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继承、改革和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建国后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在皖北叫梆子腔,但在山东、江苏部分地区仍叫梆子腔。豫剧的流行地区主要在黄河和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省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梆子腔流行于河南省。按照当时碑文记载的内容,明故宫是“当年各班戏祈祷宴饮之地,已被遥远的岁月遗忘,不知何时建立。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塌,瓦片不剩。可见梆子戏早在道光之前就存在了。这些叙述与艺术家之间的传说一致。据一些老艺术家回忆,他们在1912左右学艺时,曾听大师讲过河南十个地方,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宜丰、封丘、吴恙(今并入兰考)。据艺人传说,豫剧最早的教育者是江门和胥门。江门在开封以南的朱仙镇,胥门在开封以东的纪清和,都有课。
辛亥革命后,河南梆子进入越来越多的城市演出。当时开封府的著名茶馆,如知香茶馆、普庆茶馆、成怀茶馆、青青茶馆、东火神庙茶馆、乐瞳茶馆等。,都抢着请河南梆子班社,宜城、天星、议事、拱星的班活跃了一阵。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了表演河南梆子的茶馆和剧院。在农村,每逢迎神运动会,都会在部分地区进行双联表演,其中大部分属于河南梆子。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此期间,永安、永乐、永民和乐瞳四个河南梆子剧院相继在开封索国基成立。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马双枝、斯、李瑞云、常香玉、和彭海宝都聚集在这里。1935年初,成立了以范为首的豫生剧社,永乐戏台改为豫生剧院。陈素真所在的七贤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曹西安戏班都参加了这个社团。裕盛剧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改革了表演和舞台艺术,演出了《灵云志》、《凶德》、《云上之恨》、《涤除耻辱血》、《三招》等剧目。由范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采用“醒狮怒”之意,将学社改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于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赴开封府,在《觉醒的河南》舞台上演出。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会,演出王振南编剧的《西厢记》、《哭长城》等古装剧,以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话剧《打地》。《打地》是豫剧现代戏的开端。同时,永安戏台的王闰之、马双枝、鼓玺、杨金玉也表演了许多传统剧目。名人的聚集促进了豫东、豫西曲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完善。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泰乙、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Xi安,在以Xi安为中心的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区域。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安先后出现了以范为首的狮吼剧社、常香玉为首的湘渝剧社、茂兰为首的剧社和剧社等豫剧团体。还有孙老七(原西藏豫剧团的前身)创办的河南灾难儿童剧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豫剧剧院成立于1956。1962举办豫剧名老艺术家座谈会,1980举办豫剧流派汇报演出。
