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带CWI去。哪家考试机构好?
这个认证本身我不做过多解释:由美国焊接学会AWS发起,授权穆迪国际和上海焊接学会(这是我目前知道的两个授权机构,上海焊接学会也有可能,但其实是和穆迪一起做的)进行培训和考试。培训考试分为A焊接检验技术(即焊接等相关基础理论)、B标准、C实际操作三个部分,三门课程全部达到72%即可获得证书。取得证书后,有权解释其管辖范围内的任何标准,包括但不限于:D1.1碳钢结构焊接规范、D1.5桥梁焊接规范、D1.6不锈钢焊接规范、API 1104管道及相关设施焊接、D65438+。
参加培训的人员概况:我统计了这一期28人(这似乎是莫迪一次性培训人数最多的一次,因为用于培训的教室容量有限),其中13人首次参加培训和考试,14人参加补考,1人持证9年后晋升高级。各种行业各种地区都有,比如像我一样在上海本地工作的,也有像兰州一样远的;压力容器、钢结构、海上平台、管道等行业;人数最多的是上海振华重工,初试和补考应该有六七个。
首先是五天的培训,前三天讲解焊接检验技术,第四天讲解标准(穆迪讲D1.1,API 1104基本不讲解),实际操作是第五天的焊接检验手册。这三门课都由赵老师讲解。一天最多七个小时。
网上有《焊接检验技术》这本书,内容不多说了,比如:检验安全、焊接符号、金相、材料性能和无损检测、公制和英制单位换算、无损检测及其符号、焊接不连续性等等。PPT演示,中英文双语。而且书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内容广而杂,但不深。
其实我觉得标准解释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一本几百页的书一般只翻一次,所以不要指望老师在这一天教你什么具体的东西。如果你没有私下看过这个标准,到教师节你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实操就是查工作手册上十几个表格的内容、填写方法、使用方法。最后会给学生一批和考试中非常接近的有缺陷的试件和常规工具,比如千分尺,万尺,游标卡尺,角焊缝规等。,这样可以熟悉一下,因为考试的时候这些东西是用来答题的。
三天之内,当然也包括做题和查答案。我送了一本书,是回收的。这一期用完了,收好,下一期再用。书是旧的,上面有以前学生的图纸和素描。这其实就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扫描的PDF版本的做法。老师只是让他晚上自己做,第二天说答案,并解释问题中的问题。但是老师还是有一些不能泄露的题,没有网上的题,难度更大,更接近甚至和考试中的题一样。当你做这部分练习时,小心点对你有好处。
最后一天考试:上午一门,下午两门;学生分为三组,同时测试不同的内容;我组七八个同学的考试顺序是B、C、A;另一组学生是A、B、C;另一组是C、A、B;这种做法是为了避免同一张试卷作弊;但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站式考试后,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或多或少的透露一些话题给别人。还有一些互相认识或者来自同一个单位的同学被分到同一个组。作弊现象依然存在,个人认为还是很严重的。a部分是封闭的,题目要一样;B部分肯定不一样,因为用的标准是D1.1,API 1104;至于C部分,我没有100%的把握。好像是一样的,因为考试用的样品和工具看起来一样,但是上面的缺陷不一样,所以你的答案不一样。
考试题目本身也不是很难。这三道菜是一样的。给你足够的时间,你可以完成它并得到正确的答案。关键是时间不够。A部分我印象很深,有150题,都是单选。我们应该非常小心关于焊接符号的章节。我觉得没有10题,但至少有8题,所以只需要测试焊接符号就可以了。第一次做我能做的事,花了我50分钟。还有20题左右没做,我努力了大概10题;还剩下10个频道,但是真的不知道怎么选,但是在题目翻译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些问题:中文翻译偏离了英文原文的真实意思,如果仔细看英文原文,是非常容易选出正确答案的,但是就是因为这个翻译,才觉得这个问题似是而非。这样对吗?好像不对。换个答案吧,也是这种感觉。我感觉这些类型大概有五种。最重要的三四个问题,翻译起来真的没问题,我自己也真的做不到,就凭感觉得到了答案。这个阶段花了我20分钟。全部答完之后,我开始画答题卡: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很快就画完了——花了我20分钟,平均每分钟7.5张;还有30分钟检查时间,等我检查到80题左右,时间到了。从一开始我就觉得没有时间呼吸。B部分50题,c部分46题,数量少很多,但难度大很多。B部分取决于你翻书的速度,也就是你对标准本身的熟悉程度,但也不全是书中的死条款。你需要把这些条款和图表结合起来。不要只看图或者看,看看下面的备注,陷阱都在这里!两个问题真的不知道去哪里找,凭感觉选了一个。丙部分要熟悉检查手册(考试时会发一本新的,考试时再回收)。比如焊工技能考试要考几门(当然实际考试中题目不可能这么简单,形式差不多)?你得赶紧翻到焊工技能评定表和试件机械性能测试表。如果你慢,做题的速度肯定跟不上。然后就是有缺陷的标本。用工具测量试件上缺陷的大小和数量,计算总和,然后根据缺陷判据判断是否合格,这也涉及到表格的应用。
总之,题目不难,但是时间极其紧张!
