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李子勋说再见。

?中午,进诊室前,我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看到了李子勋(1954 10 10月10-2018 10 10月24日)的图片和悼念悼词。这一次,我没忍住,眼泪直接流了下来。

?然后我就觉得不舒服。我以为我马上就要进咨询室了,会影响我接下来的工作。于是我赶紧翻看别的,然后渐渐恢复平静。

?这一刻,我默默的决定写下点什么。不是为了哀悼,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单纯的恐惧——害怕记忆中仅有的与他有关的短暂瞬间,最终会被时间彻底掩埋。

?他去世的消息其实是昨天早上(2018.438+00.24)。然后看到朋友和心理小组,关于他去世的消息铺天盖地。当时我正在看关于边缘型人格的治疗资料。新闻弹出的那一刻,我异常平静,平静到连惊讶都没有。十几年前的肾移植手术,这些年来周期性的静养,还有两年前的肿瘤治疗,这些断断续续的关于他的消息,已经让我有了不好的预感。我觉得我应该冷静。

?看了一上午的学习资料,吃了午饭。在休息的间隙,我翻看早已停止工作的微博,然后不由自主地打开电脑硬盘里过去训练的相册,在照片中寻找记忆的点点滴滴。然后,悲伤的情绪开始逐渐膨胀起来...其实我已经习惯了,一直都是这样。所有与悲伤相关的情绪往往是滞后的,反应的步伐总是很慢。

?但其实我并不是很了解他。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2005年和2006年上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当时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刚刚起步,正规的心理咨询相关机构极其稀少。大多数普通人遇到心理问题都不知道怎么求助,而我却摸索了一个学期,对真正的临床心理学家的形象模糊不清。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他说话。他温和、睿智、专业的术语,被他用平实通俗的语言解释,让人感到信任和亲近。所以现在就像有了一个参考模板,心中原本模糊的理想变得清晰明了。

?之后的密切接触是在他连续参加2008年和2009年的几期家庭治疗和亲子关系治疗培训期间。心理学是一个需要终身不断学习的行业。那时候我刚开始实习,第一个选择系统跟进学习的老师是李子勋。

?所以我在现实中看到了他。电视上的温柔风趣没变,现实版的他却多了几分书卷气。他不是风靡全国的专家,更像是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朴实学者。通常的着装是棉格子衬衫,搭配轻便的休闲裤,一条CK腰带,有时还会带一个浅蓝色的腕带。据他说,每次出来讲课,他都会在口袋里放一个小石头。他说这是他玩了很多年的鹅卵石,它似乎有一些灵性。每当他感到焦虑的时候,他就会抚摸它,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听他这么说,难免好奇。然而,直到训练结束,我都没有机会看到魔法石真正的样子。

?他应该是个焦虑的人。第一天培训刚开始,我听他半开玩笑半吐槽,说他住的酒店离培训教室有点远。早上看到上课时间快到了,主办方联系的人还没来。他总是准时,开始焦虑。我听了之后,有点想笑的感觉。这么一个大咖就怕迟到几分钟。况且就算晚了也不关他的事。是主办方着急了,然后暗暗佩服他的坚持。

?他知识丰富,应该有大量阅读的习惯。估计是脑袋信息量太大,思维方式比较发散,所以讲课的时候经常会对讲义内容进行漂移。有时候,我回过神来,他会调侃说,你看讲义就能理解其中的概念性内容。我想给你带来一些你在书上找不到的东西...现在想来,是他迷人的个人特质。

?有时候他会不经意的抱怨,说自己一直支持国货。结果前阵子他家孩子喝的奶粉里发现了三聚氰胺,让全家人都很着急,他也为此非常自责。我对此深有感触。那时候我刚当上妈妈。想象一下如果这件事放在我身上会有多焦虑。有时候真的觉得,为什么好心的人要遭受这些不公平的待遇。

