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的语言表达技巧有哪些?
幼儿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门教育艺术。它是教师通过手势、表情、手势来传递教学信息的语言,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增进师生情感互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为此,语文专家为广大考生详细介绍一些幼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幼儿交流时需要掌握的肢体语言,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首先,手势的使用
1.明示说明。一般用于组织纪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上课有吵闹的场面,老师的喊话不一定有效。这时候就需要用指示性的手语来暗示孩子。方法是:将食指放在紧闭的嘴上。
2.表达你的感受。一般在教师需要表达某种情绪或实现教学情境时使用。常用来辅助口语,营造活泼、愉快、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其方式有:抚摸、拥抱等。
3.有助于理解。一般在讲解教育内容的重难点时,能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更抽象的知识。比如在“认识动物”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手语模仿不同动物的特征,用双手模仿兔子的耳朵,用伸开的胳膊模仿大象的鼻子,用张开的胳膊模仿鸟儿的翅膀,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不同动物的不同特征。
第二,眼睛的使用
“用眼神说话”是肢体语言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如果能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眼神,就能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可以通过观看向孩子传达自己的鼓励、宽容、信任、暗示和提醒。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盯着一个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调皮捣蛋的孩子看几秒钟,从而起到警示作用;用善良温柔的目光环视班级,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老师关心每一个人;对于胆小、好动的孩子,老师要给予鼓励的眼神,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身体姿势的运用
手势也是在说话,体态语言包括走姿、坐姿、站姿等等。孩子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老师是他们最直接、最频繁的模仿者。老师们如果身体挺直,抬头挺胸,自然会给幼儿留下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印象,在无形中感染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精神饱满地开始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借鉴以上内容,丰富答案,使答案更加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