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前景

作者:茅以升年轻的朋友,你应该听过牛郎织女的神话。牛郎和织女本来是天上的两颗星。据说他们都是神仙,每年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一次。这座“鹊桥”是一座由喜鹊搭建的桥。他们真是杰出的桥梁工程师——想想天河该有多宽!同时也可以看出桥梁的重要性。虽然是神仙,但也需要桥。据说世界上第一座桥(不算大树跨河而落的天然桥)是猴子建的。那时候,没有人。一大群猴子想过河,于是一只先爬上了河边的树,然后第二只上去了,抱着第一只的腿,第三只又上去了,抱着第二只的腿。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连成一长串猴子。然后地上的猴子推着这一串猴子荡秋千,就像荡秋千一样,这样荡得越来越远,他们把这一长串猴子扔到河对岸,尾巴上的最后一只猴子抱住对岸的一棵树,这样这一长串猴子就形成了一座桥,地上的猴子就可以在桥上过河。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桥很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民族有了文化就有了桥,而桥就是文化的象征。我们的祖国有四千年的文化历史,有四千年的造桥历史。最突出的是“赵州桥”,建于1300多年前,位于河北石家庄附近。从桥建好到现在能开能走,从来没有停过。它的外观就像一座现代桥梁。当然,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有桥,各种各样的桥都有,有些造桥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你能想象如果我们不能在中国造桥,我们中华民族能发展到今天吗?所以我们要感谢在我们的祖先中建造桥梁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无数的古桥,现代的车辆依然可以在那些古桥上通行。桥梁是道路的“咽喉”。没有它,你不能穿越河流或山谷。比如被称为南北“天险”的长江,就因为过去没有桥,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几个分裂南北的朝代。但是,中国解放后,在中国生产党的领导下,在这个“天险”上首先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之后又修建了更加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至于建在黄河、淮河、珠江等河流上的桥梁,更是数不胜数。桥梁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可以说现在没有建不起来的桥。桥长方面,美国已经有一座横跨五大湖的桥,2217孔,长38公里。要说桥大,日本正在建一座跨海峡大桥,一孔1780米长。如果这种发展继续下去,将有可能在亚洲和北美之间85公里宽的白令海峡上建造一座桥梁。人们可以开车环游五大洲,不管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屏障是什么!说到这里,这并不奇怪。什么是桥?这只是一个长凳,用两条腿支撑一块木板,木板可以承重。把这条长凳放大,然后“穿越”一条河或一个山谷,形成一座桥。在这里,板凳的腿是“墩”,伸入墩下土壤的“脚”是“基础”,板凳的板是“桥”。一座桥由这三部分组成。桥上的车辆和行人由桥承载;桥的重量取决于墩顶;桥墩的压力通过地基释放到土壤或石头层中。但在桥、墩、基础三个部分有很多模式。桥梁由两个桥墩支撑,桥墩可以是直的,称为“梁桥”,也可以是向上弯曲的,称为“拱桥”。如果在两个桥墩上竖起两座高塔,塔顶交叉钢丝绳,钢丝绳下吊着桥体,汽车司机在桥体上行走,称为“吊桥”。普通的桥,但这三种,却各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比如“拱桥”中有一种“双曲拱”,是中国工人发明的。“吊桥”中有“斜拉桥”;还有一种是“吊桥”,将整个桥身悬挂在河边的石山上,没有桥墩。所有这些现代桥梁都是各式各样,无穷无尽的。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今天,我们认为新桥是伟大的,但明天和后天的桥更伟大。我们当时看今天的桥,可能会觉得过去的人为什么那么蠢。现在让我做一个有远见的人,为未来的桥画一个“远景”!有人说,未来会有那么多飞机,每个人都可以在天上飞,不会有火车、汽车、桥梁。我不这么认为虽然飞机的速度是无止境的,但地球只有这么大,人口也在增加。将来,人们都将乘飞机飞向天空,他们能飞得快吗?所以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潜力都发挥不出来,桥梁不可或缺。然而,当时的桥并不是今天的样子。未来的桥梁会建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这么大的桥,几个月就能建成。那时,所有建桥材料都可以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提前制成“标准件”;造桥时,把它们组装成水中的桥墩;将它们竖立在桥墩上形成桥梁,一口气完成工作。差点听说要建桥,还看到了“飞桥”!未来的桥梁必须建造得非常便宜。现在使用的各种“合金钢”和高强度“混凝土”将被“聚合物”新材料所取代,这种材料重量轻,强度高。桥梁构件的制造应自动化。桥墩水下工程可以由“机器人”操作,机器人动作灵巧,由水上的人指挥。桥墩基础不需要沉那么深。在疏松的土壤中,可以加入一种“促凝剂”,将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使用各种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和工具,几乎不需要人力。当然,有了这些新技术,这座桥的成本将会很低。未来的桥一定要建得漂亮。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将被安排为大地增添色彩,为山川增添美丽。桥的“构件”不再是直棍,而是柔软的,像花枝;头部和尾部不是一样的粗细,而是全身有肥有瘦。每一个构件都搭配成各种姿势,每一个都有不同的颜色,让整个大桥成为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也有小巧精致的亭台楼阁,让人经过这条走廊时“比走来走去都好”。将来的桥一定要建得很低。现在造桥的成本往往不是桥的长度,而是桥的高度。因为桥下有船,如果水高船高,桥会更高。桥一高,两边的路也就高,高路上就要建桥。这座桥下,陆地不是水,叫做“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主桥”的工程大。目前有一种桥面很低的“活动桥”。你通常开车。船过桥的时候,你会开一个“桥洞”,船过了就关上。但由于桥洞开合很慢,不方便车过船,所以这种桥虽然便宜,但用的很少。未来的桥梁将会非常不同。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比如玻璃钢,而且开桥孔的机器比现在灵活得多,所以可以大大缩短开桥和关桥的时间。而且,桥上还有自动遥控设备。当有船过桥时,会自动打开桥洞,提前向道路两边的车辆发出信号,让他们知道桥下有船通过。船一通过,桥洞就会自动关闭,让车辆快速过江,不会阻碍水陆交通。将来水中一定会有一座没有桥墩的桥。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桥墩。但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必要,可以只用一个桥洞过河。河里没有桥墩,当然对过船过水好很多。这么长“跨度”的桥一定很高,最适合跨海。以后在深水中建桥,不一定要把桥墩沉到河底,而是把桥墩做成一个空心的盒子,让它浮在水中。桥上没车的时候,飘得更高;当桥上有车时,它会浮得更低。当然,高度不能相差太多,以免行车困难。同时要把桥的一端到桥的另一端所有的桥都连接牢固,这样整个桥才能连成一体,汽车才能在上面行走,不会颠簸不稳。未来的桥不一定是直的,可以是弯的,汽车过桥会拐个大弯。这是因为桥两端的道路平行于河体,垂直于桥体。如果采用直桥,将很难在桥的两端布置“引桥”。目前园内有“七弯桥”和“九弯桥”,一弯向左,一弯向右,是为了点缀风景,而不是使桥转弯。未来的弯桥会很不一样。问题在于桥洞的长度。每座桥跨越两个桥墩。如果桥体弯曲得太厉害,桥墩就支撑不住了。可想而知,这个弯曲的桥体是在没有下面桥墩支撑的情况下,由缆绳悬挂在空中,缆绳固定在两边的落基山脉中。这种弯曲的桥体不是可以自由转动的吗?以后会有一座小巧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一条小河,可以随时架起,穿过去。这种“口袋桥”可能是用一种非常轻、柔软、强度极高的塑料制成,做成非常细的管子,用泵把空气抽进去,这个管子就变成了非常硬的棒。用这些塑料条中的一些提前做好桥的形状,折起来放在周围,就像拿雨衣一样。当你走到河边时,你可以通过抽气来建造一座桥。“望洋兴叹”难道不是多余的吗?以后会有“无梁之飞”。当时,该车装有利用高压空气的“浮力”设备。高速行驶时,汽车会离开地面一点,在没有地面支撑的情况下快速前进。当它遇到一条小河时,它可以跳过去。这种带翅膀的车越来越多了。以后在大河修桥,只要在水里建几个桥墩,汽车跳到第一个桥墩上,就会因为桥墩的反击跳到第二个桥墩上,不管河多宽,多跳几下,就是最进步的桥了。