豫剧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编剧,如范、。杨兰春(河北武安人,1921)改编创作(部分与他人合作)了《少年黑的婚事》、《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传》等。同时,他还执导了许多现代和传统戏剧。如血泪复仇、红叶河、志愿军未婚妻秦香莲、唐朝知府审判等,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普遍成立了豫剧表演团体。
伴奏乐器
以前豫剧的伴奏乐队里有一句话叫“一鼓二锣三弹八钹”。早期豫剧也是用四大扇(钹、钹)和顶角(管长约1米)来营造恢弘热烈的气氛。早期豫剧乐队文艺场的主要乐器有大弦(八角秦越,演奏家、唢呐演奏家)、二弦(竹质或木质琴筒、木面的高音板胡)和三弦(弹拨乐器)。20世纪30年代,范翠亭先生借用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大、二弦逐渐被废弃,以男高音板胡(俗称“飘”)为主弦。50年代以后,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逐渐加入一般的文学领域。有的还加了吊坠和古筝。还有小提琴、中提琴、西洋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加入,组成中西合璧的乐队。豫剧传统伴奏牌有300多种,其中唢呐牌130多种,笛子牌20多种,丝弦牌170多种。常用的唢呐曲牌有:[春天来了],[达汗东山],[小寒东山],[大桃],[小桃],[大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吴],[常用笛子有:[朝],[吴],[哭天],[小芸曲],[石榴花],[花袁超曲],[鸟群凤凰],[鸡登高],[小开门]等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错别字]、[小红鞋]、[苦中作乐]、[淘气沙]、[油葫芦]、[别扭]、[算盘]、[姻缘]等。豫剧乐队武术场的主要乐器有班固、塘沽、大锣、手钹、小锣、梆子。豫剧武场的锣鼓有三类:1。开场锣鼓,主要由【混官】、【毛边】、【包老崔】组成。二、配合表演动作,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大部分和京剧一样,只是有些叫法不一样。常用的有【一锣】、【二锣】、【三锣】、【收头】、【四吹头】、【救急风】、【战场】等各种形式。第三,唱腔中的锣鼓,戏剧的特点更加突出。常用的有[],[],[迎风],[脱靴],[转头钉]等等。流水板有各种【跑头】和【一滴油】。松板有各种各样,比如【非板头】、【滚白】。28板锣鼓最为丰富,分为单鼓和双鼓两大类。除了[弦锤]和[龙宫]两者外,单鼓条常用作[左内]和[左外],双鼓条常用作[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加上其他附盘唱腔里的各种锣鼓,总有百余种锣鼓。另外,河南逢年过节都会唱豫剧。
角色扮演
豫剧角色由“生而丑”组成。一般来说就是四个学生,四个旦,四个画脸。戏班的组织也是按照“四个学生、四个丹、四个面孔、四个士兵、四个将军和四个女仆;八场戏,两箱军官,外加四个杂工。“‘四学生’是老学生、大红脸(红学生)、二红脸(武生)、小学生。”“四旦”是郑丹(青衣)、肖丹(花旦、贵门旦)、老聃和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还有五命五旦五面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演员多才多艺,也演别的职业。据说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面)为主,生活动作戏占重要地位。大红脸和两个红脸的界限很清楚,大红脸专指关羽;二红棉擅长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角色,以武侠剧为主。小升初一般分文武,有的演员文武双全,武侠剧更好。担兴(见图7,豫剧)在“外八角”时代只起次要作用,但随着女演员的出现和逐渐增多,在豫剧中获得了主导地位。大京主要靠唱歌取胜。除了表演幽默,三花的武侠剧还有很多绝活,如“缠绳”、“吊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翻身”等。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表演技巧。比如手势的关键是“脸太长,红脸是梅绮,小生是唇对唇,小丹是胸对胸”,武侠剧中的短打关键是“身如蛇眼,拳如流星,腿如钻;稳如舟,急如箭,猛、勇、急、快、坐、立如山”,枪路上有“走丝”、“九连射”、“十三射”、“九鼻”、“八射”、“单落”。清漪闺房门旦的表演关键是“上台时手如鹅伸,用衣袖搭颈;“鞠躬如抱,跪下不露颈。”“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子,男女不牵手,坐下看裙子。”蔡丹表演的关键是“斜眼看人,说话咬嘴唇;“我全身扭来扭去,走着走着就把汗巾弄破了。肖丹的出场方式是“出门时压鬓角,双手掖衣领,弯腰提绣花鞋,然后整理衣角”。萧声表演的关键是“清晰、干净、直率”清》清秀,歌词清晰,表达细腻;“干净”就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一种勇敢向上的武术。
