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1)虽然大家都在期待春天的到来,但是IT行业的不景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IT人才供需大于需求。有些企业招聘一个岗位会收到上百甚至上千封聘书,自然提高了准入门槛。同样的工作经历,一个是本科,一个是硕士。企业会选择学历高的。这就是竞争,竞争是残酷的,没有理由的。这些现象在一些知名企业中尤为严重。今年年初,摩托罗拉宣布只招收硕士生。现在的游戏规则是企业有权挑选你,而个人除非你真的很优秀,大多数情况下才被选中。

猎头王女士认为,企业从广告招聘中选拔人才,学历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不是放在第一位,第二位也是。但是如果是猎头推荐的话,情况会稍微好一点。从对猎头长期合作的信任度来看,公司可能会接受一个学历不符合要求,但猎头强烈推荐的人才。但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教育,你必须在你的工作领域有出色的表现,如特殊的成就或接受后的良好工作培训。但是,能被猎头推荐的,绝不是普通人。他们已经跳过了找工作的阶段。

而且,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机会很重要。企业在招聘职位的时候会收到很多申请信,HR在阅读之前会设置一些必要的条件对简历进行筛选,比如筛选掉本科学历的。显然,学历是一个硬指标。如果你没有职位要求的学历,你就没有机会让别人看到你的能力。能力再强,也只能错过这个位置。

另一方面,我可以在学校制定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工作后,虽然学习内容变了,但方法还是通用的。其实这也是一种能力的习得。一个好的方法就像一个好的武器,使你能够轻松地工作和学习。所以企业在招聘职位时对学历有一定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学历不够的人什么都不能做,而是有学历的人什么都能做。学历不足的人,经过一定的过程,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这个过程可能更痛苦,更复杂。

教育只是开始。

学历在求职初期会给你提供一些机会,但如果你没有能力,那就白费了。众所周知,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只是基础知识,主要能力的培养在于工作的积累。而这些积累的经验,就是你未来职业腾飞的加速度。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

IT行业资深人士周先生认为,选择人才一定要考虑学历,因为它决定了公司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但这不是唯一的参考。企业在招聘时,会按照优先顺序考虑是否适合企业文化、个人品行、能力、学历等。显然学历只占四分之一,排在能力之后。

笔者做过一些工作薪资调查,发现一份工作的薪资一开始可能和学历有关,但是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学历已经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个时候决定你职业命运和薪水的,是你的工作经验,是你的能力。当然,这里的工作经历不等于工作经验,而是积累的经验、处理方法、管理能力等等。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不断的积累会带来不断的加速。

谁是第一个有远大梦想的人?

学历,说白了就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产物,是衡量所学知识的标志,但肯定不是唯一的标志。有一种人天生聪明,素质很高。所谓自学成才的人,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都不受这个体系的束缚,但屈指可数能成大事的也就那么几个。这样的人应该属于少数。

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从小一步步接受这种系统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有些“正统的人”很早就开始懂事,懂得在合适的阶段做合适的事情,工作非常努力,一帆风顺,在工作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一步一步向目标迈进。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可以上下驰骋,分发精神。

另一部分人,走出校门也意味着结束学习生涯,整天拿着学位入不敷出。他们可能不明白,或者不想明白,能力比文凭更重要,所以就顺其自然了。这样的人就算光鲜一时,也经不起时间的选择,很有可能到最后连生存都成问题。对这些人来说,教训就是:不要以为有个学位就万事大吉了。谁不知道我们背后还有一个世界?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是成功人士的终身事业。

还有一些人是学历和能力问题的最大受害者。通常他们在某个领域有一技之长,但这种能力来自于自己在某个领域的兴趣爱好;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学历成了他们求职的劣势。他们往往和高学历的人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收入却不如后者。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开始埋怨别人,埋怨世界的不公和不切实际的教育制度,嘲笑那些有学历的人的无能。众所周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如果没有足够的学历,在求职过程中,甚至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你必须比别人更加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可以加强自己的能力体验。优秀还不够,还必须优秀,才能让专业领域的每一个人都认可和敬佩;你也可以退一步,考虑再读一个学位。既然学历是求职中的一道坎,那么求职者最重要的就是端正人生态度,想办法跨过眼前的这道坎。无论你怎么抱怨,怎么哀叹,都改变不了什么。

(2)

“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和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1982在中国确立的这一人才标准,从根本上扭转了文革十年来践踏知识、轻视教育的局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中人才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及时纠正人才标准,必然会影响到人才选拔、评价和激励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

过于强调学历和职称,片面的人才标准。

谈到现行人才标准的局限性和机械化,上海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沈荣华一口气列举了三个例子:

“上海的人才引进计划曾经提出,只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这个标准来看,比尔盖茨来上海也算不上人才。就算他创立了著名的微软公司,股票市值也相当于一个半上海的经济总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读完大学。”

“著名的桥梁专家林元培设计了上海的四座桥,即杨浦、南浦、徐浦和卢普,它们已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但按照这个人才标准,他在上海可能算不上人才,因为他只是中专毕业。”

