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唐凯有什么特点?1唐凯的特点。

1,唐凯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注重法度。我们常说的“唐人尊法”,主要指的是。尊重法律意味着尊重和重视法规,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事。这里的“法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笔法、书法、构图方面的艺术规范;其次是指书法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方式。

2.由于“尊法”,唐凯本人建立了严格的艺术规范。从这个角度看,唐凯是真正的“楷书”——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欧阳询、余士南、褚遂良、颜真卿、刘公权等的作品。将永远作为后世的“书法书”。

唐凯与渭北的区别

唐凯和渭北属于楷书体系。

魏碑生于北魏,唐凯生于唐朝。两者都是以它们产生的时期命名的。渭北与唐凯之间有一种递进关系。

渭北是鲜卑人进入中原,学习汉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字后逐渐形成的一种书法风格。剩下的文字主要在墓志铭、雕像、石刻中。因为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不是原来的字形,所以存在二次创作的问题。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人物最为典型,大量的墓志铭和石刻也有这样的特点。

方骏的主要风格是简单和天真。其主要特点是笔画多为方笔,有棱角。

到了唐代,书法家们向魏碑学习,对魏碑的笔法和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创造,形成了法度严整、笔法整齐、体态端庄的楷书。在用笔方面,主要是圆笔。

比较唐凯和魏碑,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笔画的形状和造型。

唐凯与唐诗

唐诗和唐凯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对奇葩,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创造了辉煌。它与先秦散文、汉赋、南北朝骈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繁荣的标志。全唐诗近5万首,作者2000多人。人人辈出,沈峰万种。韩力的林清雅、杜工部的阴郁、孟向阳的飘逸、王右丞的细腻、褚光喜的率真、王昌龄的声情并茂、高适和岑参的悲壮、李奇和常建的超凡脱俗,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唐人的生活之美和精神之美。

与唐诗相比,唐代楷书是魏晋南北朝楷书的结合,形成了字体庄重严肃、笔画稳重端庄、结构严谨、法度严整的风格。初唐时期,余士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琦是四大宗师。晚唐有颜真卿、刘公权。他们的楷书既是继承,也是创新。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颇为苍劲险峻,棱角若隐若现;余士南的《孔庙碑》公正、俊朗、婉约;褚遂良《大雁塔圣教序》,精工秀丽飘逸,薄而实;雪霁的《辛星石禅北》苗条婀娜,婀娜健康;颜真卿的《颜碑》和《颜氏家庙碑》刚劲有力,古朴凝重;刘公权的神秘宝塔碑、神策军碑,苍劲严谨。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代楷书,像唐代国家局面的繁荣,真的是前无古人。书法风格成熟,书法家辈出。楷书方面,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都是后人看重其楷书作品,视之为书法的典范。

我爱唐诗,我爱唐凯。吟诵唐诗的精神振奋人心,唐凯的心灵得到净化。用唐凯的风格写唐诗,认识古人,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正是带着对唐诗和唐凯的迷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从知名的唐人中选取了80首绝句,打算写成《韩立与北碑》一书,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85岁的著名学者、文物鉴定家石叔清先生题写诗一首并附言:“盛世之歌在此,卷中绝句为唐寅。诗书皆美,一言真千金。”这既是对后辈的鼓励,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关爱。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很高。继承和发扬唐诗、唐凯等中国优秀文化艺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取长补短,积累财富,开拓创新,让唐诗、唐凯的文化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生生不息,生生不息!

唐凯有什么特点?2在中国书法史上,唐朝创造了两个高峰,一个是楷书,一个是草书。楷书就是我们常说的唐朝。唐代以后,楷书走向衰落,在当代更是如此。纵观当代楷书,采用唐代楷书的作品在展览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近年来,由于中国书法协会的指导,唐代楷书的比例相对较高。比如第十二届全国展,参展作品增加到1000多件,楷书比例增加,所以唐书数量也增加了。在之前的全国展览中,展览的作品数量都控制在400多件,唐凯的作品在展览中的数量很少。相比之下,十二届国展至少有一半的楷书作品无法入展。所以疑似楷书作品入展时拼凑而成,包括其他文字。此外,去年还在洛阳新安举办了“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展”。即使在这次楷书特展中,以唐凯为题材的作品比例也不高。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出“激活唐凯”等口号,这些口号都反映了唐凯目前的困境。

