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雕塑考察报告怎么写?
原始来源:
museum.com/system/show.asp? id = 524
museum.com/system/show.asp? id = 525
1.今天的上海博物馆是怎么来的?
上海博物馆始建于1952,原址位于南京西路325号旧赛马协会,上海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始于此。
从1959到10,尚波搬进了河南南路16号的老中汇大厦,这是一座颇具特色的欧式建筑,曾是一家银行的旧址。这座建筑后来成为上海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为拍卖这座建筑所得的2500万美元成为新上海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笔重要资金。
1985期间,上海博物馆新建了青铜器、陶瓷、字画、雕塑、钱币五个展厅,并对展厅进行了改造。从1986到1990这五年间,上海博物馆树立了形象,扩大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新馆建设探索了经验。
1991年,上海市政府打造全市十大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上海博物馆得知这一信息后,借助老馆改造的影响,利用休息日邀请市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和计委、财政部门负责同志来馆参观,看陈列,看库房,看珍品,谈工作。通过这一系列努力,最终争取到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黄鞠到现场办公,上海博物馆新馆确定列入上海市十大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三大重点项目,选址在市中心的人民广场。
1995年底,上海博物馆首次开放青铜、陶瓷、雕塑三个专题馆,并于1996、10、12全部建成对外开放。建成后的上海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92万平方米,总投资5.7亿元,其中政府拨款约85%,海内外各界赞助约15%。上海博物馆的最终建成得益于政府财政和社会捐赠的同步努力,为我们争取海内外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项目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
2.上海博物馆的建筑怎么样?
1991年65438+2月21日,上海市文管委向市规划委上报了上海博物馆新馆扩建项目建议书,并于1992 65438+10月2日成立了上海博物馆新馆筹建办公室。65438+10月29日,市规划委立项批复,同意人民广场新馆扩建。1993确定施工方案,开始施工。1996 10 10月12日,上海博物馆全面竣工开馆。
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上海博物馆的总体建筑设计,邢同和任总设计师,滕典任副总设计师。设计师们赋予了该建筑“一个圆形的地方”的含义——整个建筑高29.5米,建筑造型是方形底座、巨型穹顶和拱门的组合。外墙和内墙全部采用花岗岩,富丽堂皇,气势磅礴。建成后的博物馆与对面18层的人民大厦(市政府驻地)的竖板相协调,为五层(地上)横板,从而使整个广场空间显得高耸开阔,气势非凡。
细节方面,上海博物馆展厅的空间布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空间营造的完整性、软硬件的互补性、先进的设备设施、外墙贴面的西班牙花岗岩、馆内墙贴面的印度砂岩、地面装饰的沙特阿拉伯大理石、馆内的装饰、各展厅基本色彩的差异、门外的石雕、门环的装饰图案,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更加精致。
3.如何建设配套的博物馆消防安保系统?
根据上海博物馆的文物和展厅的需要,上海博物馆设计了消防和安保工程。以安防系统为例,该系统一期建设投资2000万,包括展厅、仓库及办公区的监控系统、应急广播、电梯迫降等。在灭火工程中,根据不同需求采用感烟技术和红外感应系统,并根据文物的珍贵程度、质地、材质等具体特点确定配套设施的设计和安装。
根据国家关于安全系统和消防系统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上海博物馆经过几个阶段的建设,通过了消防机构的验收。安保系统已通过公安部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目前,上海博物馆的消防、报警、安防系统已经比较完善,达到了“人”、“物”、“技术”的“三防”要求。
4.维护费用是多少?
博物馆的日常维护由物业管理部、工程部和保安部协调。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博物馆每年用于建筑维护的费用约4000万元,其中安保654.38+0.5万元,保洁654.38+0.5万元。2000年,市财政每年为上海世博会拨款8000万元。
3.如何利用上海博物馆的建筑?
