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不少于1000字。
本次研修班学员由我县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8个学科86名骨干教师,县师范学校教师4名,教研室教研员4名,我县各学科带头人36名组成。清水县教研室主任李祥瑞老师和邓双贵主任亲自设计了培训方案,并对本次研讨班的各个科目进行了指导。
为期三个月的培训活动今天结束了,下面简单回顾一下这次培训。
一、理念和追求本次培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研修的思路是让教师成为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学实践者,把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
采用的方法是“进教室做研究”。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研究活动,在积极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学会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研指导能力的专业水平。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导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在合作培训中共同成长。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官和学员都在追求* * *练习。
1.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诊断、现场指导等活动,以及根植于课改实际问题的课例研究,提高了骨干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和持续改进的能力。
2.提升课堂教研能力:通过专题报告、系统自学、文献研究、行动学习,提高学科素养,学习和掌握教研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做中学。
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指导”,力争“把我们懂的做出来,把我们做好的说出来”,以课例为载体,开发整理出四个学科有价值的专题研究报告和研究指导报告,提升了骨干教师的课堂教研能力。
二。内容与方法本次研讨班的特点是:模块化的学习内容和专题化的实践研究,将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与教师教学行为和研究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
在四个专题模块(校本研究课题、学科教学研究课题、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课堂教学研究技能)的指导下,研究活动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专题课案例的研究与分析。
在上海进行为期2周左右的集中学习,邀请来自全国和上海的教学专家、学科专家、科研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名师、名校长作专题报告。
期间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与导师一起梳理课例分析框架,深入闵行区基地学校,与学校教研组合作开设研究性课程。
每个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分析精彩的课例,每个学科组形成分学科课例的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学习。
2010至2010,八个学科组分别开展了课例学习。
各学科导师和本学科全体学生选择三四节课研究课题,以“三阶段两反思”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 * *相互合作完成了一节研究课的集体教学设计、综合问题诊断和持续实践改进,让合作团队* * *见证了行动研究的全过程,形成了典型课。
同时,其他学校的学生选择符合自身学科实际情况的课题在我校开展研究,形成有效的教研活动分析报告,导师团会给予专业指导。
每节课都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课例研究计划;(2)独立备课,参加第一轮课,导师组和本组学生听课、听课、评课,学生配合导师组设计第二轮课;(3)第二节课,导师组和本组学生听课、听课、评课,学生配合导师组设计第三节课;(4)第三轮上课,导师组和本组学生听课、听课、评课;⑤学生准备主题研究的听课报告提纲,分组讨论听课报告初稿,导师组提出修改听课报告的具体建议;⑥学生完成主题训练的听课报告;⑦每位学生答辩余杭导师的课例研究报告和课例研究指导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了三个强化训练日,交流各组的训练情况。
顾凌源教授两次亲临培训活动现场,并作了专题指导报告,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学员的培训质量。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采取自主阅读(将专家推荐的专题文献与模块课程中自主查阅的文献相结合)、讨论对话(通过学生论坛、在线对话、专题讨论和相互学习)等学习方式,学生提交读书笔记、反思笔记、学习心得(在线交流)、博客短文等即时作业。
今天,四个学科组还组织了四次毕业报告课,并让全体领导和教研组长体验了研讨会案例研究的片段。
三。收获与见证经过近一年的培训活动,学员和导师实现了“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和“增强课堂教学研究能力”的目标。
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课例研究成果,已有15份研究报告在教育期刊上发表。
今天的六节课展示了所有学生的集体成就。
同时,培训在职业素养、教育理念、专业能力、研究水平等方面为学员积累了很多终身财富。
学员普遍觉得学到了东西。
在我们三周的强化学习中,从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了解,到教师行动研究中的“三关注两支持”,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审视我们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培训方式。
八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授课。其中既有理论学者,也有一线实践专家。他们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解读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和教师研发的方法。
多学科的探索和相互学习,尤其是他们从普通问题中抓住问题关键(关键事件)的能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几位专家的报告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也让我们知道了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载体,合作研究是教师团队共同成长的最佳方式。
这里有一些学生和导师的推荐信。
学生任彦斌:通过一步一步的参与,我知道如何做功课。
培训的种类很多,但是没有这个高级研修班的压力大。
但回过头来看,还是值得的。
收获是过去对课例学习了解不多,停留在找案例和教案上。这次我真的参与了课例研究的过程,最后我写了一篇课例研究的报告。虽然报告还不成熟,但至少我知道怎么做,怎么理解,对教学提高很有帮助。
学生王芳:上一堂精致的课,转入正常教学。
学习案例很苦,但很值得。
让我学到了新的教研方法和思路。
说实话,我之前没听说过“三段两反思”,对精细化课堂和课堂改革很有帮助。
一个精致的类会转移到其他类,会自觉不自觉的使用方法。虽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研究方法肯定会继续。
每节课都能有一点进步。
导师李:研讨会抓住了教师学习的特点。
课例学习是一件很系统的事情。
在上海学完理论,回来看了一些书,真的收获很大。
在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方法,包括如何听课,如何做记录,我觉得在以后的培训中也可以用到。
这种学习体现在几个方面,包括理念、实践、案例、行动,这些都与我们教师学习的特点密切相关,我们未来的培训也要从这些方面去做。
此外,一些学生将基于课例研究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教研组的活动中,促进了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清水三中、清水五中、清水四中等几所学校还建立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培训实验联盟,合作开展横向(学科间)和纵向(学校间)的课例研究。
一些学科研究者以课例研究的方式组织学科教研活动。
可以说,这次研讨会的成果和收获是多方面的。
四。反思与改进反思本次研讨会的组织、设计和安排,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人员选拔上建立机制,让学生的训练基础相对齐整,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训练和素质更加突出。
2.在方案设计上,边学边做,交替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实践,学完一个专题马上上一节课。
俗话说,思维如影随形。
3.在时间安排上采用分阶段集中,可以集中时间、精力和内容开展研究,完成一节课的学习。
虽然研修班已经毕业了,但是我们进教室做研究的热情依旧。改进教学行为,提高研究能力是我们永恒的目标。
最后,让我们县的学生有一个高水平的学生平台;在此向所有导师和邓双贵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正是你们高水平的指导、执着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和激励了全体学员认真开展研究,支持和帮助了全体学员迅速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感谢教研室全体教研员。正是你们的全力配合和指导,才使得研讨会和全体学员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
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