收小组提问:目标是否合适,老师提问是否有效,引导是否到位等。,再反思,再讨论,以此类推,形成三次调研,三次反思。
“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用新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发现了很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
断断续续的教学和反思,在磨炼的过程中提高了导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学会了考虑目标设计的全面性和适当性,做到清晰、具体、有能力。
反思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和教育策略,投入的教学工具是否生动直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是否服务于教育目标,都是在实践、讨论、反思的循环中逐渐变化的。
促进教育理念和行为,加快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