在这里,我将谈谈我对唐凯五个问题的看法。这五个问题是:唐凯的形成、过程、技巧、思想和价值。

第一,唐凯的形成

唐凯出自隋代的楷书。初唐楷书是隋代楷书的延续,隋楷是南北书风交融而成。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楷书是如何形成的,或者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考虑一下唐凯,从而加深我们对唐凯的了解。

书法的进化是由不断的方便快捷的书写推动的。书法的实用性有两个方向:一是不断规范;第二是不断的方便。所谓规律性,就是把一本书推向成熟;所谓方便,就是写得又快又草。随着汉字的出现,到处都是草。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篆书在不断规范中走向成熟。另一方面,篆书的快速书写形成了早期的隶书,比萧篆书出现的早。《小篆》成熟后,在西汉逐渐衰落,铭文仍有保留。随着早期隶书的不断规范化,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早期的隶书继续快速书写,直到西汉出现了具有官方含义的早期草书,这在出土的西汉简牍中可以看到。东汉成熟后,隶书逐渐衰落,书体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即不断规范草书。东汉中后期其实是一个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相互支撑的重要时期。在大量的民间日常写作中,这几类书相互支撑,相互发展。在许多出土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楷书的面貌。

考察文风的产生,不是看它是否像这种文风,而是看它是否具有这种文风的基本笔法。比如早期的隶书,形式上不像成熟的隶书,但有隶书的基本笔法,或者有隶书的章法,虽然此时还不是完整的隶书。早期的楷书也是如此。早期的楷书有点像行书、隶书和一些草书,但楷书的笔法起到了配角的作用。钟繇只是进一步提纯、加工、整理,形成了其独特的楷书特征。他加重了楷书的成分,其实是一种混合。

当代楷书中有草书笔法和隶书,并不是当代书法家独有的。如果追根溯源,楷书的本来面目是这样的。钟繇的楷书是各种文字的混合体。到了王羲之楷书,去掉了隶书的尾部,结构拉长了,上抬下压等节奏感也丰富了,但保留了一些草书的笔法,一些笔画有关联,形成了王羲之楷书的生命力和变化。如果说王羲之的楷书很平淡,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楷书的不断规整中,前期是楷书与隶书交替,后逐渐演变,隶书的笔法从多变到少,从少到无。严格来说,初唐欧阳询楷书中的一些笔画还保留了一些隶书的笔法,尤其是勾绘,但在刘公权那里,其楷书已经没有了隶书的意味。所以楷书的过程就是逐渐减少隶书的过程。

魏碑有摩崖、碑碣、墓志、雕像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指向不同的笔。如摩崖石刻多为篆书用笔,易显大气象;墓志字体很小,绝壁之类的字很少,圆形的东西也很少。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楷书风格差异很大。随着南北风格的不断交融,南北风格的进一步融合,出现了《龙藏寺碑》等楷书特色,基本具备了初唐楷书的风格特征。当然,张梦龙碑也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从张梦龙碑到龙藏寺碑,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楷书在动态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各种风格特征,逐渐形成了唐凯的最早面貌。

二、唐凯的历程

总之,唐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从瘦硬到胖,再回到瘦硬。初唐楷书崇尚瘦硬,源于隋代的楷书美学。“初唐四家”的楷书以薄、硬为主。盛唐时期颜真卿楷书肥硕,到了柳公权,又瘦又硬。刘凯的瘦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审美的另一种体现。

一些学者认为,颜楷的肥胖和强壮的姿势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的。因为细而硬的笔画容易风化,风化后线条不会很清晰,粗的线条受外界风化影响较小。这种观点暂时抛开盛唐的氛围,立足于书法的本体。当然,颜楷的出现并不是简单地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而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李咏对“二王”行书的发展,也带来了楷书的变化。向唐凯学习,明确这一变化。初唐学习楷书,线条一定要精,因为它没有多余的笔画,是比较精当干净的线条。当然,它的结构越来越长。我们很容易用僵化或标准化的方式来写唐凯,所以我们必须探索楷书中不断变化的元素。

