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验在哪些方面影响护士的培训绩效?
1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
急诊护理学是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齐头并进的三级学科。是对各种急、危、重发作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及时的抢救和护理,采取必要的措施配合治疗,为专科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赢得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起病急、伤面广、任务忙、责任大的特点。急诊病人的时间、人数、疾病类型、危重程度难以预测。很多患者发病凶猛,症状急性,病史不明,辅助检查无法进行,导致诊疗困难,对护理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疾病往往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麻醉等多个临床科室,与各个科室协作性强,需要积极配合,争分夺秒抢救。急诊护士的工作范围很广。他们承担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和分诊、急救病人的抢救和观察。其任务是处理各种急性病、慢性病、多器官衰竭、急性创伤、中毒、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判断、抢救治疗和观察。急诊护理流程多,工作量大,任务急。患者及家属对急诊护士的要求较高,护士高度紧张,工作充满风险和压力。
2急诊护士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大部分医院的护士一毕业就被分配到急诊工作,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而急诊专业又涵盖了急诊和急救的所有临床专业,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2]。目前国外从事急救的护士都是经过专科培训,持证上岗,而我国从事急救的护士没有经过系统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科培训,直接上岗,导致人岗适应时间长,影响了急救的发展。据了解,我国大部分医院的急诊科护士普遍较年轻,年轻护士缺乏抢救经验、沟通能力和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尤其是新护士,没有接受过相应的培训,大部分都是老急诊科1到2班后独立上岗。他们的急救知识不全面、不系统,造成护理安全隐患。急诊护士学历、资历多层次,急诊护士素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急诊护理队伍不稳定。再加上工作压力大、回报相对较低、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可等因素,急诊护士的离职率较高。目前大部分医院护士人手严重不足。建立规范化的培训模式,对于提高整个急救护理队伍的专业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充实急救护理人力资源,树立现代急救医学的新理念至关重要。
3.目前主要的培训模式
3.1训练时间
根据研究资料,急诊护士的培训时间大多取决于其培训内容的周期,有的是一个月到一年,有的是一年到两年。没有统一的标准。
3.2培训内容目前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理论知识(核心制度、急诊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等。)、急救技能(抢救器械、院前急救、应急预案)、护理写作能力、临床教学能力、护理科研能力等。
3.3培训方法
3.3.1医疗合作培训方法
在实际抢救中,医生是急救方案的决策者,护士是急救措施的执行者[3]。医生和护士形成固定的模式,相互配合,角色明确,各项工作交替进行。护士熟练使用各种抢救器械,冷静果断配合抢救护理,提高急救意识和应变能力,形成有效的急救模式,为挽救生命铺平道路。医护合作训练有利于提高抢救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3.2情景模拟训练法
情景模拟法是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创设情景,在特设情境中进行各种技术操作和处理事物的方法[4]。它形象生动,具体地将实践与锻炼相结合,有利于激发护士的情感体验和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在护士培训中具有重要作用。据研究,通过培训,护士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专业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护士在工作中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遇到类似事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转变角色,提高医生对护士分诊的满意度。
3.3.3案例分析训练法
病例法是指选择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特殊病例,如危重、疑难病例,查阅文献后以ppt形式呈现病例[5]。通过大家的分析,护士在互动中全面掌握知识,开阔视野,积累临床经验,从而快速配合医生参与抢救工作。确保诊疗工作快速、准确、有序开展。
3.3.4分层培训法
根据护士的不同年龄或学历,分层次、分等级、分阶段进行培训[6]。传统的培养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实施分层次培训,可以根据个体特点,纠正不同层次护士专业技能的薄弱环节,有效提高急诊护士的技能和整体素质,提高抢救成功率。
3.3.5院前急救培训
通过教学、教学示范、强化训练等方法,使急救技能、相关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7]。通过培训护士熟练采取急救措施,对各种突发事件、意外、外伤、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急救,实现院前急救快速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实现院前急救一体化[8]。
3.3.6利用现有教材进行培训
毛华伟[9]利用该课程培训了136名急救护士。结果如下:拓展了护士急救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急救操作和救援仪器的正确使用率和熟练程度进一步提高。护士的应对、协调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4有问题
通过总结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现状、人力资源分析和常见的培训模式,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4.1急诊护士培训周期短。根据临床职业生涯阶段理论,临床护士从新手到专家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上海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对抢救护士和考前护士年资的规定,急诊科护士的理想培养周期为2至5年。
4.2目前,对急诊科护士培训的研究发现,专科护士的培训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ICU、造口等专业开展了核心能力的研究和应用,但对急诊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研究较少。对于一个护士的职业生涯来说,从毕业到临床实践,她的个人和职业成长都要经历从普通护士到专业护士的阶梯。而这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需要不断的训练和学习。
4.3从目前的培训内容来看,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救援技能的培训上。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急诊护士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知识直接影响急诊护理质量。培训内容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护士进行调整。尤其是新护士,要进行系统的理论、技能、沟通、防护、法律等方面的培训[10]。
4.4多数医院制定了培训计划,实施了计划,并对培训效果进行了测试或评估,但没有形成规范的培训体系,培训效果参差不齐。是根据不同的医院等级还是根据学历和工龄进行不同的培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考核结果是否与晋升、年度考核或继续教育学分挂钩,没有统一说明。
5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急诊医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对急诊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管理模式由“平台式”向“能级制”转变。目前应从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专科理论、专科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对急诊护士进行全面、分层次的培训。鉴于急诊护士人力资源和培训的现状,应弥补现有培训模式的缺陷。根据急诊护士核心能力的标准框架模型,结合核心能力理论和临床职业阶梯,根据各医院不同的急诊情况,探索出一套规范化的培训模式,对急诊护士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在职培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利于护士自然进入角色,低风险岗位合格后再培训高风险岗位, 使他们适应职业,发挥良好的护理技能[165438+从基础训练开始,逐步强化技能、抢救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安全[12]。 提高不同层次急诊护士的专业水平,优化护理质量,确保安全。为稳定护理队伍、急救护理人才梯队、培养专科护理人员提供了有利保障。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