“温州民营企业家只有不到30%的人有学历和职称,但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现有的人才标准,这些创业者肯定不是人才。”

沈荣华说,医生中有庸才,工人中有英才。如果现在按照学历和职称来制定人才规划和人才战略,那就很难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真正的人才,路肯定会越走越窄。

人才专家不是危言耸听。1995期间,还未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孔祥寅获得了德国马普学会的奖学金,前往马普学会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他听说国内急需生物人才,决定回国工作。回来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决定有多幼稚:因为他的最高学历是本科,几乎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在外“漂泊”几个月后,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独具慧眼,安排他从事基因研究工作。

孔祥印后来用自己一流的成果证明了那些学院派学者的短视: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他和合作者发现了一系列疾病相关基因,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他的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的资助,其成果也获得了多项专利和国家自然科学奖。

“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现在的人才标准太机械,太片面。”提起那可怕的一天,孔祥印叹了口气。“如果不及时调整这个标准,肯定会埋没很多能力足够但学历不够的人才,一些能力不足但学历足够的人会浪费很多宝贵的研究资源。”

假文凭泛滥的根源在于人才标准。

近年来,假文凭泛滥已成为一大公害。“有些人为了获得高等教育不惜弄虚作假;有的人为了拿个职称把头发烫了。这些现象的发生与不科学的人才标准有直接关系。”作为人才专家,沈荣华的话一针见血。

人事部人事人才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王通信表示,过分强调学历在评价人才中的作用,导致很多人为了拿个文凭,给自己贴上人才的标签,而不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现在的人才标准下,人们想的不是拼成绩、拼贡献,而是拼学历、拼职称。”

一位成功“混进”本科的基层干部的自白,也从侧面印证了专家的观点。“我在乡镇干了20年,最后在县里当了局长。本来希望继续‘往上走’,但是文凭成了最大的障碍。因为上面规定,县处级干部要本科以上学历,而我是高中刚毕业。最后报了县里的省委党校函授。三年后,我顺利拿到本科毕业证,成为一名副县级干部。拿到了毕业证,但知识水平没变。我改的只是简历上的学历。”

“我们把学历等同于才能。没有学历,我们就不是人才,这就导致了金钱和学历的交换,权利的交换,文凭的商业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顾海兵说,“其突出表现是:少数不法分子在重点大学门前兜售大量假文凭,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被迫购买假文凭;一些高校大量举办研究生班,降低标准,批量授予许多有一定身份的学生硕士学位;个别官员或企业家未经严格考试、不写论文就取得了博士学位。”

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假文凭,但专家认为,如果不从纠正当前人才标准的“尺子”入手,那么这些措施只会治标不治本。

重视能力和业绩的发达国家走出“唯学历”的误区

中国应该如何构建新的人才标准?沈荣华等专家认为,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绩效管理”,强调绩效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在20世纪,它提出要创造一个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并设计了新的绩效和能力标准。给世界以保守印象的英国,近年来也调整了人才政策,人才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人;一向重视学历和资历的日本,在人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能力”,取消了学历统计。

据沈荣华分析,由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他们对人才标准的界定走出了“唯学历”的误区,主要强调“两个导向”:

首先是能力导向。虽然要考虑人才的学历和职称,但更要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真正胜任。因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很难用学历来体现。如果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五年都出不了成绩,很难说他是人才。

二是业绩导向。在竞争环境中,表现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表现才能将一个人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学历只能是天赋能力的一小部分,最多显示一个人的潜力。评价人才,不能只看文凭和他毕业的大学,还要看他对社会有什么贡献,有什么成就。

顾海兵说,发达国家的公务员不追求高学历,即使是高科技企业也不追求高学历。比如,国务院招聘外交官的要求极为宽松,只要求高中以上学历;在美国一家主要报纸上刊登的3544份科技招聘广告中,有2799份不要求任何学历,只有206份要求学士学位,只有77份要求硕士学位。

重建人才标准,变“教育标准”为“能力标准”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大政方针。“其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沈荣华认为,“虽然这个政策没有提出新的人才标准,但根据其精神,新的人才标准应该不仅包括‘新兴’人才,也包括‘潜在’人才;不仅要涵盖有学历和职称的人才,也要涵盖没有学历和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人才。”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新的人才标准应该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沈荣华表示,新标准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学历、职称等概念,但必须由学历向能力本位转变,将人才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衡量社会创造的价值,从而形成人人谈创造、人人有贡献的“安于现状、坐立不安”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许多专家表示,新的人才观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类人才:第一类是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第二类是高级技能人才;第三类是其他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应以市场对人才的认可程度为标准,以能力和业绩的大小为重点,以薪酬的高低为重要参考。

重建人才标准,加快建立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势在必行。“这一制度必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仅以学历、职称界定人才的局限,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标准。”沈荣华说,“具体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知识要素,即受教育程度;第二是能力因素,即经验;第三是业绩因素,即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