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哪里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武术?告诉我哥哥如果我知道的话..谢谢大家!!

温州武术

作者瞿伟,发表于《温州展望》2007年8月号。

温州武术的繁荣是从南宋开始的,之前的历史没有记载。这并不奇怪,因为温州离中原很远。唐朝以前,温州的历史大多是凤毛麟角,文明不文明,武功大概也很残酷。除了在战场上厮杀,没有任何精神修炼。虽然武术起源于战争中的血肉之争,最注重的是战斗和攻击的效果,但当它转化为个人修养时,就必须注重精神和意志的超越,这是“道”和“义”的最终归宿,就像战争必须以策略取胜一样。中国曾经是一个勇士,从春秋战国秦汉到宋代,在理学盛行的时候,中国这个勇士以一个强大的形象站在了亚洲高原上。回顾历史,我们不能不看到,宋代理学的形成为中国伦理文明带来了成熟的辉煌,但也意味着尚武精神的失落。结果,中国虽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奢侈、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在战场上却不堪一击。即使有最足智多谋的将领,最有水平的攻防技术,最早发明火药,仍然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现象。只是这种现象不是我要在这里讨论的问题。我之所以回顾这段历史,是因为中国的武术从宋代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发展时期,并得到了发扬光大。许多武术技术都起源于那时。当整个王朝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礼仪制度后,武术开始成为个人精神意志的培养,并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游侠精神”,同时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宗教精神,形成了“武”的精神追求。已经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较量,也不仅仅是武功胜负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竞争之外的东西,即它已经成为人们讨论人生旅途的一门深奥的学问,包括哲学,它锻炼的是勇气、胆识、仁义、宽容和智慧。

内家泉

因为南宋都城临安靠近温州,也带来了温州的繁荣。从当时一些阿拉伯人的游记中,可以看到温州的丝绸和漆器。同样,温州的武术也开始进入辉煌期。文献中最早的人物是武当的弟子童。黄宗羲在《南雷文鼎王正南墓志铭》中写道:“有所谓家,以静制动,违者当仆...建于宋代张三丰。三丰是武当派的史丹,是惠宗叫他来的,所以他不能进去。夜梦授拳,爵明以单丁杀百余。过了百年,三丰之术在陕西流传,以王宗最为著名,温州周琛亦然,又从王宗传过来传授给同乡,所以在温州流传,嘉靖时以张松溪最为著名。”(宋徽宗是北宋倒数第二个皇帝,在位时间为1101-1125)。墓志还记述了张松溪、叶集美、单思南、王正南(1617-1669)的继承关系。黄宗羲之子黄百甲是王正南的弟子,著有《内家拳法》。

据《王正南墓志铭》记载,最早得到内家拳真传并加以记载的温州人是童,他成为张松溪的一大景观。张松溪是内家拳传承中的传奇。明郑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太常元年(1620)前后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是张三丰的真传。后来游历江湖得到峨眉真传,创立武当松溪派内家。自此以后,吴唐门声名大噪。传说有70个少林和尚不服他们的仰慕,挑战他们上门。松溪坐着不动,突然有一个和尚从空中跳了出来,用了连环腿法。张松溪很平静,只是在少林和尚的攻势要来的时候,微微侧身抬手,少林和尚突然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飞出窗外。从此,武当拳,无人拒绝。张松溪之后,吴唐门人才辈出。

清初顺治朝刑部尚书王世贞(字,1634-1711)也曾写道“拳法神勇,少林是我家,武当张三丰是我家。”。三丰之后,中间人王宗由温州传至周琛,又由周统传至明代嘉靖。因此,这两个流派的传播今天在浙东盛行...".

内家拳因为教的谨小慎微,加上道教等宗教规矩,有一定的神秘性,所以不是很流行。但近代以来,由于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广泛流传,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由童和张松溪传播的家传拳法仍藏在闺房里。

民国18年(1929),浙江武术游艺大会在杭州举行,盛况空前。来自中国20多个省份的100多名武术专家参加了比赛。瑞安谢宗祥表演的六步拳深受大会好评,经鉴定为失传的明代古拳。据我所知,这种拳法应该是出自张松溪。