再来说说学生的情况。有经验的人,比如只有一个认证9年的老兵,来了大四SCWI。大部分和我这样有4到6年经验的人差不多。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工作经验比较少,甚至觉得自己是外行,因为你从他提问的方式和他问的问题就能看出他的“分量”。有一天,他反复提出的“低级”问题激怒了老师。赵老师直言不讳地对他说:“我们在第一节课讲解检验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时,提到了其中一条:检验人员应具备接受培训的能力。你是一个典型的不具备接受训练能力的人。”其他的更有趣。上课三天了,准备讲解D1.1。负责培训的杨老师提醒我:“明天讲解标准,明天请把标准带来。”有人站起来:“老师,什么标准?没有标准怎么办?”让老师哭笑不得:“今天下午带钱来,我这里有365本卖。”参加CWI考试让我欣喜若狂,但我不知道该拿什么标准,该拿什么标准!如果这种学生真的考上了,我只能竖起大拇指:你太NB了!
先说说我自己的准备。我其实很早就对CWI有所了解,我很早就设定了一个目标去赢得她。所以在2009年,08版D1.1中文版刚发布的时候,我就买了(我和负责翻译这本书的原振华重工常州基地总经理刘浏先生有邮件往来,所以对这本书中文版的发布进度有个大概的了解)。工厂里的美标产品也是用这个标准(也是D1.6),但是备考之前我并没有真正的整体阅读和理解,因为我是做检验的,平时用的是第四章评估和第六章检验。11的7月份,感觉是时候真正开始准备了,至少经历了D1.1四次。我是逐句看的,不是泛泛而谈(有些内容我看不懂,比如第二章设计的部分,测试第一章的超声波检测,我以前没做过,感觉很难,其实考试也不考)。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博大精深,只能称之为勉强入门,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才能理解和运用。但这些阅读至少让我知道:在书的哪一部分找到我想要的。再次提醒:不要指望老师解释一天的标准能给你多少。不可能的。要看熟悉程度,提前预习。
检验技术的本质是对一个检验人员应该知道的知识的总结,不是很深,但内容很广。对学好冶金和热处理很有帮助。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四五遍了,所以我在培训的时候,听说这门课很多人都不及格。我感到惊讶、意外和不可理解:不会那么难吧?现在我总结一句话:如果你这门课不及格,只能证明一个问题:你根本没有花时间,也没有认真准备。只要你花时间和精力,这门课就不会不及格。因为150题,你犯了42个错误,真的很宽容!即使时间很紧,也不应该连这门都不及格!!!训练前看几遍就能轻松跟上老师的节奏,再加上他的讲解和整体梳理,你想都不敢想。
c部分检查手册,一个是熟悉的那种小本子,就是考试用的时候能快速找到的那种表格;二是常用检验工具的使用;第三,我觉得是日常工作的积累和理解,不是这本小书能提供的。简单类比就是焊接工艺评定和技能评定的试件检验,无非就是这几项:外观检验、无损检测和破坏性实验。外观检查基本上是必须的,无损检测一般是工艺评定必须的,但是技能评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所不同。有些是必要的,有些不是。用外观检查加破坏性实验就好了。破坏性实验,大部分标准是两拉四弯,有些厚的材料涉及背弯,对热输入敏感的涉及冲击。API 1104也可能有专门的缺口锤破试验等等。如果你做过这个流程,看过相关的标准,这些表格里的标准都差不多,你一看就明白,比较容易,翻页只是为了让自己安心的一个确认。如果你没做过,可能会难一点。这部分提前复习,其实是对你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积累。那本小书有些用处,但在和平时期更重要。
下面说说英语在培训中的应用。不代表不懂英语就考不上,没那么严重。但是,懂英语,尤其是焊接英语,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体会到两点:第一,老师在讲解检验技术的时候,PPT是双语的。第一个PPT是英文,最后一个PPT是中文。其实内容一模一样,只是翻译了一下,但是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会不经意的停留在英文版,讲解完之后直接跳过中文版。我根本不会说英语,所以这个时候特别难受,因为你只会听,不会读!第二点就是我上面说的:考题的翻译比我们做过的练习题的翻译要准确的多,但仍然不是100%可以避免的。如果你懂英语,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情况。这一次是意外的收获!
