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
1,生物质发电有序发展
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在秸秆剩余物资源较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粮棉主产区,有序发展秸秆直燃,提高发电效率;在重点林区和林产品集中加工地区,结合林业生态建设,利用林业三渣和林产品加工剩余物,发展林业生物质直燃发电,结合能源林种植,建设林酒精和电综合利用工程;在“三北”地区,结合防沙治沙,建设灌木种植基地,发展沙漠灌木残茬直燃发电及综合利用项目;在主要甘蔗种植区和蔗糖加工区推广蔗渣直燃发电。鼓励生物质发电与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化工等结合,实现生物质梯级利用。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
合理发展垃圾发电。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选择适宜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和能源利用方式,推进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在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的中东部地区城市,要合理安排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国西部城市建设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大力推进垃圾发电关键设备和清洁燃烧技术进步。到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
积极发展生物质燃气发电。在生物质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的村镇发展分布式生物质燃气发电;依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结合污染治理,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沼气发电项目;积极推进造纸、酿酒、印染、皮革等工业有机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以沼气发电。到2015年,沼气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
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3万千瓦,年发电量780亿千瓦时,替代化石能源2430万吨标准煤。
2.加快发展非粮生物液体燃料。
非粮能源原料基地建设。在盐碱地、草地、山坡等未开发荒地,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种植特点,种植甜高粱、木薯、油棕、麻疯树等能源作物,建设非粮生物液体燃料原料供应基地。到“十二五”末,建设200万公顷油料能源林基地。
建设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工业规模的纤维素乙醇示范项目,建设纤维素酶规模化生产基地。突破关键设备和集成工艺,提高成套设备制造能力,降低纤维素乙醇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性。规范和引导废弃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的产业化,推进木本油料作物生产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的示范工程和应用。
到2015年,生物燃料乙醇年产量达到400万吨,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年产量达到1万吨。每年用500万吨标准煤替代化石能源。
3.积极推广生物质气。
积极推进生物质燃气集中供应。“十二五”期间,将在农林生物质资源丰富、铺设燃气管网地形容易、农民经济条件好、生活集中的城镇或大村推广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在居民区附近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地区,应当优先发展沼气集中供应,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应工程。结合工业有机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建设集中供气工程,利用工业有机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污泥中的有机物生产沼气。“十二五”末,生物质气集中供应达到30亿立方米/年,相当于250万吨标准煤。
稳步推进户用沼气建设。在气候适宜、人口分散、家畜饲养较多的农村地区,继续推广户用沼气,提供清洁的生活用气。以沼气为纽带,发展“三位一体”和“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提高户用沼气的综合效益。到2015年,农村沼气用户将达到5000万户,年产沼气6543.8+09亿立方米,相当于6543.8+05万吨标准煤。
4.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
生物质成型燃料具有原料范围广、规模适应性强、易于运输和储存的特点。作为取暖燃料,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式。“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北方采暖地区生物质成型燃料集中供热,大力推进城市燃煤锅炉改造为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降低城市燃煤量,扩大规模化生物质成型燃料市场;在人口分散、不适宜铺设燃气管网的农村地区,推广家用生物质成型燃料,解决家庭做饭、取暖能耗问题。到2015年,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润将达到10万吨,将替代500万吨标准煤作为化石能源。
(二)推进先进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
我们将以梯级方式建设一批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和若干示范区,推动生物质能利用从单一原料和产品模式向原料和产品多元化的循环经济梯级综合利用模式转变,以获得更好的生物质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1,纤维素原料生物燃料多联产示范