长期以来,太极拳是温州流传最广的家传拳种。我不太清楚太极拳是什么时候传入温州的,但太极拳在温州很盛行,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当然,这是近代以来的事。我能确定的是,在温州传播杨式太极拳比比较有影响力的应该是范亚夫先生。范亚夫先生早年受教于杨成夫,是杨泰济川的直系弟子。据说他是因为武馆而成为上海滩上有名的高手。因为比赛,他与人结怨,隐居温州。1949后开始在温州教授太极拳,弟子众多。晚年将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少林拳结合,自创“四象拳”,刚柔并济,风格独特。

温州吴

温州本土武术中,最著名的是温州南拳。

关于温州南拳的传承,和“南少林”有很大的关系。温州,位于浙江南部,靠近福建莆田,平阳一代枭雄。自宋亡后,许多仁人志士坚持抵抗,尤其是浙南、福建一带。尤其是明末清初,历史重演。血洒和南少林的僧人流亡温州,收徒授术,温州历史上武术的传承,形成了温州独特的南拳派。

温州南拳的套路有战拳、鹤拳、虎拳、踏步拳、越拳、连环拳、钟兰拳、五桂拳、刚柔法拳等。器械有梅花棍、穿眉棍、张耳棍、板凳花、双锏、大刀、宝剑等200多种。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光绪年间,瑞安东田乡诞生了著名的南拳大师陈朗卿。他学习了南拳的古法,包括挡拆、破解、进退、压千斤、长招72招、短招37招等刚柔并济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一生崇尚武术,把武艺传播到浙江、福建、贵州三省,成为当时浙南的南拳大师。这就是被称为民族独有的拳法。同时获得这个称号的温州古南拳还有中栏拳。

河南少林寺武术传入温州后,演变为以吴(俗称秋香)为代表的南拳,即永嘉县欧曲乡的七虎拳。吴(1843—1910)自幼习武,擅长骑射。他一生擅长梅花柴(棍)、七虎拳、八卦掌,尤其是棍法,包括鸟风九路、梅花柴、四门柴。他在家功夫也不错,身轻如燕,会捉老鼠和小鸟,被称为“打猫”的绝招,但不轻易伤人。他还擅长琴棋书画,擅长医疗,俨然一副儒者风范。他的作品包括《拳击插图》、《创伤骨儿科学》、《外科手术》等。其子吴,善骑射,于1897考取武术家。吴的武功代代相传,左邻右舍都会拳脚棍棒。难怪温州有“瓯区公鸡也有三路柴”的说法(“柴”指的是棍子,意思是连瓯区的公鸡都有武功)。

温州南拳中影响较大的拳种有:瑞安陈浪青、陈的刚柔拳;平阳一山应中标,温州陈的中栏拳;瑞安宝田的戴汝之、温州金清池的虎形鹤拳;永嘉区吴阿才和他的儿子吴的七虎拳。1952年9月,浙江省第一届全民运动大会举行,温州南拳参加表演,有金瑞云的五龟拳,向金生的板凳花,郑家树的苍鹭拳,朱仁源的五技拳,陈大秀的角挑拳。1956,瑞安金麟龙获得浙江省武术比赛一等奖,获奖项目为太乙梅花拳、流星锤。

温州南拳以瓯江为界。瓯江以北的永嘉瓯区、林峰的拳势蕴含北少林、江淮的因素,瓯江飞云江以南的苍南、平阳、瑞安的拳台蕴含南少林的神韵。温州南拳在1986全国武术发掘整理成果展中被列为129拳种之一。

温州五状元

武克举创建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废止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200年。据《历代人物与温州》记载,这一时期温州文人近400人,其中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70余人。“武学状元”是武学科举的最高级别——宫试后,皇帝授予宫试第一名的称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陈傲,宋代温州府平阳(今苍南县金乡县方下村)人,年事已高,生卒年不详。赵构绍兴八年,南宋皇帝高宗(1138),夺得乌吴第一名。做官后被任命为东南第八将军。授修武郎,招将军反关西,忠勇豪迈。

陈鄂,宋代温州府平阳(今苍南县金乡县方下村)人,中年人,陈傲之弟。他的出生和死亡日期不详。赵构绍兴十二年,南宋皇帝高宗(1142),任胥客武术第一名。做官后成为东南第十将军,官终修武郎。

