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直接塑造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1,联系学生心理实际,编写系统的校本课程。实践证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思想不可能完全一样。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是有效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为了系统地指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和人格的自我塑造,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研究和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既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又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值得提倡的现代教育研究课题。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无论是物质的还是人文的,对人的心态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一个干净、卫生、绿色、美化的校园里生活和学习,能让人感到舒适和快乐;教室里张贴的科学大师画像,能激励人积极进取;礼貌语言的使用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广播和墙报,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营养。相反,生活在充满视觉和听觉污染的恶劣环境中,必然会使人产生厌恶、焦虑、烦躁和紧张,甚至导致行为偏差。因此,为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
第二,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在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主要是:1,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考试焦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等。2.人际交往问题,包括人际交往问题、异性交往问题和家庭关系问题。因为自己的一些原因,性格上没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学相处不好,或者关系冷淡冷漠,或者关系紧张紧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自己又没有学习和与人沟通的技能,所以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或沟通不当。异性交往似乎是学生和老师在青春期永恒的话题,现在也受到学生的关注。家庭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多的被学生提出,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过多的干涉自己。我们也应该对孩子因为父母的严格监管而杀死父母的一系列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多的讨论家庭教育的弊端。3、自信心、自控力、情绪控制力等问题,这些应该算是一些共性问题,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反映出他们更加关注自己,感受自己,渴望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
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工作总结班会的特点,逐步渗透心理咨询的内容,互相讨论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
第一,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主题班会“欣赏和赞美他人”中,在讨论了为什么和如何欣赏他人后,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他人、对待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习他人,克服嫉妒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心态。从学生的感性问题入手,比如学习问题、沟通问题、自我保护等。,分层次设计问题,设置特殊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自己关心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二、定期心理讲座的开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针对高一学生,要讲青春期教育,重点是生理方面。对于一些青春期保健,要详细注意常见疾病。心理老师给一年级学生做青春期教育讲座,包括生理方面,性意识和自我保护。通过讲座,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青春期的不同阶段,揭开一些困扰他们、难以提问的问题,达到普及青春期教育的目的。第二部分是教师培训。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如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何与学生成为朋友,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等。,让所有教师树立现代的学生观,如何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生,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三部分是对家长的教育。为了让家庭教育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引导家长的心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家长家长会给家长做心理辅导讲座,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教育孩子等。,使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为学校心理教育的更好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咨询是团体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拓展。可以是面向全校或某年级学生的讲座形式,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组织,有利于纳入学校教育工作安排,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它面对的是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有计划地安排教育内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常见问题进行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能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维护学生健康的心理。由于上述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已成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不是心理学的教学,掌握心理学的相关名词概念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心理学的应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实际,以课堂教学的形式,直接影响和干扰他们现实的心理状态。一方面要教授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如何自我调节,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已经遇到或可能遇到的普遍性困惑和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既要解决学生中的实际问题,又要有效防止新问题的产生。因此,我们强调,在教育实践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防止纪律的偏差。
同时也要看到,人的感受和体验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人的心理状态是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碰撞的反映,人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和提高只有在实践和活动中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应以实践和活动为主,除了一些必要的知识外,主要以小组参与活动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强调心理素质各方面的水平要螺旋上升和提高,内容要系统化;另一方面,每节课的具体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典型问题或困惑,即贴近学生实际,因为我们不是强调学生应该得到什么结论,而是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组织中,学生是积极参与的主体,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教师是指导者,以积极引导的原则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内心活动是由案例导入引发的,案例导入可以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实际感受;还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充分讲述或理解。