上海博物馆的建筑分为以下三类:(1)办公区:下一层作为整个博物馆的办公区;(2)仓库:地下二层作为仓库;(3)展厅:均为地面建筑,11基本展厅,3个临时展厅;(4)各种配套设施:如贵宾接待室、放映厅等。
上海博物馆实际展览面积为12000平方米,约占总建筑面积的十分之三。一层有中国古代青铜器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博物馆、第一展厅、影视中心、商店、餐厅(中西);二楼应该有古陶瓷博物馆,临建陶瓷博物馆,第二展厅,茶室。在第三层,有中国绘画画廊,中国书法展和中国印章画廊。四楼有中国古玉博物馆、中国明清家具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和第三展厅。
此外,休息场所、卫生间等辅助参观手段分布在各楼层,开放部门的服务按照星级标准要求,整体设计和运营更加人性化。
四、上海博物馆的建制?
上海博物馆现由以下25个部门实施:(1)行政部门:党委办公室、办公室、人事部、文化交流处、财务部、行政部;⑵研究部门:青铜器研究部、陶瓷研究部、书画研究部、工艺研究部、文物修复研究室;⑶职能部门:仓储部、展览部、展览设计部、开放部、教育处;(4)辅助职能部门:出版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信息中心、图书馆;5.后勤服务部门:保安部、物业管理部、工程部、艺术公司、综合服务部。
特别是上海文物博物馆管理委员会设在上海博物馆,由博物馆馆长担任领导职务,下设文物委员会秘书科、考古科、博物馆/纪念馆管理处、地面文物管理处、流散文物管理处。这种特殊的设置也可以说明上海世博会的特殊地位以及市政府对上海世博会的重视。
5.如何组织上海博物馆的调研?
上海博物馆设有青铜器研究部、陶瓷研究部、字画研究部、工艺研究部、文物修复研究室五个专职研究部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海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和藏品结构决定的。
上海博物馆将全馆藏品分为青铜器、陶瓷、绘画、工艺品四大类,由四个部门研究。同时,这四个研究部门会在内部做更细致的研究分工。此外,11常年展会也由这四个部门维护和检查。
这种分工保证了上海博物馆的藏品能够得到专业和充分的研究,并决定了上海博物馆的运行机制和发挥其功能的方式。上海博物馆研究者的研究领域和专业知识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可以说,这也决定了上海博物馆选拔和培养专业研究者的基本框架。
上海世博会对专业研究人员有一定的量化指标。比如,具有正研究员职称的专家,每年至少要在核心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一篇6000字以上的学术研究论文,每三到四年发表一篇研究工作。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都有相应的目标管理。
6.上海博物馆有哪些藏品和仓库?
上海博物馆藏品丰富,号称“百万”藏品,珍贵文物127000件,其中一级品677件,二级品29743件,三级品80176件。其他文物80多万件(多为钱币等参照物)。这些藏品分为青铜器、陶瓷、书法、绘画、玉牙、竹木漆器、甲骨文、印章、少数民族工艺品等21类,其中以青铜器、陶瓷、字画为特色。
博物馆建筑二层有一个3000平方米的库房,有效利用面积约2500平方米,主要存放654.38+0.27万件珍贵文物。另外南汇仓库(上海郊区)保管80多万件,面积约1,000平方米。库房整体投资较高,购置了现代化的控制设备,基本做到了恒温恒湿(温度20±5℃,湿度55±5℃),且多为木质存放柜,为文物整体提供了较好的存放状态。
保管处是专门管理文物库房的部门,16人。根据文物的类别,分为金石学组、书画组、陶瓷组、工艺品组、参考资料五个组。每个小组需要每天检查文物的保存状况,报告有问题的文物(虫害、损坏等)。)及时处理,并交由有关研究部门和文物修复研究室共同研究,以便有效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由于上海的气候问题,地下仓库比较潮湿,很难控制仓库的温度和湿度,对文物尤其是古书画不利。因此,上海世博会计划将二楼的部分区域变成书画仓库。
文物入库的流程一般是:收藏→研究→分级→入库;“制度规范,账目清晰”是仓储部门的核心要求。
7.上海博物馆的国家文物工作怎么样?
