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学校生活(18)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只为一时,授人以渔可解一世之需。”
——《老子》
在第二节中,应用您在(中)学到的知识
如果学校设置的专业能为学生提供就业领域,那么教学质量无疑能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陈伟作为赣北电子工业学校的校长,非常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他在校董事会上提出了一个观点: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江西电气要在不违背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他强调,电子、机械、旅游等龙头专业要提升,服装与设计、幼师、计算机文秘等新开专业要突出特色,微机专业要不断完善。学校各专业都要适应市场和社会,不断探索新路子,最终目的是提高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充分就业,这也是检验学校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陈伟多次走访企业,了解到各行各业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工人需求很大。根据这种市场需求,重点培养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摆架子、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学校采取“削一次,压两次,改三次,增四次”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裁”就是裁掉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压”就是压缩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的课程;“改”就是把一些文化课改成就业和德育课;“增加”是指增加技能培训课程和当地语言课程。江西电气非常重视来自毕业生、教师、用人单位、媒体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反馈给教研部门,作为教学改革的参数修正,丰富专业课的内容,因为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企业最有发言权。
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同时,学校先后邀请了广东百视康国际有限公司电子联秘书长宋志军、江西省浙江企业联合会会长陈志胜等教育专家和工程师来校指导教学改革。通过他们的具体建议,可以保证学校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江西电气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同时,吸取了学校历次教改的经验教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第一,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基本原则,保证教育改革的连续性。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以培养学生为“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工人”为目标,并按照这一目标实施教育改革,明确规定教育改革必须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向实践倾斜的方针。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贯彻“以社会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以够用为基本原则”的指导思想,保证文化课扎实,强调打好基础,专业基础课留有发展空间,必须储备后劲。第三,在教材方面,学校每年暑假组织教研组对教材进行认真筛选,对教材进行大胆选择,进行二次开发,强调基础、重点、应用,加强就业的针对性。四是在文化课和专业课课时比例方面,将原来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分别由50%调整为40%和60%。到2002年,进一步调整为30%和70%,即文化课占总课时的30%,专业课占总课时的70%。在这70%的课时中,课时安排向实践能力倾斜。
在后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办学特色。在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开放式教学是封闭式管理的补充。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生产一线最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学校结合实际,提高教学效率,将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合并。比如学习数控加工必须掌握机械加工的知识,把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两个专业合二为一。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区分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深度和广度。比如机械、汽车、计算机都开设了机械制图这门课,在教学的时候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适当删减。此外,赣电十分重视教材的选择和开发,大力开发校本教材。文化课教材以国家规定为主,统一向省教育厅高新图书发行公司订购。专业课教材由专业教学骨干教师组织部分教师编写。学校成功编写了《电工基础》、《机械测量》、《数控加工》、《工程教学》、《车削技术》、《铣削技术》、《WEDM技术》等校本教材。这些教材的使用使学生更容易学习专业知识,适应就业的实际需要。教学效果明显,相当一部分教材被其他学校采用。
赣电严格遵循“严谨、改革、创新”的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为小组授课,将用人要求和技能融入课程中。在改革课时比例的基础上,陈伟还调整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创新为“先实践,后理论”。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原来的理论课时减少了三分之一。比如原机械制图需要10节课,调整后只需要6节课,尤其是汽车维修等专业课。通过先上实践课,再上理论课,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赣电还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启动了“12345”星级服务工程:“1”就是抓住一个重点,专业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会被安排就业。“2”是坚持两个原则,毕业生必须有就业双证和就业五证。“3”是对实习就业的学生进行后续服务,使很多学生在后续服务下再就业或成为用人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4”是树立“双向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强化终身学习和团队精神”等四种就业观的意识5”是在招生就业处指导下建立的“以实习组原班干部为中心的招生就业指导、就业教育、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基地跟踪服务、学生自治”等五个服务中心。
在办学过程中,陈伟还要求学校建立专门的“江西电力人才”档案,不仅记录学生的文化成绩和专业技术成绩,还将德智体成绩记录在档案中,试图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量化依据,大大提高了推荐工作的信任度。比如1997级毕业生程永忠,读书期间曾经是班长,德智体全面发展。进厂时,他被聘为车间生产线班长。
江西电气在教学上的成功并不能阻挡陈伟改革的步伐。他几乎是一台永动机,无论是思维还是能量。同时,他改革办学形式,提出江西办学形式要长短结合,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因为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贫困山区,大部分中考失利,都想在江西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梦想。
但是,在学校招生的过程中,陈伟发现了一个情况。许多学生对学习时间的选择有不同的想法。有的想上长班拿文凭,有的只是想通过3到6个月的短期培训提前就业。陈伟认为,既然有学生基础,学校可以为学生开发短期培训项目。200110,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江西省庐山职业技能培训学院成立,与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实行“两块牌子办学,一套人马工作”。
为解决短期培训学生的就业问题,2003年江西省庐山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申请并获批成为“江西省劳务输出基地”,2004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今年8月,学院还与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成人教育学校合作成立了分校,将短期培训的触角从省内延伸到了省外。
2007年6月5438-10月,为满足大量农村青年通过培训实现就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赣电与九江市扶贫办合作,在全市134贫困村开展贫困家庭子女短期培训,“零学费、零距离就业”。短训项目的开发和启动,使学校形成了长班和短训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既满足了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又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解决了生源不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