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究荆门的民俗
荆门人都知道春节期间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每当进入腊月,城乡农民都在忙着准备过年的物资。很多家庭会给在外地工作的亲戚发信息,叫他们回家过年,吃顿团圆饭。同时,他们还会给亲朋好友送上新年贺卡,互相送上祝福,互相鼓励。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农村农民和集镇居民,如杀猪、腊肉、晒香肠、腌鸡、耙、做年糕、磨汤圆、做米酒、磨豆饼(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制绿豆、黄豆、小麦),摊成大饼,切成条状晾干。
准备腊八水,就是腊月初八,农民家庭把大大小小的水缸装满水,封起来,第二年春夏用。据说这种腊八水能治百病;二是夏季消暑;三个老人喝酒包治百病,孩子喝酒保健康。
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也就是腊月初八,是人们吃腊八粥的日子。腊八粥的配料早有记载:腊八粥用大米、黄米、薏米、绿豆、小米、红豆、花生、红枣等煮成。,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加入一些核桃、杏仁、糖、红塘、葡萄干进行点染。每年腊月初七,水果去皮洗净,熬粥熬到天亮。
荆门人也会在春节做各种年糕。荆门人在原有制作的基础上,根据荆门的习俗和口味,制作糯米粉和糯米浆,用石磨加工,晒干后用白糖制成。面粉细腻、粘稠、嫩滑、香甜可口,色泽鲜艳,不能水煮、油炸和长时间保存。还可以用糯米粉和猪油、香油、玫瑰花、桂花、薄荷、莲子做年糕。茶点的种类很多,有“面点”、方、饼、油、糖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现在的荆门人和全国各地一样,都能做出各种又好又美的美食。除了一些古老的传统食物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节日食物,如年三十晚上吃饺子,这是北方的一种习俗。现在南北相通,口味一致,也进入了过年美食。北方的荆门有的也能找到,荆门有的地方也会做。现在,荆门人中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好吃的不如饺子”。
“扫尘”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俗话说:拂去尘埃,迎新。民间有一种说法,农历大年三十过后,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房前、房后、房内的卫生就开始收拾了。扫尘,又称扫地年。本来是古代劳动人民驱除疫鬼以求好运的宗教仪式,但扫除灰尘污秽减少了疾病,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对此,宋代诗人吴在《孟良禄》卷六《除夜》篇下说得很清楚,“十二月冬,无论大小人。扫地,清除灰尘和污物,打扫家庭...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
在荆门,一个古老的地方,尤其是广大城乡农民和居民,对灶神的尊崇由来已久。虽然是迷信活动,但人们自然崇拜。腊月二十三是灶神上天的好日子。这一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把厨房门供奉的“司令菩萨”请了下来。有些是用木头雕刻的,有些是用石砖雕刻的。请将佛像放在桌上,焚香打蜡,祈祷跪拜,念诵阿弥陀佛,并为灶神这一年来为全家人保烟火平安所做的好事做一个忏悔,然后祈求灶神上天。