积极推进农林剩余物(纤维素)综合利用生产生物乙醇为主要产品的产业化示范。建设纤维素生物燃料综合利用示范区,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建设纤维素水解制备液体燃料和生物化工产品、乙醇和电综合利用的产业化示范项目。
依托示范工程,推进生物乙醇等替代石油原料的化工产品规模化生产。废水经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和沼气发电,或用废水培养微藻能源作物,最终生物质残渣用于燃烧发电和供热,以梯级方式实现生物质的整体综合利用。
到2015年底,形成一批以农林剩余物(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多联产产业化示范区。
2、微藻生物燃料多联产示范项目
鼓励微藻固碳生物燃料产业化示范。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利用富含二氧化碳的工业废水和废气,采用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建设大型含油微藻养殖场,开展微藻生物燃料联产示范。
依托示范工程,推进微藻生物燃料的商业化生产,同时生产高附加值的营养藻粉、饲料藻渣等生物基产品。通过微藻生物燃料联产,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工业污水处理、生物能源制备和生物基产品开发的有机结合,建设多产业结合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到2015年底,建成若干个微藻生物燃料多联产循环经济产业化示范项目。
3、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及多联产示范工程
加快生物质气化合成醇醚、生物质热解液化和直接催化转化制备烃类燃料的技术进步,建设生物质热化学制备液体燃料产业化示范区,利用各类农林剩余物资源,开展万吨级生物质热化学制备液体燃料、气、热、电、生物质炭、多元醇生物基化学品等多联产系统示范工程,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生物质资源梯级综合利用。
依托示范工程,突破大型生物质气化、先进高效净化与组分调制集成、生物炼油催化剂及相应的反应精馏分离等关键技术,降低生物燃料生产成本。结合化工项目和工业园区的用热需求,集成生化技术进行综合提炼,生产生物柴油、石脑油、航空煤油等生物燃料和热能、电能、精细化工原料及制品、医药产品等系列产品,拓展相关产品的应用市场,全面推进各种农林生物质资源的梯级综合利用,提升生物质能源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性和竞争力。
到2015年底,形成一批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和多联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4、大型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加快大型沼气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大型沼气生产成套设备、沼气净化设备、沼气管道供气和罐装成套设备的制造水平。在有资源、有市场等条件的地区,建设混合原料沼气综合利用大型工业示范区,将沼气导入城市天然气管网。在乡镇设立沼气供应服务站,通过供应罐装沼气为周边居民提供生活用气;探索利用沼气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燃料;推进大型沼气工程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扩大有机肥市场,支持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业,发展沼气综合利用大型循环经济生态园。
到2015年底,形成一批大型沼气多用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园。专栏4先进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以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燃料联产示范:河南、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地示范工程建设,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通过纤维素水解制备乙醇、丁醇等液体燃料,其余制成沼气或燃烧发电。通过示范,突破了纤维素原料预处理、酶制剂等技术瓶颈,奠定了产业化基础。
微藻生物燃料联产示范:在水质适宜、光照充足的地区,加快先进养殖技术的进步,选择高含油量的优质微藻,提取生物油,通过油脂化、重整生产生物燃料,同时生产营养藻粉等生物基产品。通过示范,形成生物油藻育种、繁殖和推广体系,促进生物油藻产业化。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液体燃料及多联产示范:在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建设示范工程,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热化学法制气,费托合成生产生物燃料。通过示范,将形成一定规模的费托合成催化剂生产能力,加快热化学制备生物油的产业化进程。
沼气综合利用大型示范工程:在河南、广西、四川等畜禽养殖规模大、有机废渣和废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城市和大型村镇集中供气沼气及管网设施示范工程,沼气经净化罐装后作为分散民用燃气和车用燃料。通过建设专业化大型沼气工程,探索沼气商业化应用的新模式。1,城市生物质供热项目
结合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和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在城市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和专用锅炉,替代区域集中供热和分散锅炉燃煤。
“十二五”期间,将在生物质资源供应稳定、供热需求旺盛的北方城市建设生物质供热项目。利用农林剩余物、城市生活垃圾和有机污水、养殖场畜禽粪便等资源,采用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锅炉、生物质燃气供热锅炉等技术,综合发展各类生物质供热,减少城市燃煤直接燃烧,改善大气环境和城市面貌。
到2015年,年供热消耗生物质燃料超过65438+万吨的城市将达到50个,每个城市生物质供热平均总供热面积将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相应地,每个城市平均每年将替代化石能源标准煤5万吨。我国生物质供热总供热面积已达5000万平方米,当年用化石能源替代标准煤250万吨。
2、农村生活燃料清洁工程