?记得课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自我介绍,我说“我是个懒人……”不知怎么的,一个女学生对这句话反应很大,马上站起来说:“年纪轻轻怎么能偷懒浪费时间呢?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努力。不努力就会……”她急切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甚至感到有些愤慨。我在那里愣了一会儿不知道该怎么办。在我尴尬的时候,李子勋来到我的桌前,伸出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用他那柔和儒雅的蒲川口音(我其实很喜欢他独特的四川话发音,但他自己说他一直很在意他的口音)对女孩说,“小李没有惹你生气吧。哦,看看你刚才到底想说谁?”然后女生有点恍然大悟,主动分享说自己有个儿子在读中学。他很聪明,但学习态度不好。每次看到他懒洋洋的样子,他都气得下意识地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训斥。我已经不记得那天在课程中学到了什么,但“小李没有冒犯你”的温暖语气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人生很多机会真的很奇妙。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其中一些人和我们很亲近。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活在我们的心里,随时随地都能影响我们的情绪起伏。而有些人是对我们意义重大的人。你我可能并不熟悉他们,甚至他们不在我们的关系圈,但他们却机缘巧合地对你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来说,李子勋是后者。除了得到技术上的帮助,通过他的因缘,我认识了阿端(一个区域代理),然后通过阿端的推荐认识了T博士,然后通过T博士的推荐认识了M博士,然后我身后就有了杰佛瑞,布莱克曼,阿诺...基本定位了我这十年的学术方向和实践发展方向。而这一切的发生,没有任何预设和期待,最初的源头只是电视机前不经意的一瞥。

?看着十年前照片里那张平和的脸,思绪有点恍惚。记得当年培训结束后在妇儿楼楼下合影的时候,我就想八卦一下你是怎么舍得换发型的,跟电视上看到的不一样,然后就想偷偷调侃一下我发现你好像脸上掉了一颗痣...但最后我什么也没说。

?时间是如此神秘的东西。当你的生活一帆风顺,幸福平凡的时候,你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你周围的一切似乎永恒,时间似乎静止,你所拥有的一切似乎永远理所当然的存在。直到有一天,有些人永远离开了,有些事永远逝去了。当你回首时,你发现时间从未停止过它奔腾的步伐。变化和距离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温柔的医生走了;一生追求极致和完美的人走了;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自己的诺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心理学带给普通大众,最终推动了中国整个心理学行业的发展。在这个美丽的秋天,他走了。

?离开那一刻看到照片,白色的床单还是那件熟悉的格子衬衫。他的手握着爱人的手,一只手掌紧挨着另一只。我想在那一刻,他是安全的。带着手心的温暖和心连心的爱离开。你并不孤单!

?你累了,该好好休息了。

?生在秋天,不在秋天。

?一个时代结束了。

林霞?写于10月25日2018 18

附:李子勋说的话——

1,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

2.父母应该对自己的孩子保持好奇,保持兴趣。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觉得你对他有意思。

3.母亲越坚决地进行教育,孩子越不可能长大;相反,有了轻松的家庭氛围和适当的引导,孩子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勇敢地飞翔。

4.其实犯错是一种心理需要。孩子小的时候会犯一些错误。通过错误了解外界与他人的关系,可以获得对错误的“免疫力”。人类的孩子,小时候和哺乳动物一样,为了获得生存的能力,不得不在游戏中排练进攻和防御,残忍和善良,捕捉和逃跑。

5.犯错的孩子比不犯错的孩子聪明,因为他有冒险和尝试的力量。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孩子成长的观念,让孩子更舒服,用他自己的方式成长,而不是用教育的方式。

6.夫妻过度独立,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亲密依赖,甚至是陌生的同床异梦,彼此疏远,充满敌意的竞争,拼命想从子女那里获得忠诚和亲近。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平衡是靠孩子“自我牺牲”的勇气来实现的。

7.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不满喜欢隐藏在一种看似对孩子的关爱中。就像我父亲说的,“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爱你!””而孩子知道接下来可能是一场大灾难。这会导致孩子内心产生矛盾,难以适应。?

8.直截了当,真诚真实,没有错。如果你认为只有你掌握了这些东西,那就是幼稚了。孩子总是直截了当,相信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真的,却不知道同样的事情,对于不同的人,会有很大的不同。

9.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在暴露自己。不坏的人看不到别人的坏,不好的人感受不到别人的好。人是用自己的心在活世界的心。

10,客观来说,是一个意图还不错的合理化。如果你的行为让人觉得不舒服,哪怕是无意的,也是一种“不好”。心理学不看动机,只看结果。

11.不与有过亲密关系但仍喜欢自己的女人私下交往,应该是婚姻中男人的法则。在这一点上,不要相信道德和良心,他们没有能力约束这段感情。

12,保持自己的一些社交活动和个人爱好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让那个男人来承受是不公平的。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谁能控制你?

13有时候,让我们沮丧的不是我们的工作,而是我们对工作的期望。就像你选择了一所常春藤,希望它能开出绚丽的玫瑰。

14,我们看到好人总是活不了那么久,因为好人往往不那么在乎自己。当肢体语言告诉我们,我们工作过度了,我们需要躺下休息,我们需要别人的照顾,但理性要求我们坚持,害怕家人不舒服,害怕同事太累,害怕没人上学生的课,害怕…

15.死亡虽然带走了我们的生命,却留下了能量、痕迹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