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论文!!!
摘要: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实践中合理运用并不断完善资产减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上市公司中的实际应用,以便更直观、准确地说明问题,收集并比较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经济后果,特别是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资产减值;上市公司;应用;分析
资产减值是指由于外部因素或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的变化,导致资产使用价值降低,使企业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一般来说,这种损伤是意外和偶然发生的[1]。新准则明确规定,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外,其他资产的减值准备直接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直接计入企业。
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6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及相关准则的实质是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21世纪,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上市公司粉饰资产价值已成为普遍现象。财务报告中大量虚构资产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据统计,2004年减值损失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对损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两家st公司分别增加利润3249万元和4500万元,占当年各自净利润的309%和5865438+。四家上市公司当年分别增加利润28080万元、6885万元、637万元、5003万元,避免亏损;6家上市公司保持或改善了业绩。可见,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整由来已久,手段也很多。本文将用统计数据来分析新的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的影响及其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
1资产减值准则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
1 1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和总体分析
为了便于研究和解释,本文根据数理统计中大样本的定义,即样本量要求30个样本以上,选取沪深两市4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选取的样本来自巨潮资讯网2005-2007年公布的年报,筛选出年报中资产减值准备和转回的详细信息。并把它们分类。虽然选取的样本数量不到全部上市公司的10%,但这41家公司是从各个行业中选取的,其总资产和营业利润在所在行业中所占比重较高,因此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样本公司行业分布如表1所示。发现在41家上市公司中,
根据对41家上市公司的统计,资产减值计提的谨慎性原则逐年加强。一般来说,大部分公司都提取了坏账准备,有一半以上的公司提取了存货跌价准备。与2005年相比,上市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有所减少,而计提的减值准备有所增加。减值准备减少,转回的减值准备也减少。这当然与2006年正式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有关。暗提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年报时增加了减值损失的转回,以应对2007年起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规定。
1.2单项资产减值准备分析
统计分析表明,八项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坏账准备的影响最大,存货跌价准备次之,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影响最小(所选样本中没有公司计提或转回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故省略)。2005年以来,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大幅增加。从2005年的26.69%到2006年的30.89%,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已经逐渐熟练运用这两项规定进行盈余管理,而其他四项规定在2005~2006年不到2%,2006年下降到0.89%。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方式主要是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其次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2.1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是所有减值准备中最长的一项。由于我国信用体系不发达,上市公司之间相互违约的情况比较普遍,所以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提取了坏账。465,438+0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的坏账准备仅为2005年的57.04%。2006年转回的坏账准备2005年为111.60%。2007年计提的坏账准备2006年为175.31%,2007年转回的坏账准备2006年为31。每个公司的情况也大不相同。其中,2006年坏账准备超过净利润的公司有3家,分别是000977浪潮信息、000522白云山A、000159国际实业。然而,2007年冲销的坏账准备并未超过其净利润。
1.2.2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465,438+0样本公司2006年未计提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而同期2005年短期投资减值准备为203.52%,2007年未计提短期投资减值准备,主要是因为新准则的出台,不再设置短期投资科目,取而代之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因此,不计提短期投资减值准备。根据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2006年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转回超过净利润的公司有3家,分别是00062深圳华强、000541佛山照明和000858五粮液。
1.2.3存货跌价准备
41样本公司2006年存货跌价准备为565438+2005年的0.57%,而2006年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与2005年基本持平;2007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为193.91%,2006年为38.67%。2007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2006年接近200%,这可能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存货规模相应扩大。但不排除在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下,企业不再使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调整利润,而是更多的选择大量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可以看出,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存货跌价准备与利润总额比率的统计结果,有三家公司2006年存货跌价准备转回额超过了利润总额。分别是000055方大A、000159国际实业,以及000779*ST派神,*ST派神成功扭转连续两年亏损状态,避免退市。
