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家乡人的晨间散文
一条叫庐山街的老街来到积善街,这是一条小桥流水的历史街区。街角有一座石牌坊,上书“书圣故里”。过了牌坊,一座石桥出现了。石桥经过上百年的踩踏,桥面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中间的石条有点坑坑洼洼。很明显,这是人走路留下的痕迹。像这样磨石桥。古人云:“铁棒磨成针!”石桥验证了这个成语,说明历史是永恒的,百年留痕。巷子很长,我踩在石板铺成的路面上,感受着逝去的漫长岁月。
走在历史悠久的石板路上,可以听到行人的脚步声和商贩的叫卖声。仿佛走进了一座远离喧嚣的古城。寻找历史的烙印。我看到一些当地人在一家油条店门前排队买早餐,据说是最正宗的油条店,有5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还是保持着老习惯,用竹签夹着一根油条或者油饼,既节约了粮食又保护了环境,不像很多城市用塑料袋装早餐和食物,造成环境污染。我羡慕这种原始的生活。
走着走着,一座爬满藤蔓的桥映入眼帘,停下来看了看。碑文写道:《晋书》载:东晋永和年间,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右军军衔为文史时,尝有一老者持六角竹扇,在此桥上贩卖。《Xi书》的扇面是五个汉字。一开始,我很难过,因为我说,“但这是王右军的一百美元的书。”就像我说的,有人出价。“王羲之在会稽的时候,有一天桥下有个老婆婆在卖竹扇,买的人不多。王羲之一看,主动拿起老太太的竹扇,开始写字。每个粉丝不多不少于五个字。老妇人对王羲之擅自题词有点不高兴,于是讽刺地卖掉了:“这是王羲之和王右军的题词,每把竹扇100元。没想到,老婆婆的喊声引来行人抢购她的竹扇。为了纪念王羲之扶贫济困的高尚品德,后人把这座桥命名为“题范桥”。现存的桥是清道光八年重修的。老街的尽头是朱杰庙。背靠崂山,还有文笔塔、稷山书院、稷山亭、冷然池、冷然亭等名胜古迹...
第二天早上,我走到八字桥老街,一排排低矮的老建筑,人行道上有些树还在泛着绿,看起来像是古色古香的江南风情。我看到家庭主妇从家里拿出一个空气炉,把它剁成小块,然后填进去,点燃一张废纸。空气炉开始冒烟,一家人的热水就靠它了。这里的居民过着悠闲的生活,忙着自己的小事,要么晒被褥,要么在水边洗洗,端着饭碗,看看书报,偶尔听几句越南话,亲切而古雅,但就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什么。真的是原汁原味的街景。
当我走上八字桥时,我脑海中浮现出八字桥的由来:八字桥位于志杰的东端,广宁桥和东双桥之间。据《嘉泰会稽》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重建于南宋宝沟年间(1256)。“两桥对斜,故名”。这座桥是用石头建成的,它的结构形状很奇妙。八字桥三路相连,水由北向南流,南接鉴湖水,北接杭州古运河,是古代穿城的主要水路之一。当地人以此为荣,称之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现代立交桥的鼻祖。
站在桥上,河水倒挂垂柳流淌,桥洞里倒映的河港被冲刷,古桥古街的石板路,坐在河边的居民尽收眼底,吴鹏船码头的几艘小船静静地等待着游客的到来...整条老街安静典雅,古桥的石护栏除了一些风雨风化的痕迹外,保存完好。如果不是周围的高楼大厦,似乎有种穿越的感觉。在这里我享受着难得的宁静,安静的欣赏和闲逛。吸着孔乙己茴香豆的香味,整个人的心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说起绍兴人的淳朴,我想起一件事。在离开绍兴之前,我和妻子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小餐馆吃了一顿中餐。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坐在我的后座上,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大碗米饭。吃完后,他对老板娘说:我今天没钱,明天有钱就给你。小伙子的行为让我大吃一惊:这里能赊账吗?没想到,老板娘笑着回答:没关系,再给钱也不迟。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孔乙己死后,还欠酒馆掌柜十九杯酒!是从前的孔夷回到了现实...
有诗为证:岳城春来樟树叶,状元藏故乡屋。古有周开浙学,今有鲁迅文学源。运河吴鹏荡,水桥立交连人民法院。一根竹纤维配油条,是淳朴民风的好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