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笔记(回忆)
我来说说我是怎么踏上这段旅程的。五岁半的时候,同街的孩子都上学了,我就不用一个人玩了,就喊着让爸妈让我上学,我就这样开始上学了。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我的父母就向我灌输这样的思想:我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要有所作为。当时我并不太重视,但是在学校表现突出,所以小学升初中,初中升市重点高中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直到高二才知道为什么要上高中(我当时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高三的时候,有一种觉醒的感觉。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这才发现自己有了自己的思想,于是学习变得积极有趣。但是高考第一年,没考到重点,打算复读。当时父亲很支持(母亲和舅舅还有一帮亲戚劝我拿两本书)。回想起来,我很感激我的父亲。否则,我现在就走另一条路。经过一年的准备,第二次高考就要来了。我感叹的是第二次高考还是没有发挥好,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好在我的成绩当时已经过了本省的重点线,所以被南昌大学以超过重点50多分的成绩接到了这里。
南昌大学不是真正的名校,也不是85年的重点大学,但是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它毕竟还是211的重点大学,而且我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科专业,我自己也喜欢,所以欣然接受,父母欣然接受,让他们梦想成真,所以我来了这里。
2003年6月9日那天,65438+10月9日,爸爸送我去学校。我们挤在拥挤的火车车厢里,面对陌生的面孔。这些人在外面工作。看着他们,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艰辛。这一刻,我觉得很痛苦,因为我想到了父母十几年的辛苦。他们对我来说太辛苦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把大学办好四年,不为自己,也要报答父母的辛苦。那一刻我长大了很多。
大学第一学期,学习时间短。我们是65438+10月10报的,然后进行了半个月的军训。直到165438+10月1我们才开始正式上课。那时候我们住的新校区刚刚建成,学校的教学设施也不齐全,所以我和所有大一新生一样,按部就班地过着大学里最轻松自由的生活。也是在这最轻松自由的一天,我彻底看完了两本书,《一切从大学开始》和《如果你给我三天光明》。一切从大学开始,很适合大一新生读。它教会我珍惜大学时光,不给自己留下遗憾。书上有这么一段话我很喜欢:30岁之前,我要做“怎么想”这件事,30岁之后,我才真正开始创业,决定自己一辈子要做什么样的事业。基于之前的思维,以后很可能事半功倍。看了《如果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还挺受主角海伦·凯勒感染的。她作为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从哈佛大学克里夫学院毕业,这是一个奇迹。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真的值得我们学习。看了她的事迹,我会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一想到她,就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渺小。人生的第一个学期,除了学习和娱乐,就以读两本书结束。欢迎是另一个新学期的开始。
第二学期在温暖的春天开始了,但我们在这个新校区看不到春天。我们这里只有那片黄土地。难怪今年有同学称这片土地为“南大荒原”。其实这并没有错。最起码,我们是在评价学校的建设过程。虽然学校的环境看不到春天的气息,但我们可以从我们身上找到青春的活力。记得2004年2月28日我们班有一场足球赛,但是下着小雨。本来我们是要取消比赛的,但是对方坚持要比赛,我们没办法只好打了。说实话,当时我并不想在雨中踢足球。但是玩了之后,我就完全沉浸在游戏里了。我有很强的意志力,有必胜的信心,驱使我在球场上拼搏,激进。比赛以0: 0平局结束,大家在雨中合影,脸上都是泥和喜悦。在后来的比赛中,依然可以在赛场上找到我。在那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活得很有活力。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精神已经没有了。我真的很怀念那个体育场的场景,我们的球队,还有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
这学期活动真多!除了学校的足球联赛,2004年3月28日,我们班还组织我们去南昌附近的小庐山梅岭春游。其实我个人更喜欢贵州的山,而不是黄山,黄山是世界上唯一的山。反正没事,就跟他们去郊游,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这次旅行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最深。一个是我们划着竹筏在湖里打水仗。那时候我树敌太多,结果被多方攻击。那种惨烈的情况,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尴尬。第二个是我爬梅岭最高峰狮子峰的时候,站在顶上喊出了我的座右铭:“海在尽头,山在顶我就是峰。”
