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权力感知和经验收集
一,教师榜样存在的必然性
1.学生有强烈的“向老师学习”
学生有很强的“师本”天性,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在观察老师时,往往会产生“放大效应”:老师的一点点善意,都会让他们感到无比的尊重;老师的一点小瑕疵都会让他们感到极大的失望。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个老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服发型,都可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2.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人物。
不管这个老师是否被学生喜欢,他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在他们心中是非常突出的。每个老师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老师准备教案的方式,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消除失望、错误和羞耻的方法;老师是否有幽默感,老师是否原谅和既往不咎,老师是否公平对待学生,老师是否诚实;老师是否有耐心;老师的蠢笑话,老师的爱好,老师习惯的手势等等。都在学生敏锐的感知之内,都被学生津津乐道。比如罗伯特。在《儿童的道德智慧》一书中,库尔斯总结道,儿童“见证”了我们的生活,从而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做出正确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形成对道德标准的认同感,这种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对所见所闻的记忆。孩子是见证人,他们时刻关注着成年人的道德行为。可以说,最贴近学生的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道德教育者。
二,教师榜样的育人作用
“为人师表”和“为人师表”的定义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为人处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陶冶教师的品格和进行教育,然后是培养科学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理解、信任、尊重老师,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才会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听取老师的意见,接受老师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并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信仰和成长发展的意志,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以身作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人格的塑造者
教师的模范教育,就是要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自由,用判断力、想象力、思想和情感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以日益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行事,“使每个人都能发现、发展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出我们每个人身上隐藏的财富”。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一说,教师的职业“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形象”。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和美德。
2.未来生活的领导者
当今世界暴力依然存在,人类历史就像一部冲突史。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扩大学生对他人或其他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和理解,以帮助解决学生的冲突和争端,并教会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识自己,学会发现别人,真正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别人的反应,从而为达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3.品行良好的从业者
教会学生有效应对变化的形势,实践所学,参与创造未来。教师要表现出好奇心、开放的心态、科学的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并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思考,使学生有强烈的愿望在某个问题上更加努力。
总之,教师榜样教育的核心是从“知识”的传授向“人”的发展转变,即促进每个人在身心、智力、敏感、审美意识、个人责任、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发挥教师以身作则育人作用的主渠道
1.建立师生间的“我-你”关系
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和儿童独立意识的增强是历史的必然,也带来了儿童与教师关系的新变化。孩子被视为社会或父母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人格价值,绝对服从父母和老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育不再仅仅以“听话”作为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孩子的独立意识、主动性和批判性增强,不满足于老师安排的换人和“填鸭式”,不满足于过去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的不平等关系。老师过去的教育习惯已经不能对孩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孩子要求与老师建立更加平等、民主、友好的和谐关系。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发挥示范育人作用的前提。
奥地利哲学家马丁?巴贝尔关于教育的论述,贯穿着一种通过“我和你”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相遇,恢复和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思想。“我-你”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人格上平等互信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就要确认师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建立“我-你”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权利平等的师生平等交流。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通过对话互动,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师幼关系,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榜样”胜过“言传身教”
一般来说,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是一种很好的品格教育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言传不如身教。因为品格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同于其他方面,不是一般的说教,而是强烈的感染。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威信,要起到表率作用。但是,这种威望不是来自于教师在职位和职务上的权力,也不是受制于知识的多少,更不是文字的生动,而是思想上和道德品质上的崇高威望。教师很难只凭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或者凭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让学生接受教育。即使被迫接受,也只能听而不闻,闻而不信,信而不行,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反其道而行之。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并不少见。所以作为老师,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对学生性格的影响,真正为学生各方面起到榜样作用。显然,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做的事必须先做。老师必须坚决不做要求学生不要做的事情。如果“言传身教”做得好,有时候不需要“言传身教”,一些最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会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口头上令人信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3.完善社会支持体系
政府通过培训部门对教师进行入门培训和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以满足社会期望。教师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以后他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相应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在培养过程中,努力为教师创造条件和各种学习机会,如与有经验的教师和课题研究人员接触,包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经济部门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多与家庭、经济界、各种社团和文化生活中的主角讨论,加强合作,以促进所学知识与所学技能接近。
大量的事实和经验表明,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能起到育人表率作用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的人;是榜样,是老师,让学生信任,让人信服;知识渊博,内容丰富,能成为学生知识的促进者;它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的心理医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解除学生的困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偏激
“他们高尚的品格温暖了人心,感动了中国,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xx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公布,引发社会各界积极评价和学习热潮。全国各地干部群众表示,要向身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道德模范学习,从身边做起,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做起,把良好的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各地干部群众认为,全国道德模范是当代中国的道德标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们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坦诚待人、信守承诺、信守诺言的个人品格,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孝老爱亲的真挚情感,彰显了人类的大爱,展示了人性的伟大美好,感动了全社会,温暖了全中国。
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彦超说:“这些道德模范就是这样一个标杆。他们提供了一个生活可以达到的高度,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以促进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道德模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正能量和新鲜的价值观。”北京作家协会会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门头沟支部副主席柴认为,“通过评选表彰活动树立道德楷模,使之成为市民学习的榜样,对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前进街道东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曹伟说:“道德模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他们的勇敢、善良和责任,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光辉。”
19岁的双不顾自身安危救落水女孩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四川大学研究生林碧峰。“作为一名90后大学生,双在关键时刻跳入湍急的怒江救下一名素不相识的溺水女孩的英雄壮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在当今社会,像双这样的道德楷模,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