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相关合作

教科文组织对成员国的援助主要表现为智力合作,如派遣专家、组织大型或专业的国际会议/研讨会、人员培训、参与成员国相关领域的能力建设、制定国际规范性文件、提出或倡导新的思想和理念等。教育、科学、文化、传播等领域多边外交和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阵地。与该组织在国民教育、扫盲、高等教育、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海洋、水文和地质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教育领域

教科文组织国家委员会与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教育和科学研究。这些活动使全国20个省、市和自治区受益。作为国际智力合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的主要活动形式有:(1),举办各类国际会议,促进政策对话;(2)开展教育研究,讨论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3)促进教育者与教育成果的交流,通过发行出版物、建立信息网络等方式促进信息传递与交流;(四)举办培训活动;(5)开展实验项目。

参加国际教育会议。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会议。通过会议宣传了中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了世界教育发展趋势,联系了各国教育负责人,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了中国教育领域的高层对话。

召开高级别座谈会。为适应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委员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与教育部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国际研讨会,如第四届发展中国家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2001);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2003年);亚太教育创新会议、世界开放大学校长会议和环境与人口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2003年)。这些研讨会为中国教育界宣传他们的成就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实施全民教育计划。自1990世界全民教育会议以来,教科文组织重点发展基础教育、扫盲以及职业和技术教育。为了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两基”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了一些既能促进国内教育发展,又能产生良好国际影响的活动。

自1993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西部一些地区的扫盲、成人技术培训、女童教育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和基础教育创新给予了各种支持,包括举办研讨会、培训班、资助开发当地培训材料和资助试点项目。

2003年6月5日至2月,中国成立了由十个部委和社会团体组成的中国全民教育论坛,并提出了新的《中国全民教育行动计划》。在该论坛下,中国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每年举办一次主题论坛和一次专题研讨会。

科学领域

教科文组织参与了广泛的科学领域。除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外,主要关注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可持续发展、生命伦理、人类安全和水资源管理等。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以下重点项目: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政府间科学计划。

中国于1978加入该计划,成立了“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设在中国科学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确定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优先领域,组织实施并提供指导,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截至2004年底,中国有25处景点*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与生物圈保护区。国际水文计划国际水文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开展全球水科学研究,开展水科学国际培训和信息交流,提高各国决策者和公众对水科学的认识,加强成员国水资源总体规划的制定,帮助解决重大水资源问题和与水有关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65438-0975,中国成立中国国际水文国家委员会,设在水利部。65438-098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成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该“中心”的任务是:促进泥沙科学研究,承担技术咨询,协调各国专家的研究活动,组织国际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参与中国重点河流泥沙研究,承担相关项目咨询。IGCP的主要目标是:1,增强对全球环境控制因素的认识,改善人类生活条件;2.为能源和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更有效的方法;3.通过对世界几个地区的对比研究,可以提高对地质过程和地质概念的认识;4.提高研究方法和技术水平。该计划还涉及矿产资源的管理和勘探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解决。近年来,它侧重于减灾、抗灾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由国土资源部牵头的中国自1977以来共参与了96个IGCP项目,其中14项目由* * * *主持,14项目为联合主持。1000多名科学家参与了中国的IGCP项目。

从1996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各国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建立地质公园有三个目标:1,维护健康的环境;2.开展广泛的地质科学教育;3.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式开始这项工作是在1998。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建立了44个国家地质公园。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成立于1961。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全球海洋科技事务的职能性自治组织,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两大旗舰项目之一。IOC的宗旨是促进海洋科学调查并提供相关服务,通过成员国的一致行动了解海洋的性质和海洋资源状况,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海洋科学研究能力。

IOC正在从一个单纯的以海洋科学研究为主的国际机构,转变为包括海洋调查、海洋服务、海洋和海岸带管理、海洋法律和政策制定在内的全方位国际机构,在国际海洋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海洋局积极参与国际奥委会的活动,为提高中国海洋科研能力、获取海洋科技信息、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促进区域海洋科研合作发挥了有益作用。

