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用欺骗手段捕捉牙虫的信息

即“捉齿虫”,也有人称之为“剔齿虫”。如清末满族文学家文康在《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中写道,涿州天启寺“多有剔牙虫,卖老鼠药”。

抓牙虫主要流行于民间,从业者通常是女性,因此被称为“药女”。在清朝乾隆年间王初桐的《外科医生史》中,有这样的话:“药妇,今捉牙虫,卖安胎药等。”

元末明初,陶在《三顾六婆》中也提到了“药女”,因此推测捉牙虫的方法可能出现于元末。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捉齿虫的资料很少。想必这种以此为生的绝活,只能私下口头传授,写不出来公之于众。

圈子外的人根本看不懂其中的玄机,更别说记录了。普通学者可能也觉得这种常见的庸医伎俩根本不值得一写。

但鸦片战争后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一些西方人,出于好奇,留下了一些关于抓齿虫的记录。其中最重要的是英国传教士罗伯特·亨利·科博尔德的作品。

Gerber Boyi是英国教会传教士协会的牧师。1848年4月到上海,后迁居浙江宁波,长期居住。1851年,格柏博依回到英格兰。两年后,我和妻子再次来到宁波,直到1857才和家人离开中国去英国。

博格博艺是宁波话拼音方案的发起人之一。除了撰写《真理文摘》等中文作品外,他还出版了英文书《中国人的图片》。

这本书不仅可读性极强,还配有大量插图,生动记录了19世纪中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本书里有一节是关于“有效的治疗方法”的,专门用来抓牙虫。

在长期的实践中,古代中国人总结了多种治疗龋齿的方法:

首先是医学。唐代王导的《外台秘方》卷二十二,收集了许多治疗龋齿的药方,其中有许多配有细辛。直到今天,药店里还能找到含有细辛的牙痛药。

但是,有些药方显然不会有什么效果,甚至可能有害。如书中介绍“鸡屎煮醋渍,有微棱(chài)”(高校对《外台秘方》,华夏出版社,1993,420页)。

二是熏蒸。《外台秘方》卷二十二所载的“杀牙方子”是:“雄黄粉、枣泥丸,放少许膏于齿孔内,用铁箅子(b √)烧至全热,止之。”(《外国台湾秘方》,第422页)这一面肯定是相当残酷的,一般病人可能难以承受。

相比之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七中的方法就温和多了,说“用一撮仙,放在小瓶子里,用竹筒抽,就死了,再也发不出来了”(中国书店,1988,21页)。

第三是针灸。元代在《针灸玉龙经》中写道:“风牙虫夜无眠,鲁寻之痛甚痛(juān)。先用导泻针再灌,就知道方法是人传人了。”

这里说的“吕Xi”是穴位的名称,位置是“在内踝下陷处”(李宁校对扁鹊申英针灸玉龙经,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92页)。

第四是巫术。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代表作《千女之翼》中推荐了几种治牙法术,例如:“人任之,必咒北斗:北斗三臣,某人若患台风,则关门,若集众虫,则急如律令。

再见,三个晚上。”(王勤勤等人校对《千金翼》,第二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8年,254页)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估计不会有什么疗效,最多只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