无论是社会风尚、风化还是自身原因,无论是什么原因,颜楷的出现都将唐代楷书推向了另一个高峰——笔法更加丰富,有一些笔触,是初唐楷书所没有的,体现了另一种风气,给当代楷书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这种天气和当代是一致的,这也是颜真卿楷书在当代展出相对更多的原因。所以颜真卿的楷书可以进一步研究。去年出土了一份颜真卿书的早期墓志铭,可见其早期楷书风格也是薄而硬,并非始强。

如果我们去“千唐智斋”,我们可以看到1000多个唐代墓志,表现出非常丰富的特点,但这并不影响我刚才提到的唐凯的三门课程。他们在这三门课程中都是丰富的个体,也丰富了我们对唐凯的了解。

学习唐凯不仅限于这些熟悉的楷书模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发现的新文献资源,这将给我们带来新的认识。这一点我在很多场合和一些文章中都提到过,也多次说过,创新的“新”从哪里来,新的文献资源就是其中之一。无中生有,或者说无中生有。这个“无”是相对的,是我们没见过的。新的发掘之后,就是“你”的意思,有新的东西诞生,也有新的排列组合。唐凯之后,每个人都能写出新的面貌吗?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也是学习中的通病。

新的资源必须进入我们的视野。在学习中,要时刻关注这些新的文献资源,这就涉及到方法的选择问题。选择比勤奋更重要。选择好了,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清楚地理解唐凯的三门课程也有助于我们在选择法律时选择正确的道路。今年的“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展”展出了一幅借鉴了刘公权楷书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对这种风格的保留,作品质量另当别论。然而,这样一个品种被保留了下来。

为什么刘公权的楷书在当代学不好,或者学得很多也体现不出它的价值,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如果刘公权的典范楷书能写成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既符合刘公权楷书的特点,又能被当代审美体系所接受,而不是被过度艺术化发展,那就太好了。刘公权的楷书就是一个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案例。这样的大起大落,关节过多,影响了正常书写。如果能解决这些影响写作的问题,可以做一些尝试。

是否可以借用刘公权楷书的结构或笔法进一步改造,或者把刘公权楷书的内核拿出来,不一定像,但闻起来像。我的楷书不是以唐书为蓝本的,所以没试过。如果有朋友对唐代楷书感兴趣,我不妨试试。也许以我个人的灵性,可以触碰到一些火花,这将考验我的知识是否能匹配这一点。很多人说唐凯不适合初学者,不是因为唐凯的模式不好,而是很多研究唐凯的人看不懂,或者说理解不够。

第三,唐凯的技巧

唐凯的技术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笔法。唐凯的笔法构图从头到尾都比较清晰,这也反映了唐凯规范的一个侧面。初唐楷书、颜楷、刘楷的点画形式不同,取决于唐凯的点画以什么形式开始和结束。中间的跑位过程要么是中路跑位,要么是边路跑位,和一个法帖不一样。一般来说是中锋跑位。唐凯的侧笔比较少,可能会带一些颜真卿楷书中的侧笔,但其他比较细硬的基本都是中笔。当然,唐代墓志铭中也有一些侧笔。起笔和收笔的区别是区分书法风格的关键。在学习中学会比较,认真阅读,看得准。笔法形式有圆的,也有方的。所谓的方笔看起来像一个正方形;所谓圆笔,就是看起来像一个圆。唐凯的形式没有绝对的圆形,但也不是正方形,总体上趋于圆形。此外,还有隐蔽锋和暴露锋,它们在唐凯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刘公权的楷书很多,很多地方是露骨的;相对来说,颜真卿的楷书含蓄得多,就是有很多隐锋;初唐楷书有露有藏,总的来说露得多,比如褚遂良的楷书。然而,露锋是需要考虑的。写作要有反向动作,不能直截了当,需要一些小动作,也就是反向的过程。关于唐凯的笔法,要结合中锋与边锋、方笔与圆笔、隐与显、反转等。,并且要灵活运用,不要过于程式化和艺术化。

二是笔势。笔势很重要。写作要有姿态,既有结构,也有台词。比如横向,呈现横向趋势;结构的姿态,也就是上下呼应的情况。如果有情况,不是沉闷,而是热闹。关键是你能不能写出这种情况。草书有很多情况需要在楷书中找到,比如比较关系,处理矛盾。唐凯结构的大小、粗细、长短都是需要面对的矛盾关系,在协调矛盾的同时解决了势的问题。

