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学机构

(运输和车辆工程系)

农业机械化系成立于1952,由原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农业工程系合并而成。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机械化教学科研基地之一,形成了以吴向干、潘等老一代科技工作者为首,纪、等年轻一代为补充的在中国农机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技术人才,许多人成为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院士、著名专家、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

农业机械化系有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两个博士点;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车辆工程三个硕士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与车辆工程3个本科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是一门专业学科。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广,发展潜力大。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8%以上,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唐尔正,2005届毕业生,2007年获“江苏省十大青年学生”提名奖。

农业机械化系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农业机械与设施》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建设点,农业机械课程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二类精品课程,《农业机械课程建设与教学综合改革》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农业机械CAI课件获江苏省三等奖,6个教改项目正在研究中,承担了江苏省农机行业培训的主要教学任务。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科研项目1项,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1项,省三大工程项目2项,省高新技术研究项目1项,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奖励。

现有教职工35人,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设有农机教研室、车辆工程教研室和农机车辆综合实验室,与3个农场、4个工厂合作建立了校外教研实习基地。

现任系主任:纪,党支部书记:薛金林,南京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成立于2002年6月。她的诞生是学校学科和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产物,也为院系学科的新跨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舞台。从1993,机械电子工程本科开始招生,2000年,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本科开始招生,2001,2004年新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本系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本系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飞跃阶段。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参考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学科设置,系内设有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等四个教研室和一个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设有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工业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网络、计算机信息管理3个高职专业。在校生1134人,其中本科生1083人,高职生25人,硕士生和博士生36人。

该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科研条件良好。现有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4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每年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该系已出版教材10余册,为学校电气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系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有计算机基础和专业两个实验室,教学用计算机120多台,还有电工电子、微型计算机、计算机组装、电气实训、电机与电气传动等实验室。竭诚为院内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其中,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是江苏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考点,电工实训实验室可以开展电工职业资格的考试和鉴定。此外,该部门还与微软等培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该系学生在重视专业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文体生活也丰富多彩,体现了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

电气工程青年系是我院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柱。我们将努力工作,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科研能力,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导演:尹

书记:副书记沈明霞:桑云川机械工程系成立于5438年6月+2002年10月。设有机械设计、工业设计、机械制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四个教研室,一个教学实验中心(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一个现代设计方法与车辆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各项科研任务。全院教职工75人,其中教师52人(含双肩挑人员),教授5人(含院领导2人),副教授24人(含高级工程师),讲师22人(含工程师)。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1人,占教师总数的80%。52名教师中,50岁以下的有42名。除教授科室各专业相关课程外,还承担院内其他专业的机械类课程、实验、金工实习的教学任务。

为我国机械工业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专业技术人才是该系的中心任务之一。目前,该系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还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到2010年6月,本系在校生1503人,其中博士生16人,硕士生56人,本科生1431人。该系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本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从2002年开始,我们对原有的金工实习中心进行了扩建和改建,使金工实习中心的有效使用面积达到近1800m2,拥有各类机械加工和热加工设备66台套;钳工、铸锻焊工72人,保证了教学实习的高质量运行。此外,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得到了有效更新,实验场地得到了扩大。目前本系实验中心建有: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室一、材料力学实验室二、材料力学实验室一、流体力学实验室、机械系实验室办公室、材料力学实验室三、金相实验室一、机械测量技术实验室一、金相实验室二(制样室)、机械测量实验室二、热处理实验室一、机械设计实验室二、机械设计实验室三、机械设计实验室四、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四、机床拆卸实验室四、 机器人实验室ⅳ、机床拆装实验室ⅳ、机械测量实验室ⅳ、手工制图实验室ⅳ、模具拆装实验室ⅳ、CAD/CAE/CAM实验室ⅳ、美术室ⅳ、雕塑室ⅳ、摄像室ⅳ、模型制作室ⅳ、教师制作室ⅳ等。 这些实验室的建立为该系教学和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本系的CAD/CAM实验室、特种加工实验室、数控加工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

全系教职工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三年来,本系教职工发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30篇论文被EI、SCI收录,申请和获得专利10项。主编,参与编写教材7部,开发产品16(小型牧草收割机、悬挂试验台、树枝破碎机、连续砂浆搅拌机、带辅助气室的空气弹簧系统、电动拖拉机试验台、刚度或阻尼可调的油气弹簧开发、数控电解车床试验台、茶叶揉捻机、数控橡胶带切割机、五轴数控装置减震器性能测试仪、超声波发电机组;高速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数控涂胶控制器、水果榨汁机样品、立式高速搅拌机样机)。

目前,该部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机械系统测试与控制技术

机械精度设计和测试

现代制造技术

新型工程材料及其应用

机械动力学和控制

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

农用车辆智能减振系统及关键部件的研究

车载树枝粉碎机的研制

高速冲床机械动力学特性研究

基于电磁弹簧的驾驶员座椅研究

混合动力拖拉机的发展

农业装备可靠性技术研究

大型拖拉机自动换挡变速箱的介绍与发展

设施农业微型电动拖拉机及其配套设备的研发

数控展成超声波加工的技术基础研究

五轴数控加工中心产业化与数控技术发展

高速数控涂胶机控制系统的开发

数控胶带切割机的研制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及其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PTFE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新型PTFE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

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耐磨机理研究

仿形小流量喷雾控制系统的研究

建设一流的机械工程学科,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流的人才,是系里全体教职工的目标。我相信,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帮助下,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机械工程系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院长:康敏(2012当选浦口区人大代表)

部门党委书记:朱思红

教育人员:刘萍郭翠霞南京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创建于1987。管理工程系自成立以来,坚持党的教学方针和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改革与不断创新相结合、面向企业与服务社会相结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质量、复合型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和政府机关培养了大批管理人才和干部。经过多年的发展,管理工程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师资结构合理,学风严谨,作风扎实。院系现有教职工35人,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人,均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除了一批本系专职教师外,还从兄弟系和社会各界聘请了具有实际管理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家和管理干部担任兼职教授,承担教学任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管理工程系的学科发展方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有:资源与环境管理工程、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包括生产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物流规划与设计、绩效评价、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领域。学校现有学生1200余人,设有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工程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建成了物流工程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工程质量检测与控制实验室、企业管理决策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室、管理模拟(软件)实验室。有两个校级研究实验室:工业工程研究实验室和管理工程研究实验室;两个院级研究中心: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和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研究中心。

管理工程系与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承担国家、企业和有关单位的科研任务,广泛开展合作研究。近年来主持世界银行、农业部等国家、省部级项目近50项,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