春节贴春联、挂年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和传统文化。古代称为桃符、门对、门联,在我国古籍中有记载。“门人”一词最早见于《礼纪·麦驱:郑玄注·茶放·门人之礼》。但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还没有具体的名称。后人认为这是成庆的“古代武士”或荆轲。
寿年,又名寿财。荆门城乡居民都有这个习俗。他们除夕不睡觉,尤其是老年人。当他们晚上很忙的时候,主人在大厅里生一盆火,全家人围坐在火边。有的人打牌,喝茶,聊聊一年来全家人辛苦劳作的成果和经验,互道问候和祝福。他们不能在这个晚上把水倒在地上或扫地。有人说,年三十晚上扫地就是“扫走好运”。
最有特色的民俗——民歌
荆门民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音乐结构一般分为单声部、多声部和对联。调式特征主要是寻音。从内容上看,有现代民歌,也有传统民歌;就形式而言,主要有圣咏、民歌、田歌、小调、轻音、民歌等。
现代民歌产生于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的民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多数民歌都不同程度地唱出了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的心声,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传统民歌多反映劳动人民反抗旧社会,讽刺嘲笑统治阶级,也诉说劳动人民的苦难,揭露世界的不公。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地位最低,所以民歌中也产生了一些与婚姻、爱情、家庭有关的内容。
自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鲜明的人民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高涨的革命情绪和乐观主义精神。全国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起,荆门民歌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民歌,对宣传教育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民歌的传播
荆门民歌按民歌、田歌、号子、小调分为三个区域: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
山歌主要流行于城北山区,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歌曲。与山区接壤的丘陵地区是水稻的主要产区。除了一些新民歌和小调外,还有许多田歌,它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平原地区劳动歌曲多,小调丰富。所有三个区域的灯光都进行了调节。目前只有漳河镇和李希镇有民歌。
二,民歌的类型
(一)民歌:
荆门山区和一些丘陵地区流行民歌。主要是农民上山砍柴,孩子上山放牛时独唱,开始二重唱。平音多,高音少,都是征羽两种模式,歌词内容和形式不限。大部分成年人唱的都是情歌,比如《我爱姐姐的好作品》《太阳一升起》。牧童常常唱着挑逗、戏弄人的歌;他们一群一群,一座一座山,由远及近,以唱得多为荣,以唱得少为耻。
(2)田歌:
1.秧歌种植:秧歌种植是田歌的一种,主要在育苗季节(农历月份)演唱。是一首稻田歌。比如城南的《花闹叶》,就是种植秧歌的主唱之一。歌曲优美动听,有郑、于两种调式,歌词取自流行小调歌词,分A、B队或男女队进行问答或唱解。有时他们会因势利导,主要是为了消除种植者的疲劳,提高栽苗速度。