上海世博会在民族文物的收集、研究和展示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成立了工艺研究部,重点研究民族工艺文化。技术部目前有8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
尚波收藏的民族文物包括民族服饰、面具、生产生活工具、宗教用品等诸多方面,但收藏数量不多。此外,还有对民间艺术的关注,比如尚波的皮影戏集就比较全面和系列。在博物馆建筑的四楼,有一个专门的“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博物馆”。在7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近600件少数民族服饰、染织刺绣、金属工艺品、雕塑、陶器、漆器、藤编竹编、面具艺术等。
但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少数民族文物工作显然不是上海世博会的重点。
8.上海博物馆的展览是如何完成的?
上海世博会展览部目前有五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安排三个临时展馆的展览内容。包括联系国内外博物馆举办展览,确定展览内容,合作方式等等。在此基础上,对文物进行筛选,确定大纲(包括文字大纲和目录大纲)。所有的资料将在展览结束后整理出版。
展示设计部5人,主要负责完成展示形式的创意和实施,包括整体设计、效果图、结构图、宣传册、施工图等。每个环节都需要细心和创意。工作流程首先根据展览部提供的内容和大纲,设计出示意图、平面图、室内设计图、壁橱立面图、剖面图、灯光图、吊顶平面图、立面展开图、节点详图等,最后交给施工队具体操作和实施。
在上海博物馆,根据展品来源的不同,展览可以分为收藏品展览和非收藏品展览。
馆藏展览通常由研究部门研究后策划,提交给图书馆领导,由图书馆领导负责展览的最终审批。对于批准的展览,研究部将展览清单和目录提供给展览设计部进行展览设计和制作,展览部将确定展览的展厅并协助展览的讲解和展览目录的编辑。目前馆内11常年陈设都是这样完成的。
展览部通常完成非博物馆藏品展示的选题策划和联络工作,包括展览合作模式、展品保障模式等。如涉及对外展览合作,文化交流处将协助完成相关对外联络工作。同样,这份展览方案在得到博物馆领导确认后,会交给展览设计部门完成展览设计制作。比如1999年在第一展厅与大英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古埃及艺术展就是这样完成的。
9.上海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现状如何?
上海博物馆设有信息中心,是体现博物馆现代化的重要部门。
1984早在新馆建成之前,上海博物馆就建立了信息中心。直到1996才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信息化进程,支持博物馆建设,进行网络布置。2000年,网络升级,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上海博物馆已完成三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中心有***18人,分小组:网络组5人负责网站建设和维护;多媒体组2人,负责导航系统及相关图像数据处理;视频组负责视频素材的拍摄和剪辑;数据库组负责从国际文化信息数据库收集信息,出版《文化信息年鉴》。中心的定位主要是“服务”,服务于博物馆的工作,服务于博物馆形象的展示等。它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博物馆”,它的工作旨在很好地结合现实和虚拟,文物和数据。
信息化是树立上海世博会整体形象的重要工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上海世博会建立了七大数据库系统,包括馆藏信息管理系统、文博视频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系统、学术花园图书馆、文博图书馆系统、敏感图书馆查询系统和视觉艺术欣赏。目前已完成165438+6000余件文物的数据录入,其中青铜器66343件,陶瓷65438件+书画03636件,工艺品27069件。
此外,信息中心还设立了出版部,收藏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物、考古、艺术研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章,为博物馆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信息中心也有一些收入,主要来自网络开发、光盘和相关资料的分发。
X.上海博物馆是如何开展社会教育的?