这学期的活动很丰富,学习上也没有放松。这学期,我开了一门大学物理课。经过那一年的补习,我对物理产生了兴趣,所以虽然大学物理不是我们的专业课和基础课,但我还是很努力的学习。当时学校举办南昌大学第一届大学物理竞赛,我自然积极参加。但是,5月份的期中考试,我物理不及格,真的是一个打击。于是那几天,我坚持每天去自习,认真复习,终于在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最后,我没有白费力气。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饶志刚(高中物理老师)。
第二学期丰富精彩的生活过去了。
悄然而至的大二生活开始了,回忆起这段学习生活,也算是大学里最充实的一年了。这一年忙着辅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二专业,全身心投入数学建模竞赛。说实话,我报第二专业辅修的时候真的很想认真学点东西,递书的时候很失望。所学的课程是几种常用软件的应用,以及VB、Java和网络技术。辅修其实和公共选修课差不多,只不过是花钱买个证书而已。说实话,我在这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然后Java的学习完全是自学的。然而高二的精彩生活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后来的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说真的,我真的很想感谢韦唯参加这个比赛。一开始我对数学建模并没有那么热情(主要是当时忙着别的事情),后来在他的劝说下我同意了他,于是我们找了另一个队友刘参加当时南昌大学举办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我们三个人当中,刘对的了解是最高的(先是在计算机系,后又被保送去哈工大读研究生)。魏巍,说实话,他只能在我们发言后组织语言写论文。6月6日,发完卷子,我们各自拿了一份卷子先做,第二天互相讨论。题目是关于优化的。虽然不难,但是有三四十个未知数要解,这是普通笔算不可能解决的。在第二天的讨论过程中,我和刘队长的想法完全一致,她已经把所有的方程都列出来了,于是我们就开始想办法用她列出来的方程解决问题。起初,我不会使用数学软件。当时我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班长身上,希望她能编一个C语言的算法来解决问题。第三天,6月8日,小队长还是没什么进展,估计也解决不了。然而,其他一些团体已经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压力很大,所以那天下午没有课。找到了一本书,现在正在学习Lingo的应用。研究了一个下午和晚上,终于找到了有效的方法,当时的感觉也只有这么好。带着这个想法,我在6月9日中午解了方程的30多个未知数,得到了需要的优化结果。所以剩下的工作就是论文的写作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你做的再好,也只会给人看这张纸,所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自从上了大学,就很少写作,觉得自己文笔太差,就把责任推给了魏巍。那时候我们团队比较团结,大家都很上进。后来在论文写作中,大家互相配合。我负责画流程图,他们负责写论文。最后大家都在统一修改。忙碌了一周后,我终于按时完成了工作。在后来的结果中,最终我们团队获得了学校一等奖,这对于入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代表学校参加今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那年暑假我们奉献了。就这样,在炎热的7月,我们参加了赛前训练。在培训中,老师不仅向我们介绍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新颖方法和思路,还重点介绍了Matlab、lingo和Mathematica的使用。那段时间,我们上午上课,下午学习软件的使用,晚上练习具体题目。我们团队在当时整个建模的前期工作一直表现不错。我有船长敏捷的思维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魏巍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有我对软件的熟悉,让我们可以游刃有余地解决每一个实际问题。起初,这场表演让我们在比赛前感到非常自信。当时我们对比赛的希望是拿个国家级的奖,结果却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最终我们只获得了江西省二等奖,对我们来说有点遗憾。但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参与的乐趣。回想那72小时的不眠经历,真的历历在目,当时的激情真的无与伦比。总的来说,这一学年对我收获最大的是数学建模,同时也交了两个朋友,一个是我的队长刘,一个是他。他们在我们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鼓励。
大二的学校生活可以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然后大三的学习生活就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