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文化教育的特征

诚信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特点和效果

一是普遍性。诚信文化教育已纳入中小学多学科课程。据不完全统计,中小学的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语文、政治、历史、心理学、心理咨询等课程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诚信问题。

二是制度化。《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星级德育学校评定、学生品行评分、优秀班级评选、三好学生评选等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都明确提出了诚信要求,考试作弊、不还贷款等严重失信行为也将纳入学生档案。

第三是多元化。中小学校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有国旗下教育、主题班会、生活对话时间、专家课堂等宣传活动;有暖冬义卖、无人图书馆、无人监考、课本剧等体验式活动;有诚信之星、东坡好孩子、“我诚信骄傲”征文大赛等评选活动。

第四是银行和学校的联动。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各地银行机构积极参与学校廉洁文化教育,初步形成了“一人一校一队”的工作机制,共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问题

(1)不够系统。诚信教育是一项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而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诚信文化教育进行系统规划尤为必要。虽然中小学很多课程都涉及到诚信教学的内容,但总体来看,所有课程都是从单一学科的角度来讲诚信,相关内容是碎片化、分散化的。学科之间没有联系,缺乏从诚信感知、诚信认知到诚信行动的梯度安排,无法对中小学生形成系统的教育。

(2)经验不足。中小学的诚信教育仍以说教或书本等传统教育方式为主。体验式、趣味性、互动性强的活动和平台少,学生的参与性和代入感不强。诚信认知无法通过体验式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诚信实践能力和诚信行为。

(3)缺乏整合。一方面,在学校教育方面,道德诚信教育没有与一些实践教育充分融合,如法治教育、财商教育和信用教育,学生无法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感知诚信在未来经济和金融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大力推进校园诚信文化教育,但在相关工作中,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并没有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在“一人一校一队”校园诚信文化教育工作中,银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大多策划一些任务型的活动。相关活动缺乏影响力和连续性,与学校对财经与法治的实际教育需求和安排脱节。银校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探索。

教师的教材薄弱。目前,诚信教育的教师主要有学校教师、金融机构的讲师和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老师教学技能高,但缺乏经济、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金融机构的讲师和志愿者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技能培训,所以不能轻易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教学方式,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同时,金融机构参与的校园诚信文化教育活动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资料,需要教师自己编写,相关内容和展示方式简单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