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必要的方式,也很受学生的欢迎,但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应认真思考。活动课热闹非凡,学生课后一无所获,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作为一名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活动目的,有效组织活动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感受和经历越深,教育效果越明显。同时,要创设小组互动情境,充分谈论学生的切身关切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互动情境中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和分享,从而调整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学校里,因为最了解自己学生的人就是班主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组织和教学一般都是由班主任来承担,但也有一些是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来承担。一般每周安排一次班会、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或活动课,课时可长可短。
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的宣传阵地,如校园广播、黑板报、墙报、校园期刊(学生手写小报)等。,开辟心理健康园地,让关心心理健康成为所有学生自己的事。
第四,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可能会出现青春期躁动等一系列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来摆脱这些不良情绪。学校心理咨询应充分发挥其功能,开展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学生个别咨询和家长咨询。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努力相互信任,关注情绪,在非常融洽的氛围中诊断症结,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和人格的自我塑造,可以达到心理咨询的圆满成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事学习、生活和交际。
面向整体,照顾差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当个别学生在自我发展、学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心理障碍,感到强烈的心理困扰,或个别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出现行为偏差倾向时,需要学校专门的咨询师进行咨询和指导。
心理咨询一般要求专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知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了解学生,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
在心理咨询中,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尊重对待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心情,观察他们内心的苦恼,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扰,解开心结,跨越障碍,恢复情绪稳定,成功渡过当前的心理危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不同于社会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后者的主要对象是精神疾病患者和精神病患者。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来寻求帮助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但现在遇到了问题,解不开心结。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和自己,抱着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所以来寻求帮助。因此,从观念上讲,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当成“病人”来看待,防止医学咨询的倾向,而应该把来访的学生当成有基本心理健康和关怀的人来看待,热情接纳。相反,学生可能会起疑心,不来,或者即使来了,希望也不会很大。
带着同情、理解和体谅倾听学生倾诉烦恼,是关心和接纳的第一步。心理咨询的引导效果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完全、彻底地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困惑和苦恼。如果老师们能以同情、理解、体谅的态度给予温暖的关注,获得* * *感,学生的亲近感就会更强,从而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毫无保留地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候学生讲的故事不完整,或者只讲表面现象不触及内心深处,不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引导,所以需要耐心的启发和引导。一方面可采用开放式问题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应做出必要的承诺,对隐私保密,不对外传播(向相关方传达或告知可能发生的恶性变化的必要性)。要帮助学生解除烦恼,让他们勇敢地、坦率地说出自己的问题,从而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心理咨询中起主导作用。为了保证咨询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有效地把握咨询过程,即在倾听时要快速思考,如如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设计咨询过程,如何通过谈话帮助学生澄清和解决问题,根据实际准备情况安排几次谈话,随时调整咨询过程等。
心理咨询是一种双向活动。当学生倾诉内心的困惑时,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困惑或苦恼的原因。学生心理困惑的原因有简单明显的,也有复杂隐蔽的;有些是现实造成的,有些是有历史渊源的。对于单一的明显原因,学生可以直接自己说;对于比较复杂、不明显甚至有历史渊源的原因,老师和学生都要分析。教师的分析要因势利导,逐步深化。同时要掌握学生的一些背景材料,比如学生是否生活在单亲家庭,之前是否受过伤害,父母如何给他们的学习施加压力,社区环境对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近是否遇到了突发事件等。,以便深入分析原因,口头说服学生,有利于下一步的引导。
指导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根据学生的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同时,可以提出或与学生讨论如何澄清和解决问题。在帮助学生做出选择之前,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的内心冲突,因为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反思自己,这是追根溯源,实际上仍然是对原因的分析。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各种影响都可能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但作为主观方面,心理问题总是由个体的一些不合理认知引起的,改变认知的过程就是调整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省,才能看清自己心理问题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认识,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自己合理正确的认识,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谈话中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心理咨询的关键。
观察咨询的效果也很重要。在谈话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分析引导效果,控制咨询过程。同时,咨询后也要观察学生的言行,看看他们的心理状态有怎样的改善。如果没有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要继续安排辅导和指导。
总之,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教育力量逐渐加强,他人教育力量作用逐渐减弱的“换挡”关键期。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成功的心理,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