生物质能技术被认为是实现农村地区优质、清洁和现代能源消费,促进城乡能源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结合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推进农村生活燃料清洁化工程,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等当地生物质资源,推广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干馏、生物质成型燃料、大中型沼气工程、户用沼气池、节柴灶等技术,为当地居民提供清洁生活燃料。
在生物质资源丰富、农村居民集中的地区,建设集中式生物质燃气供应工程,铺设生物质燃气管网,推进农村燃气物业管理和服务。在有供暖需求的北方农村,主要推广生物质型煤供暖技术。在林区和退耕还林地区,结合生态保护工程,重点发展分布式生物质能源技术,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建设生物质气化和型煤工程,为林区提供清洁生活燃料,减少林木燃料消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支持清洁生物质燃料在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机构的推广应用。
到2015年,农村生活燃料清洁项目将惠及1000个乡镇和100户家庭,每年用化石能源替代100吨标准煤。
3、生物质能源作物和能源林基地建设
按照“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要求,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和农林生产特点,以非粮原料为基础,结合现代农林发展和生态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生物质能源作物和能源林种植工程,合理选择和科学种植能源作物,因地制宜开发边际土地, 大规模种植各类非食用粮、糖、油作物,建设生物质能原料供应基地。
以“三北”地区半沙漠化地区、沙区等边缘地为重点,结合生态建设,建设以灌木林为主的木本能源林基地;在东北、内蒙古、山东等地区开展甜高粱大面积种植;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西、四川、云南种植美人蕉芋、葛根等薯类作物和植物;在海南、福建、四川、贵州、云南、河北等地建设油棕、麻疯树、黄连木等油料植物种植基地;加强富油藻类培养技术研发,开展藻类原料培养项目。
到2015年,建成520万公顷木质能源林基地、50万亩甜高粱原料基地、800万亩木薯等薯类作物基地、200万公顷油料能源林基地和30万亩其他非粮原料(能源草等。)基地就建成了。种植能源作物和森林可满足年产654.38+0万吨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替代化石能源654.38+0.4万吨标准煤。
(4)加强生物质能技术装备和产业体系建设。
1,构建技术研发体系
整合现有生物质能研究技术和能力建设资源,加强国家生物质能技术研究机构建设,重点建设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研发试验平台和先进非粮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研发平台,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组织联合攻关,攻克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技术难题。
依托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涵盖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气、生物液体燃料等技术的重点实验室,推进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研究和相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大型企业建立生物质能创新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应用研究和系统集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强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步建立自主创新技术体系。
2.发展关键技术装备。
生物质燃气方面,发展生物质燃气高效制备和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突破高浓度混合燃料湿发酵和干发酵技术,以及燃气净化和高热值转化技术,发展大功率生物质燃气发电机组;在生物液体燃料方面,重点突破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等石油替代燃料的关键技术,各种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掌握清洁高效生产技术;在种植能源作物和能源林方面,重点突破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技术,培育一批生物质能源作物新品种和能源林新品种。
生物质能装备方面,重点发展非粮原料采集、储存、运输和初加工,非粮燃料乙醇和微藻生物燃料加工转化,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农业剩余物热、电、化联产制备生物质燃气及综合利用等成套装备,攻克生物质成型燃料高效、抗结渣燃烧技术,提高成型机易损件使用寿命至500小时以上。
3.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生物质能技术和产品标准,形成统一、规范、国家的生物质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生物质能设备和产品检测中心,建立关键设备和产品认证制度。建立健全生物质能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形成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开展生物质能技术培训,在全国组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生物质能技术、设备和产品应用培训。对从事生物质能利用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组织各地开展生物质能职业技能鉴定和认证。完善生物质能社会化行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信息交流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企业、消费者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