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内训师需要注意哪些能力?
愿意分享:即主讲人要愿意通过一个案例或故事把内容表达清楚、明确。如果讲师只是随便说说,说明讲师的意愿有问题,这样的讲师没有资格做内训师。让学生感受到讲师的意愿,通过案例让别人理解内容。如果你谈论它,那是不负责任的。
分享意愿由三个要素组成:分享课程内容的意愿是指讲师愿意更好地分享内容,并根据学员的需求临时调整课程内容。比如上午应该讲解的内容没有提到,讲师有义务在下午的课上补充讲解。分享教学思维的意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分享思维逻辑。分享教学肢体的意愿是指讲师的肢体动作是否到位。比如坐和站的效果就很不一样。
如何培养分享的意愿:一个好的培训班要有“虎头”、“龙身”、“豹尾”,也就是讲师要做好开台、讲解、退台工作。在小组讨论中,分享意愿的关键要素是现场分享意愿的展示、评估和辅导。保险行业和直销行业是分享意愿较高的行业。比如从事推销行业的人,经常通过递名片、接电话等方式认识陌生人。,并说服他们上课,体验产品,从而完成销售。同理,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内训师,你必须向销售人员学习他们的分享意愿。做过直销的人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愿望,有潜力做内训师。比如让员工在数百人面前分享自己的营销经验和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员工基本上会有很强的分享意愿。
传染性。对于内训师来说,号召力很重要。感染是一种魅力,也是一种灵魂。有些人即使不说话也能靠自己的气质吸引别人。相反,一个满口污言秽语的人,再怎么打扮,也无法赢得别人的爱。所以,感染力是一个人不说话的时候,无形中吸引别人的标准。
诉求是通过自己的一些事来影响别人的想法。对于内训师来说,如果学员愿意和他打招呼,愿意在课后和他讨论问题,说明内训师更有感染力。没有吸引力的演讲者是没有价值的。同时,企业内训师要有师德,这也是一种诉求。
培养感染力有四个步骤:内在的自我感染力是内在的知识内容和内在的感染力。作为一名内训师,可以在每次讲课前调整自己的发型和着装,改变和学生打招呼的方式,改变课程设置,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内训师一直教学不变,就会失去吸引力。三心的诉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内训师有“三心”,即眼、面、心。一般来说,第三心的活动可以从眼睛和面部推断出来,所以内训师必须培养“三心”的感染力。感性与理性的诉求,内训师教学的感性与理性因人而异。讲师应该在上课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果学生比较理性,讲师的案例比较感性,学生会认为讲师在“忽悠人”;如果学生比较感性,讲师的案例比较理性,学生会觉得讲师太现实,太厉害。对于大一点的学生,讲师不要太理性,而应该在情感上给他们灌输一些传统观念;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不能太情绪化。
企业。一个有事业心的培训师通常具有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及时解决问题;第二,追求新事物。有事业心的内训师通常会在课后研究当天解决不了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我们也经常追求新事物,研究别人不研究的领域,或者别人研究不了的领域,通常包括学生问的问题,学生没有提到但认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活到老学到老”是企业的表现,是内训师成长的标准。没有进取心,内训即使暂时受欢迎,也会被遗忘。企业通常有很多内训师,每个内训师有一半在成长,不成长的就会被淘汰。
如果内训师设计开发的知识长期没有变化,说明他的爱好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如果内训师缺乏主动性,就会被学员抱怨,失去依赖。内训师要不断学习,即使是同一个课程,面对不同的学生,也要做出调整,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逻辑分析:逻辑分析或逻辑关联不到位,会导致课程内容不一致。当课程设置完善后,就不需要再增加其他内容了。比如分析一个案例可以把问题解释清楚,但是讲师为了追求完美,会再解释一个案例,这样会影响第一个案例的说服力,说明案例缺乏逻辑,无异于画蛇添足。逻辑分析的基本原理其实很简单,要求:通读,听明白,听完马上明白。逻辑正确的内容是经得起推敲的。如果讲师设定的内容听起来不错,但深入研究后有问题,说明讲师的逻辑不够准确。
同样,如果每节课讲师讲的东西逻辑都一样,学生就会按照讲师的逻辑标准去思考,就会导致对其他讲师的课程失去兴趣和吸引力。
韧性:内训师讲课时会遇到学生的提问。如果问题在导师能力范围内,导师自然会如实回答。如果问题不在讲师的知识范围内,就需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例如,讲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告诉学生课后讨论或回答问题。,而且从来不装懂。
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的训练。训练适应能力的反应速度有很多方法,比如玩游戏。适应性与一个人的知识有关。有一定的修养和知识含量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