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活动训练
(1)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克服角色冲突。
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是由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和态度的总模式。社会对幼儿教师期望的多样性和幼儿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幼儿教师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幼儿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此来控制和衡量自己在个人体验和接受中的行为,最终自觉地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人需要,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职业角色。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有效克服角色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关键在于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自己角色的认识不断深化,在角色认同中不断提升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坚定信念。一方面,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尚和幼儿园发挥才能的环境是影响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确立角色意识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对其职业的社会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个人对作为幼儿教师的荣誉和自豪感的体验是主观因素。幼儿教师要注意开阔视野,培养兴趣,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打破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角色期待。只有这样,幼儿园教师在扮演专业角色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心有所依”,才能有效避免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内耗,保持公平、谦逊、热情、乐观等教育者的良好心理品质。
(2)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克服认知偏差。
儿童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孩子是一种需要发展,也有发展潜力的人。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即强调儿童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和一切教学方法都要为儿童服务。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始终坚持从幼儿的个性出发,尊重幼儿的爱好,发挥幼儿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把尊重和爱护儿童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公平、平等地对待儿童的一切行为,包括他们的缺点和过错。这不仅是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是对幼儿教师道德修养的要求。
(3)幼儿教师发挥良好的专业作用,改善师生关系,事业有成。
幼儿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凝聚着幼儿教师的心血。真正成功的教育,必然会铸造教师的精神特质,如理想信念、智力、意志、情感等,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写照。具有良好成就动机的幼儿教师总是通过完成培养幼儿体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神圣使命来赢得肯定。为了有效缓解动机冲突带来的心理挫折,幼儿教师依靠社会不断完善从思想观念到制度保障的幼儿教育评价机制,提高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幼儿园教师自身坦诚地正视动机冲突的存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能够扮演一个自我导向学习者的角色,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我们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促进我们向专家学者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另外,幼儿教师要注意行为规范。当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变化来改变情绪,这属于反应调节。也许这些行为很琐碎,但却是获得好心情的有效方法。比如参加文体活动;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走路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进行肌肉放松训练;整理书桌或衣柜,让一切井然有序;找个朋友聊聊天之类的。这些行为可以发泄情绪,或者转移注意力,或者产生积极的暗示。经常使用可以增强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