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培训服
2018年,我被清华百年献礼片《莫问西东》感动得热泪盈眶。我被沈光耀参军的决心(原型是沈崇海)和西南联大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但更被贯穿全片的“听从内心,不问东西”的精神所感动。
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都应该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虽然和成绩牢牢捆绑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但我还是觉得人这一生应该有一些纯粹积极的爱好,像明灯一样照亮自己的人生。
蔡威的生活中有如此明亮的光。
蔡威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工人。虽然他并不富裕,但他可以供蔡威大学学习,但他的成绩并不太好。没那么严格。蔡威其实语文成绩很好,是因为他从小爱读古书,但是他偏科,数学和英语完全不懂。
出人意料的是,蔡威高考失利,不得不在一家橡胶厂当工人。
大多数人工作后基本都是“咸鱼”,即使学习时有再多的想法,在日常工作中也放弃了,但蔡威不一样。虽然作为一名工人他很累,但他仍然坚持学习。
古籍类的书相对冷门,尤其是蔡威的侧重“小学”。什么是“小学”?其实是中国古代文字学、音韵学、学的统称,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学。如果买不到这种书,只能去图书馆借,但是珍贵的古籍一般是不借的。蔡威别无选择,只能抄书。
很难想象,在这个时代,还有人愿意为了读书而手抄。这份赤诚之心,足以让人动容。
好事多磨。蔡威对古代文学和人物的理解,久而久之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古文字学的领军人物邱希贵曾经说过,“现在很多搞古文字的人,名义上是教授,实际上没有他的水平。”甚至说:“有些地方,我没有他的水平。”
蔡威与仇希贵的缘分,来源于殷湾汉墓出土的《神武赋》竹简。1997秋先生在《文物》发表文章《神武赋初探》,表示“佐子”二字不清。
蔡威一直很崇拜邱先生。他之所以爱上古文字,也是因为受到了秋先生的影响,于是马上给秋先生写了一封信,说这里的“左”应该理解为“子”,“子”是感叹词。邱先生看了信后深受启发,公开表示是“对的”。
邱老师认为的实力要进一步研究,至少要考研;蔡威其实很想去,但是他的英语太差了,不能被正常录取。
邱先生和复旦大学教授在复旦大学的工作“马王堆汉墓竹简帛书集成”的帮助下,聘请了加入该团队。一方面,他们为蔡威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他们也想改变蔡威的想法。
但是他妻子的病彻底压垮了蔡威。之前,蔡威的橡胶厂因为效益不好倒闭,蔡威被迫失业下岗,只能做小摊贩,早出晚归。
2007年,蔡威的妻子突然生病,高昂的治疗费用无疑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生存,蔡威不得不放弃已经坚持了十几二十年的古文字学习,利用学习时间从事三轮车工作。
邱先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人才被抛弃,所以他专门和其他教授商量,说服招生组把列入博士录取名单,还是邱先生亲自带的。就这样,蔡威的人生因为自己的努力终于迎来了转折点。2009年,38岁的蔡威成为复旦大学的一名博士生。
毕业后,蔡威进入安顺大学当老师。现在他不仅可以继续研究自己热爱的古文字,还可以肩负起家庭的重任。“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你如何对待生活,生活会给你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