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师的师资如何培养?
(一)教师培训体系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机构,具有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是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主体部分。1999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师范院校布局调整的若干意见》,要求师范院校层次机构目标由三级向二级过渡,逐步取消中等师范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学校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通过并入大学、自主升级、举办“三两阶段”或“五年一贯”的专科教育等方式,提高了自身的办学水平。,初步形成了以本科和专业课为主的学前教师培养体系。由于我国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缺乏明确的实施步骤和切实合理的区域规划,这种不顾社会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盲目提高办学水平的现象,直接导致幼儿教师培养出现严重断层。就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而言,农村、郊区、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往往缺乏幼儿教师。师范教育结构调整后,许多幼儿师范学校因幼儿师范学校合并或升格而不复存在,为城市基层和农村培养的中低学历幼儿教师逐年减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儿教师主要面向城市幼儿园。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难以补充合格的幼儿教师,使得农村幼儿教师供给形势更加严峻。
(二)教师培训标准不明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普及和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教师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迅速提高。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但国家层面还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大多数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未能及时转变办学思路,找准学校定位,全面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一些学校特别是幼儿师范学校,往往是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办学并存;有的学校还办高中或艺术高中;有些学校混合了大专和中专。导致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混乱,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找不到目标定位,办学没有方向和目标,学校发展潜力严重不足。
(三)课程体系急需改革
幼儿教师的培养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素养、良好教育技能和保育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随着对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和能力要求的提高,无论是技能型教师还是理论型教师都不能满足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应该是两者兼备的人才。从现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来看,高师课程设置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素质轻教学技能”的弊端;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和独特性,重技能轻理论;然而,中等幼儿教师强调艺术风格[3]。虽然有些学校意识到了培养模式的差距,做出了调整,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策略。他们为了达到目的而盲目加减课,导致课程内容繁杂,体系混乱。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师资和专业理论指导,传统优势丧失,资源浪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能上不如传统的中专生,在理论上不如传统的专科生。
(四)在职培训问题亟待解决。
有研究者调查了我国东中西部15个省市的30个区县。结果,近九成幼儿园园长认为“教师培训机会太少”是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4]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面对在职幼儿教师知识陈旧、学历不达标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强有力的培训措施。首先,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比如国家发起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不包括幼儿教师;各地的名师项目、骨干教师项目,大部分也与幼儿教师脱节。其次,在职培训目标偏离,效果低下。目前大多数学前教师在职培训机构从事的是学历补偿教育。此外,培训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以及培训形式单一、重复、低效,使得仅仅一些在职培训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第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县市之间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差异很大[5]。就教师的在职培训而言,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重视,尤其是在教育观念快速变化的今天,更应该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
二、当前应对这些主要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环节。建设和优化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保证和促进幼儿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一)不断完善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特别是高水平幼儿教师短缺。根本原因是师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学前教师培训体系。纵观世界各国,幼儿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但在提高水平和速度上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不能一哄而上。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允许专业人才的层次性和不同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要给予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得到社会的认可。具体来说,在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的同时,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6],落后省份可以允许保留部分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不断扩大各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高校要承担大量学前教师培养任务,减少或取消职业中专或高中幼儿园班招生,提前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单独招生,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学前教育院校和专业。(二)尽快制定学前教师培训标准[7]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格一般在相应的师范教育“教学计划”中说明。目前,一大批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进行了改制、升格和合并,尽快制定明确的幼儿教师培养标准,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标准的设定要兼顾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在德、知、能、身心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在幼儿园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教研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人员。具体来说,首先要有热爱教育、热爱孩子、乐于奉献的崇高职业理想,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其次,要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兴趣爱好,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适当的教育方法,具有广泛的人文基础知识、音乐艺术方面的艺术才能和初级外语听说能力;第三,要主动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教育行为,教育行为会作用于实践;第四,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管理组织能力,以及适合幼儿的活泼开朗、积极主动的性格。只有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教师培训标准,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门槛,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前教育教师才能满足社会对多层次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
(三)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
幼儿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特殊的要求。针对幼儿教育课程设置滞后于幼儿教育发展需求的现状,幼儿教育有必要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学历和教师水平调整课程结构,在师范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坚持素养和技能并重的原则”[8],既巩固基础理论课程,突出专业课程,又重视工具性课程,加强实践性课程,还要考虑学生。教学内容也要进行调整,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能够反映教育理论和学前教育改革实践新进展的新内容。课程设置应把握专业特殊性,从学生实际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出发,优化课程结构。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探索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多种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要改革教学方法,改革重课堂轻实践教学的模式,采用“模拟课堂”和“实践操作”,增加“观察记录儿童行为”的课时,拓展“儿童发展”的内容,重视“课后读书笔记”的检查等,加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创新课程设计,构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创新技能培训,赋予传统技能新的内涵,增添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技能,对技能考核提出新的要求。
(四)大力加强在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条例》的要求,要把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大力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考核,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幼儿教师适应现代学前教育的要求。为提高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性,在职教育应由“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加强职后教育与教师教学实践的紧密联系,以教师需求为根本,服务一线教学。地方政府要加强县乡两级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建设,逐步建立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培训网点,定期培训幼儿教师。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师范院校举办短期培训班,以教授教育理论和培训专业技能为主;二是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机构联合或单独召开幼儿园系统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三是幼儿园开展园本培训,即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应形成制度,规定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接受几次师范院校的短期培训,以更新知识技能,提高专业素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