教育是拓展博物馆功能的重要途径,上海博物馆有“教育部”承担这方面的内容。结合国外经验,上海博物馆目前采取以下社会教育方式:
1,解说和博物馆志愿者
讲解是博物馆传统的社会教育方式。除了馆内的讲解员,上海博物馆还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参与这项工作。目前,有90多名志愿者在工作中,在展览和假期期间帮助解释工作。志愿者的招募时间和人数取决于志愿者的流失情况。志愿者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培训,培训合格后再参加讲解工作。
2.博物馆之友
“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吸引其他行业员工参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方式。他们都是文化爱好者和博物馆的支持者。他们将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的答谢会、文化知识考察活动和主要展览的开幕式。此外,上海世博会还印制了《上海博物馆之友通讯》,为他们提供文物领域的相关信息。
3、街道和社区文化工作
上海博物馆向社区普及文化知识,在社区组织“收藏之友”,每两到三个月组织一次活动,比如指导在社区举办个人收藏展,比如钢笔、邮票等。组织参观上海博物馆和其他文化和文化遗址;组织文化专家到社区举办讲座等等。
4.多媒体活动室
多媒体活动室是上海博物馆在馆内普及文化知识的场所。目前,在多媒体活动室里,我们定期阅读文化视听资料和书籍,开展文化视听电影欣赏、手工制作、趣味水墨延伸、软陶制玉、复原三色唐装以及各种讲座,其中有些是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
5.文化和文化知识的普及
普及文化知识是博物馆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上海博物馆参加了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发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东方大讲堂”,并作为该讲堂的指定单位,定期组织上海博物馆和社会各界的文物专家进行讲座。此外,还为观众印制了介绍上海博物馆展览和展品的资料。
XI。一份展览计划——上海世博会年度展览计划如何安排?
这个展览是博物馆的产品。2005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了六个临时展览:上海博物馆铜镜展、18至19世纪马赛艺术展、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收藏展、临时塔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光与石:美国斯科特珍贵宝石展、上海。
从内容上看,这六个展览中有一个中国古代艺术展览,以青铜器和瓷器为主要内容;还有世界古代艺术展览,包括纯艺术展品(油画、素描和雕塑)和装饰艺术展品(服装和其他各种质地的实用手工艺品);还有兼具艺术和手工艺特色的宝石展。
从展览合作形式看,有上海博物馆独立制作的展览,如“上海博物馆铜镜展”,展示了上海世博会收藏的150件铜镜,是对上海世博会铜镜研究成果的全面展示。还有联展,包括上海世博会的部分藏品与其他博物馆、收藏机构的藏品联合举办的展览,如临时搭建的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上海博物馆、英国巴特勒家族收藏的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以及18至18等一家甚至多家国外博物馆、文物收藏机构提供的全部展品的外展。
十二。对中国民族博物馆项目建设和博物馆学一般理论的思考。
通过多年的建设,上海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和文化艺术展览领域树立了一个标准,成为中国博物馆建设可借鉴的国内经验。中国民族博物馆也可以借鉴上海世博会不出国门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实际建设和发展博物馆产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中国民族博物馆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
1,博物馆和时代。
上海博物馆的建设赶上了市十大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契机,得到了市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以及计委、财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最终争取到主要领导同志现场工作,确定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为上海市十大精神文明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并选定博物馆遗址为中心。
上海博物馆新馆的落成,似乎把握住了建设契机,赢得了领导的支持。但又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文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重视。此外,新技术和新手段也在博物馆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新博物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建成后,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文化宣传教育的阵地、当地的文化符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由于各民族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以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民族和区域文化特征加速消失,文化遗产急剧消失。文化遗产保护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对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设是一个有利的形势。
2.博物馆和城市发展。
上海博物馆的成功运营与城市旅游的发展密切相关。紧邻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附近有上海大剧院等重要文化设施。上海博物馆的落成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古代艺术与文化”的盛宴,从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将商业与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海内外游客在旅游后聆听了“古代”与“现代”的文化对话,从而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因此,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应努力争取文化和文化事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努力纳入城市文化传播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以保证博物馆的良性运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3.博物馆及其建筑。