1.2.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41样本公司2006年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仅为2005年的70.38%,而2006年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转回为2005年的196.20%。2006年转回坏账准备超过1000万的公司有两家,分别是00006深证叶榛A和000568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1.2.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65,438+0样本公司2006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基本相同,分别占67.82%和64.87%。2006年和2007年仅有8家公司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因此受新资产减值准则影响,企业选择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更加谨慎。
1.2.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在41样本公司中,只有两家公司在2006年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且金额较大,分别是000750 S*ST戚迹计提4 130 000元、000410沈阳机床计提1 586 200元、S*ST戚迹2000年计提。2007年仅有65,438+0家公司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62,382元。可以看出,在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影响下,上市公司在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时变得更加谨慎。
1.2.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465,438+0家样本公司2005-2007年未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只有65,438+0家公司在2006年转回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为00065,438+059国际实业。
2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效果和影响
2 1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效果
2.1.1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大幅转回。
与原会计制度相比,《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的突破主要体现在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和资产减值损失不可转回。从表2可以看出,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企业很少。从上述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统计分析来看,由于从2007年开始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会转回,上市公司正在抓住最后的机会对之前计提的秘密准备进行转回,其中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大幅转回较为明显,2006年转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005年的65,438+096.20%。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婷曾指出,很显然,上市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是不可转回的。针对目前存在的通过计提和转回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问题,上市公司将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对长期资产进行重新审核,并进行相应的减值测试。由于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后不可转回,上市公司将谨慎对待长期资产的计提。因此,利用减值准备调整利润的空间会越来越小,通过计提操纵收益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这也有所改善。
2.1.2资产减值计提导致收益变脸。
资产减值会计一直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2001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八项应计”,进一步挤压了上市公司的资产,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政策选择的空间。上市公司不切实际地计提减值准备,巨额冲销,巨额转回,会计年度内随意调整利润。亏损的上市公司甚至利用资产减值来管理收益。避免ST和市场低迷。比如000750S*ST戚迹和000779*ST派神两家公司在2004年和2005年大额计提减值准备,导致这两年连续亏损,然后在2006年这两家公司又大额转回减值准备,使得这两家公司在2006年扭亏。避免退市。相反,一些优秀的公司出人意料地变成了亏损公司。比如000697咸阳偏转2005年因为当年计提减值准备18215亿元,意外亏损16279亿元。比如00055方大A2005计提减值准备365,438+0,654,338。当年亏损5837万元。当然,上市公司亏损的实际原因并不在于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减值准备的影响只是加重了公司的亏损或者暴露了公司潜在的问题。其亏损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公司经营管理上的问题。41样本公司中,出现意外亏损的上市公司有000836鑫茂科技、000632*ST三木。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转回仅针对长期资产的减值,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流动资产的减值。是由其他标准规定的[2]。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使得企业不再利用长期资产进行利润操纵,但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过提取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来调整利润。
2.2不同的上市公司受资产减值制度的影响。
2.2.1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
首先,由于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在国内属于垄断行业,整体行业利润相对稳定,整体影响不大。例如,2006年建投能源资产减值总额为565,438+0,035 87元,仅占净利润的0,654,38+0%,2007年资产减值总额为2,565,438+05。只占净利润的0.4%。上述行业的其他上市公司中,汕头电力A在2006年巨额计提,但只有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项,其余相对稳定。其次,对于石油板块和生物制药行业来说,由于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处于上升趋势,存货跌价准备对其影响不大,相应的,应收账款坏账也很少。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如家电、纺织、电子等。,通常会因为市场不活跃而对其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产生较大影响。相反,在20世纪末,高科技、高成长性的公司因为行业前景更好,附加值更高,整体影响并不大。但目前这些行业发展放缓,资产减值准备对其影响加大。如2005年咸阳偏转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共计65,438+082,65,438+045,320 47元,导致当年亏损65,438+062,790,000元。2006年除了中科三环,其他公司都没有计提,比例都在65,438+00%以上,而20世纪末是0,654,38+。
2.2.2上市时间不同对公司的影响
