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中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受教育时间相对较短,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大量受过教育、有技能的年轻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农民显然难以独自承担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如何尽快培养和留住一批有知识、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已经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定位困难。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林水科教文卫国土等20多个部门。有些地方各部门各行其是,导致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效益。一些部门为了立竿见影,往往选择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导致支农资金和政策向发展好的村倾斜。而那些不需要外力就能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村庄,由于基础相对较差,政策不力,很难得到优惠政策和资金。于是,一些富裕的试点村成了“示范村”,越来越富;然而,贫困村却很难改变面貌,逐渐被人遗忘。新农村建设需要“锦上添花”,但更需要“雪中送炭”。如何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新农村建设资源的边际效率,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培育新型农民应注重以下四点:
以政府为主导,尽快制定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确立实施目标、实施方式和考核标准,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
有效整合资源。由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集中资金,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实现农民培训效益最大化。
加大培训支持投入。农民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同时,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同等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问题。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培训的特色性、专业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系统内农民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术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券制度。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赋予农民自主选择权,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实际需求,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人性化的培训服务。根据农民按需接受培训后交付的培训券,向有关部门申请,领取培训资金。一、统一认识,强化政府责任
统一认识,强化政府责任,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力思想政治保证。农民素质低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是因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新型农民的培养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认识:一是要认识到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核心问题。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要由千千千千万万具体的新型农民来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的素质决定了最终的成效。因此,新型农民的培育成为首要的核心问题。第二,要认识到培育新型农民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把培育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新型农民。第三,要认识到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新型农民的培养将贯穿全过程。第四,树立新的农民人才观,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新型农民必须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农民群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二、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培养和造就未来的高素质农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基础教育将直接决定中国未来农民的素质。因此,从长远来看,要提高农民素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权利。其次,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和支出中的责任和义务,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第三,农村基础教育应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要结合农村现实存在的问题,帮助农村青少年提高认识和理解社会的能力。
第三,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离不开农民技能素质的提高,而农民技能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力实施。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在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方面开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从而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同时,应实施特殊技能培训项目。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要提供向农民开放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和科技素质,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改进传统耕作方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
第四,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人文素质。
文化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精神生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无论是农村发展,农村进步,还是农民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培育和支撑。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电影覆盖面,地方文化单位要积极组织实施“下乡”活动,地方政府可以组织建立文化图书馆,同时要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群众文化工作者、民间艺术家、专业文化工作者等文化队伍,积极鼓励和倡导文化工作者到农村志愿服务,深入农村帮助农民提高各方面的知识水平。三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村民可以编写和表演一些短小精悍、反映农村新人新事物、具有乡土生活气息的节目,以文明健康的新风尚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
五、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民主法治的新农村。要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社会进步,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发展基层民主,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针对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的现状,要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以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业法、种子法等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中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农村社会治安,净化社会风气,给农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