2.植苗与锣鼓:据有关资料记载,植苗与锣鼓早在明代以前就已产生,诗人唐曾写诗:“石城满雾霭,鸡犬满桑树;天上的星星来到夏口,云中的河山树木遇见荆门,云中的雪不可调和,陆家莫愁还有一村;闲时乐得看奇俗,击鼓移植柳根。”是在栽秧季节唱的,两个唱的,一个拿着锣,一个拿着鼓。别唱了,敲锣打鼓把门灌满。种植者刚下到田里,歌手就在田埂上唱歌。当种植者到达田地中央时,歌手随着人群进入田地,在种植者面前唱歌。调式是调式,歌词大多选自古籍和戏曲。主要是消除种植者的疲劳和分心,让种植者集中精力,提高种植苗木的工作效率。
3.拔草锣鼓:一般三个人(一鼓两锣)组成一队,专门为水田里拔草的人唱歌。拉草的锣鼓很多,其中比较流行的有《打鼓》、《抱柱龙》、《将军猎》、《观音坐莲》、《水蛇吐蟾》、《大拐》、《小拐》(都是早上唱的)、《云朵开》、《喜鹊扰林》。当耙草人排列在田里开始拔草时,鼓手会跟着他们在耙草人面前唱着退着。
上午大部分人唱长篇历史故事(鼓手称之为“原著”),下午唱“花歌”等短小滑稽的段子,让人开心,使人振奋。
4.拔草歌:拔草歌主要在拔草的季节(农历五月至六月)唱。城南团林、五里一带的秧歌(秧歌)很有代表性。曲调高,大部分是调调,有的歌词很多。演唱时,A队和B队领唱,一起加入,并伴有两个或一个唢呐。早上,早上,下午都有不同的歌词。早上刚下班就唱几句客套话,比如“客人上班早”“恭喜老板庄稼好”之类的歌词;早上唱对歌,下午催老板下班。其他田歌的也是在拔草中唱的,比如《猜地名》、《数蟾蜍》,主要是让人调整精神,提高拔草效率。
5.割草锣鼓:割草锣鼓主要是指割干草。两个唱的,一个拿着锣,一个拿着鼓,每段唱四句,每句的结尾都是锣鼓满门。歌词。唱古人,唱古书。
(3)没有。
儿子
1.蛤蜊号子:蛤蜊号子主要是打泥时唱的,由一人领唱,大家合唱。喊号子的主要目的是力求统一和一致。荆门的歌有十多种,主要是陕歌、慢歌、一字歌、双歌、二十四曲。它节奏感强,歌词广泛。有唱古书古戏的,也有随意唱的。
2.扛小号:主要在城镇演唱的挑夫,歌词不多,以唱间奏为主,音乐节奏感强。歌的种类很多,举重件时的“重歌”,抖包时的“抖歌”。
3.船夫号子:船夫号子是解放前航运工人的歌。被拉纤工人称为,步调统一,力度一致。流行于江汉平原,有拉纤、划船、渡河等十余种。
4.榨油号子:是榨油车间工人的歌。解放前榨油大多是手工,动作分轻重,从拉竿(唱歌词)到送出(唱衬字“嘿”)。一般两个人工作,一个正手,一个辅助。a引,b轰一次,动作一致,用力越大出油率越高。
5.农耕号子:流行于城北的李希、盐池、紫菱一带,主要是农民在犁地、翻耕、碾压时有节奏地呼喊。在农场大喊大叫能让黄牛听你的,人也不累。
(4)灯光
歌曲
荆门的花灯歌主要是每年春节表演高跷、花车时唱的。踩高跷的有三个人,一男两女;彩车里还有三个人,一个女人驾船,一个老头撑船,一个老婆婆拿着破芭蕉扇赶船。不考虑高跷,船上伴有锣、鼓、钹、金锣、马。一个人领唱,大家都有帮手,有时候大家一起唱。歌词分两段,也有四段多句的。歌声欢快热烈,节日气氛浓厚。
(5)民歌
“丧鼓”被山区人称为“坐夜”。一般老人去世后,由主人邀请四、六、八个歌手在灵堂里坐成一圈,两人一起打鼓,边敲边唱。开始唱第一首缓慢而悲伤的歌;大约午夜时分,用锣钹唱第二首,黎明时分,用锣钹鼓一起奏第三首(歌者称之为转阳),速度更快。歌词来源于古书或唱歌前的事迹。可以一个人唱,也可以两个人唱,循环不断,主要是陪死者过夜。
社会民俗
1.婚俗:冠军的位子
在湖北荆门,“状元”不是指科举时期考上北京的“状元”,也不是现在高考录取的“状元”。指封建社会男青年结婚当天所吃的“午饭”,“陪新郎”或“参加考试”或“陪状元”,所以称为“状元席”,也叫“陪十兄弟”,一个男人结婚的日子在农村有些地方叫“过了”。到期前,他的长辈叫他“娃子”,别人也叫他:到期后,他就成了“大人”。即使他年幼无知,也要装成人。