在宋代顶尖的武侠学者中,流传于宋史的只有两位。其中一位是来自温州的朱彝,他进入了《宋史》的传记。朱翊是宋代顶级武学家中官阶最高的官员。朱毅(1192-1269),温州平阳县京口乔杉(今平阳水头)人。朱彝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朱伯奎,武学兼文。朱翊从小随父习武,臂力惊人。他能拉200斤的大弓,喜欢读书。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朱翊成年后离开家乡,在李宗端平二年(1235)夺得武学第一名。宝祐六年(1258),朱翊钧升任左监大夫,在端明堂任学士,签枢密院书,对枢密院了如指掌。开庆元年(1259),升官参政。丁敬元年(1260),朱彝认识枢密院,参与政治。但都宗即位后,贾似道独揽大权,朱彝被排挤出京城。最后,他辞职,被发配到滁州(今丽水)居住。咸春四年(1268),宋度宗命其自救,不再控制。咸春五年(1269),朝廷因他侍奉钦差张,将他赶回老家,不久就在家中去世,享年78岁。石。如今,朱彝的家乡有朱彝墓,位于平阳县水头镇北坳口。

张梦飞(1217-1279),名字叫云翔。温州平阳县八丈乡(今苍南县湖山镇百丈村)人,后迁居苍南灵溪镇横渡铺村。南宋淳佑七年(1247),丁武学第一。

南宋淳祐七年(1247),张梦飞30岁,右柯廷考第一名,武举第一名。宋理宗看了他的卷子,称赞他:“此人威严忠厚;若露笔墨,则耻得之。”宝祐二年(1254),被任命为掌管御花园和萨吉马事务的官员。同年11月,蒙古军大举入侵,潼关失陷,张梦飞率军抗敌。宝佑三年(1255)七月,张梦飞一举收复潼关。宝佑六年(1258),蒙古军入川,渡江至鄂州。贾思道被朝野舆论逼得带兵出援,却暗中派使者讲和,自己收了钱,分了河。忽必烈答应讲和,是因为他急于在北方争取可汗的地位,但李宗相信贾思道的“好消息”。张梦飞非常生气,但他不能说话,所以他必须赶回去给家乡写信。张梦飞归田后,迁居横江杜浦(今苍南杜浦乡横江村),张家迁居杜浦。祥兴二年(1279),张梦飞悲愤而死。

王,明朝永嘉英桥(今龙湾)人,抗日义士王德之孙。他的名字,号码,出生和死亡每年都是未知的。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丁有科在顺天乡试解,万历二十六年(1598),武胥支武举夺得状元。是明朝武侠中的第二个“武三元”(第一个是明朝嘉靖二十六年的尹风)。他在左堂东宫担任过一千名保安和一名侍卫。王通晓经学史,并擅长写诗。当时他把自己的武功、诗词、书法称为“三绝”。他刚正不阿,诚实坦率,不怕权贵,而且他是一个相当正直的绅士。

温州武术的现状

温州武术的现状令人忧喜参半。令人担忧的是,温州武术一直在民间流传,靠的是“身教”的传统。虽然当代社会不再坚持门的独立性,但仍然有一些遗产。另外,由于社会变迁的影响,很多老拳手都没能把祖上的绝活传承下去。传统上,师徒一般都有戒律,不是随便的。内家拳中,吴唐门弟子有五戒。拳术有些流派比较多,主要是,弱骨不收,道德败坏不收等等。大师一般会考察弟子。真正的任务通常是师傅选徒弟或者找徒弟。没有合适的人选,他宁愿把绝学烂在肚子里。所以温州南拳逐渐没落。

与此同时,温州民间武术团体也相当繁荣。除了义和团设坛教拳,武术学校近年来也开始兴起。除了教授传统武术,还有跆拳道和拳击的兴起。温州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在全运会乃至奥运会上夺得武术、散打、拳击、柔道等项目的金牌和银牌。

由于一代名师因年事已高相继去世,也引起了南拳同仁的关注,成立了武术协会南拳分会。武术蓬勃发展,多次参加传统武术大会南拳比赛。各地,尤其是平阳、乐清等地,经常举办武术节,表演武术,展示南拳风采。

武术是中国的瑰宝,温州也是习武之地。练习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开拓智慧,培养意志力。武术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中国需要武侠精神,需要用武侠精神面对当今全球化社会的竞争。应该通过武术的传播来弘扬武术精神。希望温州的武术能真正进入精神层面,为天下武林和众生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