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大教授卢永林先生谈意象与意境。
鲁先生的学术以诗歌为主。他指出,欣赏唐诗宋词,最重要的是理解其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感受和他所描绘的物象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形象。
意象中必然有作家的主观感受,所以意象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意象、人物、事物、环境等。由小说和叙事诗塑造的——这些只能称之为意象——意象一词指的是诗歌等抒情文学作品中混合场景的意象。
意境一词,或称境界,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艺家对中国优秀抒情文学作品审美特征的理论概括。换句话说,欣赏古诗词,欣赏意境最重要。
意境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主客体(我与物、意与象、情与景)相互交融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艺术世界,或者说天地。
建构这个艺术世界的表面媒介——语言和文字往往简洁,但内涵丰富,不仅包括层层叠叠的意象,还包括无尽的情怀和深刻的哲理。
比如鲁教授最喜欢的一首诗《锦瑟》,锦瑟、庄梦、春心、海月、蓝田日暖都是意象,这些美好的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在古诗词中,意象和意境的有无是决定诗词水平的关键。鲁先生为例,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用“银河”的意象来描绘瀑布,形成了瑰丽的意境;
望庐山瀑布
紫色的薄雾被太阳光照亮,瀑布悬挂在山前。
高高的悬崖绝壁上,仿佛有几千英尺高,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堂坠入人间。
许宁的《庐山瀑布》中,虽然气势磅礴,但以“白练”或“白布”为意象,有损意境。
庐山瀑布
虚空坠入泉中,雷声奔涌入河不歇。
这古时候是白那么长,一个分界断了青山。
谈到“白练”,鲁教授也谈到过去他写现代诗时用“白练”这个意象,受到先生的批评。因为没有看过苏轼后来对许宁诗歌的批评,盖的形象并不好:
播放许宁瀑布诗
帝发银河垂,而在古代,只有神仙之言。
你对飞行和水花了解多少?不要为许宁洗邪诗。
苏轼自己也有庐山诗:
话题锡林墙
从山峰和山谷的正面和侧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去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我认不出庐山的真面目,因为我在庐山。
不过从形象上来说,这首诗并不好,纯属情理之中。宋人这样写诗,是因为发现格律诗已经被唐人做到了,无法超越,所以用诗来说理。
实际上,宋人的诗是用词演奏的,比如苏轼的中秋诗:
水调歌头中秋节
陈冰中秋节,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么样子!
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月亮会变暗或发亮,会变圆或变圆。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希望人长久,千里好风光!
此词形象清冷,意境悲而不伤,思想不消沉,可谓宋词的压轴之作。相比之下,辛稼轩的《求月诗》:
玉兰花又慢又可怜。
惜今夕月,何处去何处徘徊?有没有另一个世界,我在那里见你,形势是东方?还是在茫茫宇宙之外,空无所有,只有浩浩去把这美丽的月亮带走?它就像一面飞上天的镜子,却不会掉下来,是谁用一根看不见的长绳把它拴住的?月宫里的嫦娥到现在还没结婚,谁把她留住了?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但是没办法看原因。这是一件不可预测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人担忧的可怕事情。我怕海中长鲸撞上月宫玉殿琼楼。月从海底,水不会担心水,但兔子曾经学会游泳吗?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为什么会逐渐变成挂钩呢?
此词仿屈原《田文》,连篇寄月。真的很有趣,很有意思,所以赢得了王国维先生的赞赏,他认为这里面包含了月球绕地球转的科学道理。
但是从形象的角度来说,这个词不算好词,因为没有形象,没有意境。
体验:
听了陆教授的讲座,我才知道我不懂诗。不过听了陆教授的讲座,我也有了欣赏诗歌的两大“法宝”:身像和意境。以后看到一首好诗,总不能拍着大腿说:“妈的,太棒了!”反正我得说,“这首诗就像悲伤和美丽(美丽,悲伤,壮丽,雄伟...)”和“深刻的意境(深、长、远...)“还是什么?但鲁教授也强调:境界不是光给人看的!
作为一个终日为温饱奔波的俗人,来到这个风雅之地,听顶级文学教授的优雅讲座,颇有“偷得半日闲”、“洗去世俗尘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