作者介绍:

茅以升(1896 65438+10月9日-1989 65438+10月12)中国桥梁科学家、土木工程师、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字唐晨,江苏镇江人。祖籍毛谦,之前经商生活是举人,思想进步,有革命倾向。曾创办《南洋官报》,镇江名人。茅以升出生后不久,全家搬到了南京。6岁时,他上了一所私立学校。7岁就读于南京1903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式小学——四一学校。191进入江南商学院,1考入唐山路矿学校。1912年,孙中山先生指出了开矿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科学救国”、“工程立国”的道路。从此,他更加努力学习,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五年每科平均分92.5,这在这所学校的历史上是罕见的。1916毕业于唐山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第二年,他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在加里理工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被称为“毛定律”,获得康奈尔大学“Fittis”黄金研究奖章。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院(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学主任、河海工业大学校长、北洋理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理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副主席兼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七届中国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会员。20世纪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让国外同行对中国的建桥工程师刮目相看。20世纪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问题。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茨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杰出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的贡献。1982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年,他领导了杭州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和建设,这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和公路桥梁。他还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桥梁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1959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座历史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重要奠基人。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他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曾担任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所大学的校长,两所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乔华》、《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科普文章。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在他10岁的时候,端午节的时候,家乡举行了龙舟赛。所有观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因为人太多,桥塌了,压死淹死了很多人。这件不幸的事沉重地压在茅以升的心头。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造一座最坚固的桥。从此,茅以升每当看到一座桥,不管是石桥还是木桥,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和段落,于是抄在笔记本上。当他看到关于这座桥的图片时,他把它们剪下来并粘贴上去。时间长了,他积累了好几本厚厚的笔记本。高中毕业后,茅以升考上了唐山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唐山路矿1916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去美国读研究生,9月出发去康奈尔大学。谁知学校的报名处主任得意地说:“中国唐山没听说过这个学校,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报名。”。经过考试,茅以升成绩优异,于是报考了桥梁专业的研究生。此后,唐山路矿学校的毕业生被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特许不再通过考试。茅以升于1917获得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于1919获得美国加里·李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桥梁力学的二次应力”,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所以获得了嘉里吉理工学院颁发的科研金质奖章。1919 12、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成为交大唐山学院的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学习生活,这14年的努力就像是在建桥,为我的人生筑起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回国后,先后担任唐山工业学院教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任、河海工业大学(现河海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校长兼教授、江苏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交通大学校长、河北理工大学名誉校长。1933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主任,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兼具公路和铁路功能的现代化桥梁——“钱塘江大桥”。他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解决桥梁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全国,他的名字也随着新建的大桥留在了全国各地。