第三种是墨法。水墨画是当代书法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我们看唐凯时,墨水颜色没有变化,这意味着唐凯对水墨画没有要求。但当代人写唐凯,即使是小楷,也很重视用墨方法,颜真卿、褚遂良楷书用墨更丰富。墨水的使用应该反映这种变化。如果把墨法运用到极致,就不会散乱,线条的质量得以保持,同时作品的稳定性也得以保持,可以为作品加分。

第四是结构。如何写出有意义的结构,和审美有关。在重要的当代展览中,很少有人把唐凯写得很漂亮,但大多数都相当笨拙。比如借用颜真卿楷书的作品,都是为了追求拙。分析现在的楷书创作,很多结构都很大,上半部分占的多,下半部分占的少。这就是现在的审美偏好。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追求一种味道。每一个字都不是排列整齐的,一定要清晰,和结构有呼应关系。这样,唐凯的结构就可以改革,而一些不违反唐凯基本规则的改革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可以参考唐代墓志甚至北魏墓志,从墨迹中寻找一些变化。写的楷书看起来像唐凯,但又不是很像,给人一种新鲜感。古人总结了唐凯的“三十六计”等写词方法,但不应照搬。我们应该打破这种规律性很强的东西,建立新的规则,这也是写唐凯的意义所在。

第五是作文。唐凯的大部分规章制度都排列得很整齐。我们要看原来的扩建或者原来的纪念碑是什么样子,每一个都不一样。我们应该从最初的扩展中体验规则和规定的应用,并从中改变一些其他的规则和规定。关于唐凯的构成,一种是纵横排列有规律,一种是纵横有序,一种是纵横无序。此外,还有垂直检查。目前在展览中,多见楷书竖序横乱的排列,或采用颜真卿楷书。颜楷的很多楷书都是竖着有序,横着无序,不是一个一个的,这样就不会束缚发挥,大小合适,顺其自然,更容易体现楷书比较规整的东西的艺术性。

要克服僵化,可以突破常规,也可以用一些笔墨风格、体态、各种矛盾的变化来处理。用草书的态度写唐凯,会带来很多新的东西。当然,如果这种方法不是很熟练,也要排列整齐,注意单个单词在顺序上的变化。这一点在当代楷书中,就拿欧阳通的做得很好。为什么欧阳通的书法家目前比较受欢迎?我觉得是因为它的单字有可变的基因,所以我们要思考一下,从欧阳通那里拿法语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能不能在欧阳询楷书的基础上做一些改变?可以尝试探索一下。

第四,当代唐凯的思考

唐凯在当代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或者说不容易被展览所接受,这些都反映在全国性的展览中。当然,随着这几年评价机制的变化,楷书的份额被人为的提高了,似乎比以前更重要了。但回顾当代书法的发展,从八九十年代到十几年前,基本都是任其发展,展览的楷书比例不高,展览的作品也仅限于魏碑和小楷,很少有唐书。如果不算第十二届全国展,刘公权的楷书作品没有一件在全国展上展出过,拿过欧阳询楷书作品的也很少。只有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得过奖。不是因为唐凯不好,而是因为它不符合当代的审美。

作为书法家,其实唐凯蕴含的一些元素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这是我们自身的问题。陈振濂先生曾说,渭北是艺术化的。虽然他没有直接说唐凯被艺术化了,但他提醒我们在研究传统时如何艺术化地对待它。所谓艺术处理,就是把个人气质融入其中。发展空间少了就很难处理古代作品;如果空间大一点,就好办了。比如北碑不是很严谨,可以艺术化处理;而唐凯,那么标准化和成熟,留给我们的空间就少了。

就像《兰亭序》一样,当代的展览作品几乎没有一件是直接抄袭《兰亭序》的。不是《兰亭序》不好,而是它太成熟了,留给我们的空间太少了。唐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在唐凯做一些艺术处理吗?目前对颜真卿、褚遂良、欧阳通楷书和唐代经书、墓志铭的艺术处理比较成功,其他则不太成功。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的机会。