文化领域

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领域的活动涉及文化政策、文化多样性、艺术、版权、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文化间对话、历史、文化和青年、文化和妇女以及性别平等。近年来,中国在该组织文化领域的参与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申报和保护世界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文化政策、参与制定或修订一些文物保护国际公约。

文化和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并受到各国欢迎的国际合作活动,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另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旗舰项目。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确认符合标准的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缔约国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资源。1972年,本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190个国家批准或加入了该公约。世界遗产名录上有981处遗产。

中国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此,中国已有46项文化和自然遗产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此,中国的遗产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该会议。截至2013年6月,全球世界遗产总数达到981处,中国世界遗产增至46处,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49处世界遗产的意大利。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22日(北京时间)对中国提交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申遗项目进行了投票,该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共有46处世界遗产。

“大运河”文化遗产申遗项目由三条河流组成,即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点的京杭大运河,以及从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涉及沿线8个省市27个城市的27段河流、58处遗产点,全长1011km。大运河开凿较早,规模最大,路线最长,持续时间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它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列为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逐步完善的优先计划。中国文化部一直密切关注这一项目的发展,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研讨会和政策讨论。

非物质文化包括传统和民间文化的所有表现形式,如口头文化传统、习俗、语言、音乐、舞蹈、宗教仪式、节日、传统医药和药典、烹饪艺术以及与物质文化有关的所有特殊技能(如工具和聚落)。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名列其中。第二批“代表作品”于2003年出版,中国古琴成功入选。按照规定,“代表作品”每两年出版一次。

截至2011 11年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已达36个,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入选非物质遗产名录的36个项目包括:

1.昆曲(2001)

2.中国古琴艺术(2003)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

4.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

5.中国蚕业技能(2009)

6.福建南音(2009)

7.南京云锦(2009)

8.安徽宣纸(2009)

9.贵州侗族大歌(2009)

10.广东粤剧(2009)

11.史诗《格萨尔》(2009)

12.浙江龙泉青瓷(2009)

13.青海热贡艺术(2009)

14.藏戏(2009)

15.新疆玛纳斯(2009)

16.蒙古呼麦(2009年)

17.甘肃华尔(2009年)

18.Xi安鼓乐(2009)

19.韩国农业音乐舞蹈(2009)

20.中国书法(2009)

21.中国篆刻(2009)

22.中国剪纸(2009)

23.中国雕版印刷(2009)

24.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工艺(2009)

25.中国端午节(2009年)

26.妈祖信仰习俗(2009)

27.京剧(2011)

28.中医针灸(2011)

29.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

30.黎族传统纺织、染织、刺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

31.中国木拱桥传统建造技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32.《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33.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34.中国水密隔舱祈福船制作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35.中国皮影戏(2011)

36.赫哲族伊玛坎说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记忆遗产

记忆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世界的记忆。然而这种记忆是脆弱的,唯一重要的记忆每天都在消失。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世界记忆计划,以防止集体记忆的流失,并呼吁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图书馆文献,让它们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目前,来自100个国家的299份具有世界意义的文件和文件集已被选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中国有9项古代文学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现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2.清朝内阁秘籍(1999,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3.清代金榜(2003年,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4.纳西东巴古籍文献(2005年,现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

5.中国清代风格矿山建筑图纸档案(2007年,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6.《本草纲目》(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存2011,1593金陵版)

7.《黄帝内经》(2011,1339胡的书店现藏于中日美图书馆)。

8.华侨批准文件-华侨银行函(2013,现存广东省档案局和福建省档案局)

9.中国元代西藏官方档案(2013,现存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

10.南京大屠杀档案(2015,现存南京大屠杀档案)

4.文化政策和其他国际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十年举办一次文化政策高级别国际会议。中国参加了65438-0998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文化政策服务于发展”国际政府间会议,会议提出将文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政策决策过程。今天,教科文组织正致力于将文化多样性原则引入国际法。该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2003年6月5日至38日+10月)批准起草一份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国际规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