上海博物馆位于人民广场,是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展示了上海的形象,是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从这个角度来说,博物馆场馆的建设应该突出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应该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选址在长安街中心附近,可以充分发挥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而它的建筑应该是中国博物馆的“经典”之作。
4.博物馆及其定位。
上海博物馆一直坚持“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给人一种现代都市中古代艺术的视觉之路。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定位是汇聚中国56个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体现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以民族学为基调、服务社会为宗旨,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务、交流、休闲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永久性国家博物馆。因此,中国民族博物馆应坚持并严格维护这一定位,并以此为中心开展博物馆的一切工作,打造博物馆在相关领域的地位和竞争力,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5.博物馆及其藏品。
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在国内博物馆中独树一帜,但更注重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分期建设,投入了大量心血。上海世博会确定了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拓展了博物馆的传统收藏视野。
我们知道,实物是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以及发挥其各种功能的基础和保障。但是,在信息时代,需要改变收藏观念,加上国家文物的特殊性,中国国家博物馆需要通过各种手来实现文化保护、展览和交流的目的。中国的民族文物,其范围之广,种类之丰富,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下,保护、收藏、研究如此多的民族文物,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不可能在博物馆里收藏所有的国家文物,所以新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不能不考虑充分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中国民族博物馆应动员社会各界和地方的力量,打造更大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数字博物馆”。
6.博物馆及其产品。
上海博物馆不仅定期展示中国古代青铜器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博物馆、古代陶瓷博物馆、现代建筑陶瓷博物馆、中国古代绘画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印章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博物馆、中国明清家具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博物馆吸引观众,还定期在临时展厅向社会介绍国内外精品展览。比如1998推出新疆文物展,半年展览吸引了50万人次参观。因此,上海博物馆非常重视临时展览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从临时展览的内容来看,它实际上超出了上海博物馆作为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但它对吸引游客到上海博物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外联的引进,上海博付出了一定的费用,但却能得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补偿。
目前上海博物馆形成的“三大思路”是:走近古代人类文明,努力展示中国边远省份和文物大省的优秀文物,举办规模大、影响深远的展览。
7.博物馆和博物馆人。
谈到上海博物馆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马承远先生(1927—2004)的个人努力和贡献。马先生本人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和古文字学的专家,也是文物鉴定家。他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听了马先生睡觉研究仓库中青铜器的奇闻。
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先生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策展人,他立即完成了青铜、陶瓷、书画、雕塑四个展厅的翻新,并建造了新的钱币博物馆,在国内同行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并在他的任期内获得了上海市领导建造新博物馆的决定。新上海博物馆的建设就是为此而建的。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后,马先生手里拿着望远镜,发现日本建筑工人在外墙上拼接了一毫米多厚的花岗岩贴面。
马承远先生的继任者、现任策展人陈先生这样总结马先生的工作:主持了新上海世博会展馆开馆后的多次修缮、调整和重建工作;推进上海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功能现代化;形成了举办大型展览的“三大思路”,即走近古代人类文明,努力展示中国边远省份和文物大省的优秀文物,举办规模大、影响深远的展览;加强基础业务管理和学术研究,积极推进“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部”项目;完成了三期信息化工程;“人才培养和人事制度改革”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在向“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迈进。
博物馆人滋养着博物馆文化。因此,博物馆人对博物馆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民族博物馆要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民族学博物馆,还应该聚集一批热爱博物馆事业、业务上有自己专长的博物馆人,滋养自己的博物馆文化。
感谢作者感谢以下上海博物馆的采访对象:馆长秘书吴哲舒女士;夏贝贝女士,办公室;信息中心胡江博士;工艺研究部主任包先生;展览部主任助理王世英先生;教育部部长乔伟先生;教育部多媒体活动室李明先生;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潘晓彤先生;人事部主任顾先生;保安部主任张先生;还有先生。
作者:张邱显鹏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