传统戏剧
豫剧传统剧目有1000多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根据历史小说和传奇改编的。如神剧、三国、瓦缸、包公、杨家将、岳家将等,以及大量描写婚姻、爱情、伦理的戏剧。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许多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历史剧,使豫剧事业进一步发展。如朝阳沟,小黑结婚,喜马,倒霉蛋大叔结婚,试炼老公,苹果,红。根据1956的统计,传统剧目有647部。
最具代表性的有《追花枪》、《三商脚》、《宇宙峰》、《地堂坂》、《梯口》、《山梅案》、《十二寡妇西游记》、《春秋大赛》等从1949开始,传统剧目被改编,如《媒婆》、《花木兰》、《穆挂帅》、《破洪州》、《审判唐知府御令》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开玩笑》,还有《弟子规》、《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多部剧目。等等。其中有《花木兰》、《穆挂帅》、《凡高行宫》(洛阳桥)、《唐朝知府审判》(七种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百姓欢乐颂》等。
代表性人物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珍君等“豫剧六大丹派”,代表了丹派的六大流派。丹派还包括豫剧皇后创立的张派、的宋派、的王派、安金凤的安派等,以、、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在现代戏剧创作中涌现出高捷、马林、魏云、王善朴、刘兰芳等“豫剧五杰”。张宝英(河南)、王青芬(河南)、胡美玲(河南)、牛(河北)、李喜华(湖北)、简爱梅(河南)、朱巧云(河南)、李金枝(河南)、陈淑敏(河南)、马丽(河南)是当今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豫剧十大名舞者”。唐、王青芬、牛、胡美玲、、、李喜华、顾秀荣、、肖翔宇、、张兰(第二梅)、朱巧云、周华、王红丽(第二梅)、张春玲、朱桂琴、闫永江、金步焕、苗文华、王全珍、贾文龙。
河南戏曲学校
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由于受邻家兄弟剧种山东梆子唱腔的影响,豫东调擅长用高亢的男声和活泼的女声表现喜剧式的戏剧。豫西调,男声苍凉悲壮,女声婉转低沉,善于表现悲剧风格。细目大致如下:
1.湘府调:豫剧,流行于开封,是中州的标准韵。
2.豫东调:豫东调又称“东路梆子”、“夏鲁调”。它是湘府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豫剧地域流派。因毗邻鲁南等县,与山东梆子关系密切,咬字重,和弦高,故称“高调梆子”。
3.豫西调:在洛阳、郑州等地,又叫“西府调”,略带陕西口音,优美悦耳,吐字清晰,用词醒目。
4.豫北调:在张德、怀庆等地,梆子很大,扛在肩上。若夜深人静,梆子数里可闻,和弦较低,故称“大平调”,又称“犹大梆子”。
5.豫南调:曲调种类繁多,流行于南阳一带,也有其他越调、道情和另一种通俗叫法“靠山吃山”等表演。
1927之前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女演员出现后,逐渐形成了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崔兰田五大著名表演流派。素雅常情奔放,马派浑厚明快,崔派深沉含蓄,颜派细腻细腻。目前有桃李五派。
豫剧流派的代表剧目
常香玉经常送清漪,花旦的《抄红》,《白蛇传》,花木兰。
陈素真、陈派、青衣、花旦、宇宙峰、三上轿、洛阳桥、女贞花、春秋配、三吻等
崔兰田的翠排青衣,花旦的桃花庵,三上角,秦香莲等。
马牌帅丹和的穆挂帅,华大超和的袁。
阎立品的《延牌鬼门丹》、京剧蓝调的《秦雪梅》、游鬼山、西厢记等。
桑珍君桑派青衣,花旦的白莲花,桃花庵,绣花鞋等。
张岫云派花旦、老聃、杨金华攻占印、辽东、银河等地。
宋桂玲宋派花旦的轿子、八件套、蝴蝶杯等。
王派花旦、青衣向王金斗借粮,配风雪。