然后就是考试标准的选择。我不确定穆迪可以采取哪些标准,但是D1.1和API 1104是肯定的。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如果你真的想学习如何阅读和理解一个标准,那就去学习和准备D 1.1;如果你只是想拿到这个证书,那么选择API 1104。因为两者的难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D1.1***有600多页。除了附录和一般不考的设计和超声,恐怕还有300页,而且内容包罗万象,语言深奥,图表多,难懂;但如果你真的把这个标准理解透彻,基本上其他所有焊接标准都没有太大问题。D1.1本身就是D1系列所有结构施工规范之母,其他如D1.5都与她分离,与她有或多或少的联系。API 1104不一样。就简单多了,少了。一页大概70页,一周只看一次英文版。而且里面的内容都是很常规的工艺评定,技能评定,无损检测术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难得你看了一遍课文就看不懂她说的话。但是在D1.1,个人感觉这种现象非常多。我看了两遍后,开始有点感觉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天赋的限制。振华重工很多同学都是从事海上平台的,但是都考了1104。我以为他们是做管道的。后来他们解释说,他们公司很多人都考过CWI,经验丰富。结论是1104比D1.1难多了,根本没有可比性!
我想谈谈这个认证和IWE。去年7月,应欧洲客户的要求,我也去了北京,参加了IWE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证书。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IWE是欧洲标准,CWI是美国标准;IWE侧重于技术,即工程师培训;CWI,顾名思义,重在考察;IWE需要很长时间,一个月;CWI一到* * *,就持续6天;两者的内容因为焊接和冶金系统的不同而不同,但个人觉得无所谓。CWI的一个显著优点是更实用、更具体、更贴近实际应用,因为它是对实际标准的评估。IWE有点像是对我大学四年焊接所学知识的总结,然后结合我的实际生产经验从前到后做了一个梳理。
最后说一下我对证书的看法:很多人,尤其是自以为是NB的人,看不起证书,认为证书就是单纯的收钱。考证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用处不大。我的观点如下:归根结底,人的能力是万能的;证书不是万能的,但有时候,没有证书,是万万不能的。我的公司遇到过,我同学的公司也遇到过:国外客户就说:我不管你国内有多少高级工程师,你有多少工程师。我就问你:有我们(欧美)的认证吗?可以,接下来再说或者直接给你单子;不,就这样。这是公司层面的。看个人层面,可以在几大人才网站上找到我们行业的招聘信息。那些大企业,如西门子、ABB、哈特福德等。,都有五位数月薪,条件就这么几个:1.5年工作经验;2.英语流利,尤其是焊接英语;3.IWE、CWI、SSPC、CSWIP等权威机构的认证。我比较现实。我出来工作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让自己以后的生活更好。所以,你需要什么我都会做。五年的经验,没有办法,慢慢积累,时间不够,我不可能有五年的经验,但是只要一到五年,这个条件对我的未来不会有什么限制作用;你要英语,我就花了比焊接还多的时间,花了两万块钱学英语。我可以看英文版ASME IX卷等焊接标准,坚持了好几年。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以后也会继续。你要认证,我就算花自己的钱也办。更何况我不是为了考证而考证。就拿CWI来说,D1.1我读了四遍,检验技术我读了五遍。其他提到的相关标准,如AWS B1.10外观检查指南,AWS A2.4焊接符号,AWS A3.0标准焊接术语及其定义,找到了英文版。不代表我看了四遍五遍就完全理解了这个标准,就是一个合格优秀的焊工,而是作为焊工,一点一滴的积累,一点一滴的成长。为了取得证书,我付出了努力,收获了能力;拿到证书证明了我的能力,因为不是所有的猫狗都能拿到这些证书。有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证书,我只能竖起大拇指:你真棒。但我不会吃醋。一个证书也许不难获得,但是获得这个证书的背后,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付出了多少,收获了多少,我永远不会后悔。
还有就是证书的使用。我总看到很多人在论坛上问:国企认不认IWE/CWI?我不是很理解:你很幸运,能找到一家国企认可这个证书。不认可就别怪它不值钱。因为你用错了地方。IWE是欧洲标准(主要是德国标准),CWI是美国标准。可以说,标准归根结底有两个作用:1。对于我们个人和企业来说,不遵守规则就成不了方圆:压力容器制造不能为所欲为,因为爆炸会死人,你要遵守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标准;2.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如欧盟)来说,标准就是贸易壁垒:谁拥有标准的话语权,谁就站在了产业链的顶端:你要支付专利费、认证费、检测费等。哪个标准不是?我国的TUV、ASME、PED包括3C每年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标准体系的建立不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吗?我为什么要认可竞争对手的东西?你带着IWE去美企找工作当然不容易(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以下同),但你不觉得西门子、阿尔斯通、利乐、ABB都认可吗?两年前,我看到一个数据,美国有53人获得IWE认证,没有我读书时一个班的人数多。欧洲安全设备指令PED不就是为了对抗美国ASME而生的吗?你带CWI去欧洲找工作有什么不同吗?但是宝洁、哈特福德、卡特彼勒这些美国公司不都想要吗?如果你通过了考试,你就要把她用在正确的地方。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