婚礼当天,非常热闹精致。房子干净整洁。有钱的家庭要装修房子,没钱的家庭要装修新房。他们要请屠夫杀猪,请厨师摆宴席,请喇叭迎客,请茶艺师泡茶,大双喜临门贴在门上,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宴会开始前,新郎要剃光头发和胡须,戴上镶有红色珠子的瓜皮帽,穿上新缝制的长衫和新鞋袜,向祖先拜年。大约在下午两点钟,在大厅的中间,有一张方桌和四条长凳。礼先生把新郎的请帖坐在桌子中间,装上新的(帮新郎穿衣服),然后邀请自己的兄弟、叔叔、堂兄妹一起陪。一般来说,未婚比较好。上下各坐三个人,两边各坐两个人,正好十个人。他们被称为“十兄弟”。喝酒很讲究。问新郎是喝“一年”(即12杯)还是一个月(即30杯)。这一天,新郎大喜,亲朋好友前来敬酒;菜到四碗、八碗、十碗的时候,小号师傅就会来吹大号表示祝贺。新郎第三次来,会拿出一个“印章”,是给Xi的钱;厨师也忙着送“腰花汤”,新郎也会给“奖励”。喝酒的时候要“发号施令”,也就是“对句背诗”,不会说话的人就要受到喝酒的惩罚。
这一天,族长或老师会给新郎起个名字,俗称“大号”。把名字写在一个精致的木箱上,两边都有对联。晚上会提号,由口若悬河的人执号。上楼梯,摇号的人会高唱诸如:“最后一步,辉煌,最后两步,从此幸福,最后三步,三元,最后四步名扬天下……”把号码牌挂在大厅的墙上。
2.生育习俗:
1.洗九(糜竺)
生完孩子后,新娘家要“送米许愿”。“送饭祝酒”一般在初九进行,俗称“洗九”。日期定下来后,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叔叔阿姨会花一笔钱“送饭”。凡是生第一胎的都玩“抬箱子”。这个盒子是木制的,有三个正方形和一盏灯。箱子被漆成红亮的颜色,中间有一根杠是供两个人抬的。箱底放着两斗米,中层放着200根油条。上层放满了大大小小的布料、项链、长寿锁、鸡蛋、红糖等。盒子顶部用绳子绑着,外面用红纸封着,写着喜庆的祝福语。出发是我爷爷带队,一行人去了。富裕家庭非常讲究“明盒”。明亮的盒子镶嵌着玻璃,里面的东西是透明的,路人可以看到,以示其辉煌。除了食物,布匹是捻丝和缎子,并请唢呐为我送行。爷爷奶奶要带个“椅子包”。中下层家庭用一个篮子挑东西送“米祝福”。礼物数量少,质量差。篮子上有一根松柏枝,表示虽“穷”,但“亲”,请亲友勿笑。穷人家只用小筐挑力所能及的东西,客套话是“不怕空手,就怕不来”“感激不尽”。
“洗九”规则更有讲究。爷爷、奶奶等人到了,放鞭炮,大张旗鼓地举行婚礼。爷爷、叔叔等男嘉宾被请到客房,奶奶、阿姨等女嘉宾被请到主房。抽完烟,献上茶后,李诺先生派人给所有的客人发了一些油条,以示主人的慷慨。吃饭的时候座位很有讲究。长辈坐在座位上,晚辈坐下。桌子上有大大小小的座位,亲的坐第一位,疏的坐第一位。桌上摆满了美食,吐司不断。第二天早餐时,因为都是“亲戚”,酒糟里加了三个鸡蛋以示感谢,食物也比较随意。
第二个月孕妇有很多禁忌。孕妇和来“好事”的女人不能进内室,说是怕“踢胸”。孩子“满月”后,小两口带着孩子和礼物去看望父母,也叫“离巢”,以示对“送米”的感谢。
2.捕捉一周习俗
在湖北荆门,孩子一出生就叫一岁,一岁就叫“抓周”。有人称之为“百岁”,意思是孩子要长命百岁,也有人称之为“长尾”、“吃面条”,名称不同,内容相同。
“抓周”是一种相对方便的请客、聚会方式。规格不太高,礼仪也不是很讲究。“抓周”那天,主人家屋里屋外都干干净净,不必细说。一两个女人被邀请来点火。岩茶以家族或家族为荣,注重孩子的仪容仪表和穿着打扮,特别注重新衣服、新帽子、新鞋袜,甚至旧衣服。客人主要是奶奶、阿姨、姨姨,也有家人、亲戚。奶奶送礼的多,其次是阿姨和姑姑。礼物多为童装和玩具,也有一些是纸钱和银元。午饭后,选择一个宽敞的房子,中间放两张八仙桌,铺上布或席子,把客人送的一两样东西放在桌子的一端,把孩子放在桌子的另一端,让孩子爬向前,用手抓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是最有趣的一幕,也是真正“把握一周”的时刻。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在没有任何引导和暗示的情况下,看孩子拿什么,通过这种方式预测孩子的人生发展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