安金凤送青衣的《白莲花》、《谭梅案》、《斩岳云》等等。
唐玉成唐派的红脸“反徐州”、“洋河堂”、“突入幽州”等等。
唐学派的红脸、洛阳令、三哭堂、辕门斩子等。
李给发了个坏脸色《下郴州》和《司马太祖告状》等
吴心平五派的黑脸岳飞、包青天和屈原。
牛笔下的牛派官员都是丑八怪,比如十八拉、七芝麻官、席绢传。
高兴旺的高中文丑的《席绢关》、《推磨》和《吃面条与树叶》等。
王送了的《一定要对,一定要精彩》和《小二姐做梦》。
王敬先国王送了京剧蓝调的《梁红玉》、《清洗耻辱和血》、《三个吻》等。
关、八郎看望母亲、马贩子等。赵学校。
刘发印和刘派吴生的《黄鹤楼》、《梯口》、《八锤》等。
王送青年学生的《风流才子》和《爱破状元楼》等。
刘中和刘派红脸《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黑纱》
豫剧也有不同的流派,如陈()、常(翔宇)、崔(蓝田)、马(金凤)、颜(李品)、桑(甄君)等。流派的出现对豫剧具有积极的激励意义,各流派的表演特色是直接推动豫剧成长的重要因素。以下是以上各派的细分:
1.陈素真,陈派人,出生于陕西富平,1918。他的真名叫王若愚。他跟随养父陈玉婷先生学习戏剧,并改名为陈素真。1930左右,师从湘府名家孙建德,步入豫剧表演的世界。说到豫剧流派,我们首先会想到陈派。1934年,在著名豫剧改革家、剧作家范的帮助下成立了豫生剧院,主演了《凌》、《小让恨》、《女贞花》、《三秀秀》、《女侠》、《易烈风》等一大批“扇子戏”。陈素真以其简洁端庄大方的表演风格和质朴优美的嗓音征服了观众和剧评家。她心思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得当,唱功好而不夸张,并积极向其他剧种看齐,为豫剧表演取长补短,开辟了“陈派”的表演风格。所以豫剧圈都夸她是梅兰芳,豫剧皇后,梆子之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陕西Xi演出,抗战胜利后返回开封。1950后辗转武汉、Xi安、兰州、石家庄、邯郸等地,后加入天津豫剧团。陈素真的代表作有《宇宙锋》、《三步轿子》、《春秋火柴》、《凡高的宫殿》、《女贞花》、《拾玉镯》、《三个吻》、《穆下山》等。
2.常派常香玉,1922年生于河南巩县东沟村,原名张妙龄。得益于父亲张福贤先生的悉心栽培,十三岁的她凭借文武双全的能力(歌唱得好,武功也好)在开封城内走红。常香玉的表演不仅具有宽广的嗓音和犀利的武艺,而且在豫剧唱腔的和声方面,她努力融合了豫西和豫东两种曲调的特点。她的创新精神使她开创了“常规派”的行为艺术,常老师的代表剧目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第五约》等。
3.崔派崔兰田,1926,山东曹县人。11岁时,她进入周海水学习戏剧。一开始是老学生,后来改成了丹娇。由于她的努力,她成为豫西著名演员“十八兰花”的代表。崔兰田的专长是悲剧,而悲剧人物是复杂的。所以唱腔、诵经、手势一定要更加细腻真实,才能充分表达出悲剧的深沉悲怆和动人情怀!“崔派”的表演风格是在悲剧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的代表作有《桃花庵》、《三只船》、《秦香莲》、《卖苗郎》、《两个李子》、《陈三良》等。
4.马牌马金凤,1922,山东曹县人。六岁开始跟父亲学唱河北梆子,后来改唱豫剧。马金凤的身材和长相都很棒,尤其是声腔,声音小,音质灵活;特别是要求吐字清晰,歌词通俗易懂,演唱时要有“调”。在处理二把板唱腔时,经常运用长并列、重叠唱法来强调节奏,这已成为马派的主要演奏风格。马金凤的成功在于用心了解自己,因为他找到了一种能充分发挥自己特点的表演方法,所以创造了“马派”表演艺术,她的代表剧目有《穆挂帅》、《花大朝》、《花枪》等。
5.颜派,生于1920,祥符著名学者颜之子。我九岁的时候学戏剧,主要的学习目标是职业上的“做淑女”。多年苦练带来的成就是我把淑女之美发挥到极致而一举成名。阎立品对表达淑女家庭的微妙优雅有着深刻的理解。由内而外展现出曼妙唯美的人物风格,甜美润泽的歌声美化了剧中的人物。1954年梅兰芳先生从师学习表演艺术。燕派艺术在融合了京剧和豫剧的担纲表演项目后,走向成熟。阎老师的代表作有《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坠落》、《玉簪记》、《潘夫索夫》、《西厢记》等。
6.桑派桑派的代表是桑真君,聪明伶俐,深沉委婉,婉约富贵。他从小学习河南坠子,后改学豫剧。桑派艺术的唱功,偷、闪、滑、抢、衬、落调,堪称一绝。桑振军先生善于博采众长,却不博采众长,刻意固守本根,力求创新。从她演出的几部戏中,细心的人可以一窥四大京剧的色彩。代表作有:《打金枝》、《桃花寺》、《绣花鞋》、《狼山》、《白莲花》。还有的张派、的宋派、的王派也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