经过五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建成了现代钱塘江大桥。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65周年纪念日。65年前的今天,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开创者,在钱塘江上建成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现代钢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钱塘江大桥1934开工。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建设中。为了连接沪杭铁路,钱塘江上必须建一座桥。钱塘江是一条著名的危险河流,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的影响,还受下游潮汐涨落的制约。如遇台风袭击,江面往往波涛汹涌。钱塘江底流沙厚41米,深不可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称。所以民间有“钱塘江不可能架桥”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钱塘江架桥难度很大。茅以升先生少年时立志桥梁事业,后来不敌美国。他在康奈尔大学和卡利茨基理工学院专攻桥梁,并获得了博士学位。看到祖国河流上的钢桥都是外国人建的,他很难过,他决心不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在中国建造自己的桥梁。于是他迎难而上,被任命为桥梁工程系主任,并请同学罗颖当总工程师,志在必得。造桥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稳定桥基,需要在9个桥墩打入1440桩,穿过41米厚的泥沙,桩立在石层上。沙层又厚又硬,轻则下不去,重则碎。茅以升受浇花盆把土冲出小洞的启发,采用抽水在又厚又硬的泥沙上冲深孔再打桩的“射水法”,一昼夜只打1根桩,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桥梁施工的第二个难点是水流快,施工难度大。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即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箱口沉入水中,盖在河底,然后用高压空气将箱内的水挤出。工人在箱子里挖沙子,这样沉箱和木桩就逐渐融为一体了。在沉箱上建造码头。放置沉箱并不容易。刚开始的时候,一个沉箱一会儿被河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推向上游,上下乱窜。后来3吨重的铁锚改成10吨,沉箱问题解决了。第三个难点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巧妙运用自然力的“漂浮法”。涨潮时钢梁用船在两个桥墩之间运输,落潮时钢梁落在两个桥墩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钱塘江大桥是一座经受了抗日战争洗礼的桥梁。建桥末期,淞沪抗战吃紧,日本飞机经常轰炸。有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码头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监理商量问题,突然沉箱里的灯全灭了。原来是因为日本飞机轰炸,工地的灯都关了。钱塘江大桥不顾敌人的轰炸,终于在9月26日1937建成通车。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桥碑上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惨的史实:“抗日战争爆发时,铁路和公路在敌机的轰炸下日夜通车。有几十万辆支援淞沪抗日战争和抢运物资的车辆,等待着人民群众平安渡江。施工后期,明知战局不利,因在最难修复的桥墩上预留了空孔,将炸药与五孔钢梁一起埋下,直到杭州疏于看守,敌骑逼近,才于1937年12月23日确定引爆。当时先生留下了‘不复桥不为夫’的誓言,自己带了图纸和资料到后方。”为了阻止敌人,茅以升奉命炸毁自己修建的桥梁。多么悲惨的一幕。抗战胜利后,茅以升践行誓言,主持修复大桥。茅以升先生一直负责造桥、炸桥、修桥。钱塘江大桥在抗日烽火中建成,在和平建设的世界中再生。她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写下了感人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把沪杭铁路和浙赣铁路连接起来,把钱塘江从护城河变成了通衢大道。通车65年来,她为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钱塘江大桥不仅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先生把工地变成了学校,吸收了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国内一些重要桥梁工程的部分负责人,都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国桥梁工程先行者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科技创新的开拓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勇往直前的精神,将永远是激励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的宝贵精神财富。从1955到1957,茅以升是武汉长江大桥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接受了修建中国第一座跨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提前一年零三个月于1957年9月25日竣工。1957 10 6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通车仪式。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公铁两用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桥宽18m。主桥长度为1155.5米,加上两端的公路引桥,总长为1670.4米。大桥连接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成为贯穿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将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保证了中国南北铁路和公路网的一体化。65438年至0958年在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指出:“需要茅以升签字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对党的工作极其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做了全面的审核和核算,最后签了字。茅以升一生学桥、筑桥、写桥。在中外报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中国桥梁——从古至今》(日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著有《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作品选》(一、二)、《茅以升作品集》。自1954起,先后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 10月,光荣加入中国* * *产党。他为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9 165438+10月12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