此外,改变唐凯的草书风格是比较困难的。草书是当代书法的时代特色之一。有篆书、隶书、北碑、小楷,但除褚遂良外,其他唐书更严谨。前几年网友开玩笑说,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的委员没有一个会写楷书的,就是用唐的笔法要求来观察当代楷书创作。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么那些人真的可以被视为不会写楷书,而这种理解其实是基于唐凯的。因此,要做到美学的全面,就必须把唐凯放在当代的语境中进行全面的判断和分析。事实上,唐凯只是当代楷书创作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唐凯的草书体现了书法的写意性。写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写意,而不是写实。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书法的书写性”,提出书写性体现了书法的本质,书法的写意性,书法的生命性。“写意”最早由王羲之提出,但没有明确的定义,表达的是书法的意义和意趣;宋人也对“意”感兴趣。归根结底,书法要有气质。为什么古人经常提到“易”,其实就是说“易”是书法的精髓。换句话说,书法要有趣,要有情趣。唐凯是否可以靠写意,但不要艺术化、装饰化,否则唐凯会被写死,当代唐凯的创作也没有出路。

我们应该改变,从其他书上获得灵感。颜真卿的楷书能带给我们的思考,比如篆书的笔触,篆书笔在楷书创作中的应用。也有人说,为什么颜真卿的一些楷书也有装饰笔画?那是因为在唐代,书法家用小笔写大字时,会出现这样的笔画,经过修饰后,就具有了艺术性。一些特殊的结构与当时的工具和书写状态有关。如果用长峰羊毛写颜真卿的楷书,不一定能表达好。我们要学会还原,不仅要还原到墨的状态,还要还原到笔、墨、纸这些工具和材料。只有把这些还原到当时的条件下,才能接触到真相。

动词 (verb的缩写)唐凯的价值

首先是传统价值观。从大的文化背景来说,目前学书法的人大多偏爱唐凯,包括中小学生的书法班和课外书法培训班,还有很多老年人和书法爱好者,不仅有中国人,也有很多外国朋友。所以很多人写唐凯,主要目的是把汉字写好,希望写得端庄漂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唐凯的意义可能更大。这是当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小学生把唐凯作为首选模式,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认可。如果写草书或者不规则书法,可能就不行了,因为这些都没有进入大众审美的范畴,也没有进入教学体系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唐凯的传统价值和规范意义。我们常说的书法传统,除了“二王”,就是唐凯,这是很普遍的。

第二是基金会的价值。大多数书法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书法从唐凯开始,然后进入其他书法风格,这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这个基础和支撑更多的是对笔墨的理解,对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解在古代也有过论述。其实唐朝有很多行书。例如,在欧阳询有运行脚本,也有运行脚本。近年来,欧阳询的行书越来越多,更不用说颜真卿的行书了。以前写《祭侄》就能得奖。

这些可以直接从楷书转到行书。黄云老师也讲了如何将楷书过渡到行书的方法。晋人的笔法可以用来过渡到行书。比如智勇楷书可以直接转行书。楷书和行书都有,直接输入行书没问题,但是从柳公权楷书直接输入行书就比较难了。楷书对我们学习其他书法风格并进一步深化起辅助作用,比如对笔墨、结构的支持,以及对书法的基本认识。这在我们进入个性化之前就很好了,也规范了书法行为。

这些方面的价值不可否认。有些人的笔迹太武断,不着边际。通过唐凯进行规范化训练有利于书法学习。书法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是无边无际,在规定的范围内随意发挥是有可能的。用唐凯来限定,对书法学习者来说意义重大。

第三是价值挖掘。挖矿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主观能动性。唐凯的困难使我们很难探索这些资源。如果我们有这种能力,写作就会很容易。我前面说过,唐凯的很多作品在当代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比如接近艺术化倾向的笔法和结构能否挖掘其潜在的柔性元素,即能否抽离接近艺术化的东西,看看里面真实的东西。有些结构可变性很差,能否参考其他结构的灵活性?柔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书法也需要柔韧。

比如欧阳询楷书的一些线条和结构是灵活多变的,就看用什么样的审美来表现了。如果你仔细看,你可以看到它的一些味道,放大这些更有价值。对唐凯的认识仍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整理,去思考。其实很多事情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应该调动我们的潜力来进一步了解唐凯。为此,我特意拿出唐凯的模型,仔细阅读了很久。转变思路后,发现和我之前的理解不一样,觉得这几款都很灵活活泼。所以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会不断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