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培训师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1)寻找职业锚点,构建职业目标体系很多培训师不仅参与企业的培训,还担任企业管理者或高校教师。可以说,培训师是一个复合型职业,是个体多重职业身份之一,更容易面临职业选择。在面临选择时,找到自己的职业锚来构建自己的职业目标体系,有助于提高个人成就,增加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
职业锚是对自己的一种深层次看法,职业锚也是从事职业的内在动力。对于培训师这一复合职业来说,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可以帮助他们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引导、约束或稳定职业,坚定职业信念,将职业变成事业,保持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找到了职业主播,明确了做培训师的动机后,就需要一个完善的职业目标体系,为职业主播提供一个清晰的外在标签和可行的方案。因此,职业目标体系不仅要有与职业锚紧密结合的终极目标,还要包含一系列适应当前形势的具有挑战性的子目标。终极目标是职业锚的外在表现,是清晰具体的愿景,是整个目标体系的自我激励装置。它可以帮助有志“教师”摆脱俗事的羁绊,将资源集中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在逐步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自我满足感。这种来自自身成败的经验对提升职业自我效能的作用最大,是培训师稳定职业自我效能的建设者。子目标是最终目标的基石,为培训者的专业能力提供了客观的参考标准。实现具有挑战性的子目标,既能丰富专业技能,又容易激发个人的专业兴趣。成功感和满足感有时甚至超过高水平的目标,对职业自我效能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在职场中获得有价值的未来,最好的方法是用职业锚来引导职业目标体系,用长期志向和短期自我引导相结合,用行为成就的持续提升来构建职业自我效能,用阶段性进步指标来保证职业自我效能的持续成长。(2)积极归因,贯彻感受成功的原则如果说培训是有计划地帮助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的能力的活动,[4]那么培训师就是帮助员工掌握相关能力,走出困境的人。他需要在培训活动中给员工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所以培训师自己才是最需要自信,最有成功感的人。而这种成功经验是职业自我效能感最强大的信息源。
班杜拉认为,如果成功归因于能力而不是运气或他人的帮助,自我效能感可以得到加强。因此,训练者要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程序,有意识地掌握归因技巧,理性对待成败,强化对未来成功的预期,把“我做不到”的观念变成“我能行”的信念。
每次培训任务结束后,培训师要主动获取上级和下级、客户和同行的反馈,并整理各种评价信息,与以往的评价纵向对比。当任务顺利完成时,训练者要把成功的经验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坚信成功来自于训练方法的合理运用,而不是一时的油嘴滑舌;来自于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上级主管的提拔。积极归因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会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培训师对这一职业的信念。
当然,单纯的归因训练对效率改变的作用不大。没有事实支撑的归因只会带来短暂的效果。只有明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避免信念成为幻想。说服变成了说教,可以帮助训练者真正感受到成功。(3)加强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寻找职业道路上的“榜样”。培训师需要有很高的沟通技巧。广泛的人际沟通不仅可以锻炼培训师的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还可以让培训师从侧面了解任务的难度,提前了解培训任务和培训客户的特殊需求,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避免重复他人的失败。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尤其是与同伴的交流,可以帮助培训师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
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培训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来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听其他培训师讲课,学习其他培训师的培训笔记时,别人的成功行为就成了“榜样”。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模仿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增强自身行为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理解谈话中“举例”的思维策略。用言语表达引导行为的思维技巧比示范行为本身信息量更大,观察与行为相结合的思维示范比观察简单行为受益更多。因此可以建立更强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榜样”的作用不仅限于传授技能、诱导思维,还在于激励。通往成功的道路漫长而布满荆棘。“榜样”克服重重困难、不懈努力的成功示范,可以帮助困难时期的培训者保持自己的职业自我效能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