对于1999之后上市的部分公司,由于这些公司的大部分资产已经进行了较好的重组和剥离,进入股份公司的资产质量较好;同时,这些公司上市时间不长,上市后又赶上我国证券市场日益规范的阶段,新增不良资产相对较少。因此,八项准备政策对这些公司的资产状况和经营业绩影响不大,而对于那些上市时间较早,上市以来没有进行过强力资产重组的公司,八项准备政策对其经营业绩影响较大。
2.2.3对不同管理风格和管理水平的公司的影响
部分上市公司偏好大规模,投资减值准备对其影响较大。比如万科A 2005年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占净利润的7%以上。其他公司长期注重资产质量和安全,经营水平和内部管理良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3条建议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及其相关准则,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建立,对进一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所有的系统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尤其是新系统。新准则本身及其实施环境还存在问题,会给企图滥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以新的机会和漏洞,因此需要完善。
3 1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
在与现行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形势下,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多次出现。例如,在计算可收回金额时,从处置费用净额中扣除资产的公允价值。现实中很多资产市场还没有那么完善,资产价格还很随机,不能算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中“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活跃的资产市场”的表述仍然难以操作。其次,新准则在基于可获得的最佳信息估计扣除处置费用后的资产净额时,列出了可供参考的方法(同行业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或结果),但在很多无法获知类似交易信息的情况下,需要其他方法辅助判断,比如评估。然而,我国评估行业的发展并不成熟和完善。评价方法和结果非常灵活。如果选择其他新标准中没有规定的方法进行估算,执行中人为操纵的可能性将更加不可控。这些都给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带来了困难。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透明、不完善,企业难以获得真实合理的市场价格,难以在客观计量的基础上确认可收回金额,使得资产减值的计提仍然不可靠,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收益的空间仍然存在。
3.2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良好的资产减值内控制度对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但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存在明显缺陷,与资产减值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薄弱。为了避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保证减值准备计提的客观性和公允性,企业必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严格分离不相容岗位,规范授权机制,建立健全资产减值准备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体现在对管理者业绩的评价标准还比较单一,还停留在利润考核的初级阶段。目前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大多以短期实现为特征,如承包提成、奖金分成、年薪制等,这必然导致管理者具有强烈的利润操纵动机,充分利用会计制度赋予的会计政策选项。粉饰财务报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应设计长期激励机制,对公司管理层的股票期权激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对管理层应采用全面、长期的业绩评价体系,实现管理层利益与公司目标函数的趋同,降低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3.3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处罚。
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方法调整会计数据,严重丧失了应有的完整性,也对会计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战。对于那些违法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负责人,很难真正起到警示作用,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经济处罚。一方面,数额不大,对于违法的人来说,“风险收益”比太小。另一方面,违法违规是责任人造成的,而罚款是上市公司支付的,这是双重剥削,对投资者不公平。同时,我国相关监管处罚部门的部分人员与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关系,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因此,我国日益严重的上市公司会计数据失真问题与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3.4加强资产减值准备的外部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监督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已关注上市公司减值准备计提不规范的问题,但监管仍需加强。一是注册会计师制度不健全,会计师轮岗和聘用制度不完善,无法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保障。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强化中介机构尤其是审计人员的责任,让他们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此外,我国还缺乏专门的资产减值审计准则,无法为注册会计师的资产减值审计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3.5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上给予了企业更多的选择,主要表现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可收回金额、资产组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等方面。资产差异计提的真实性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是很多企业会计的现金管理水平和预测水平仍然达不到要求的高度。只有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才能准确运用资产减值会计的一系列理念,必须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后续教育,加大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力度4结论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资产减值现象普遍存在,资产减值的目的是通过反映资产价值的客观减少,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揭示潜在风险。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虽然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似,但由于我国实施新准则的环境尚不成熟,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操作的不断规范,资产减值制度必将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1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