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统计调查报告范文
乡镇基本情况:xx乡位于xx市最北部,是全市的xx乡镇。整个乡镇四面环水,看起来像个岛。XX年行政区划由八村调整为四村,96个村民小组。全乡行政区划面积28.6平方公里,人口17100人,4500户,全乡耕地面积21000亩,属于人多地少的地区。一,当前我乡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人员不稳定,专业素质不高。按照国家统计方法,内容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乡镇统计的方法、制度和统计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乡镇统计除农业统计外,逐步增加了综合、劳动工资和规模产业的统计内容。国家农村抽样调查逐步扩大,建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抽样工作逐步向基层转移,各项普查任务直接压在乡镇统计员身上。因此,乡镇统计工作的繁重和琐碎可想而知。而乡镇统计员地位低、晋升难、待遇差,导致大多数统计员不愿意从事统计工作。村里虽然配备了统计员,但都不是专职人员,统计员变动频繁,有的甚至一年换几次。因为统计人员经常换新人,新人往往对综合统计工作缺乏了解,一时难以胜任。而且新进人员往往是非专业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导致统计数据丢失,统计数据衔接不上,统计数据打架,盲目估计评价,严重影响统计工作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按照(统计法)规定,更换统计人员,需要征求上级统计部门的意见,但实际上很少执行。
2.一些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乡镇的统计员就像杂工一样,身兼数职。统计工作总是附带的,统计人员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其他工作上。统计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统计工作,导致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难以按要求完成统计任务。此外,乡镇统计人员的人、财、物权利都在当地党委政府,统计人员往往要根据领导的意图更改统计数据,导致虚报、瞒报甚至关起门来。
3.统计服务不到位。由于乡镇统计工作繁琐,报表多;然而,由于统计人员少、兼职多、专业素质弱、统计工作附带性强等特点,统计人员在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服务方面毫无瑕疵。在一定程度上,乡镇统计员的工作仅限于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原始数据整理,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此外,统计人员地位低,待遇差,部分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积极性,统计工作往往局限于草率处理,无法保证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往往给乡镇党委政府一种统计服务不到位的感觉。
4.统计投入不足,统计办公条件差。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目前大多数乡镇都面临着财政紧张。大规模的普查经费就不用说了,连正常的统计局经费都难以保证。统计人员的差旅费、电话费都是自己提前垫付的,更不用说福利补贴了。乡镇统计员工作繁琐,地位低下,生活贫困,条件艰苦,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对当前乡镇统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中共xx届xx次全会在《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完善统计制度,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互补和信息共享”的要求。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和做好乡镇统计工作,保证统计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成为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重大任务。为做好乡镇统计工作,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素质,提高乡镇统计数据质量,提高乡镇统计工作水平,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更大贡献,现提出以下思考和探索。
1,改革乡镇统计管理体制。目前,政府政策和管理对统计数据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我国“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乡镇一级的统计管理直接面向农民和个体私营单位,也是任务重、工作条件艰苦、统计力量最薄弱的一个环节。鉴于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来源严重不足、运行困难,现行统计管理体制必须改革。因此,乡镇统计工作可以实行工商、国税等部门联合的模式,实行“垂直管理”的模式。当地政府协助管理,上级管理部门对乡镇统计员实行“三权以上”的管理模式。这样既能增强统计人员的专业性,又能减少地方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从而保证第一手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进一步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针对目前乡镇统计管理松散的情况,必须严格执行统计法和现行的相关统计法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乡镇统计目标考核制度》等配套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范乡镇人、财、物统计和各项统计工作,对乡镇统计工作进行管理和约束,逐步使乡镇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3.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统计网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做好当前的乡镇统计工作,就要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当前的乡镇统计工作。首先,要成立乡镇综合统计机构,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具体负责本乡镇的统计工作。第二,整合统计资源,完善统计网络。乡镇的统计工作单靠专职统计人员是无法完成的。要在村和单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加强村和单位的组织协调,整合各种统计资源,形成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报送渠道畅通的统计调查网络。
4、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保证乡镇统计的健康发展,乡镇统计的投入可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由县级财政予以保障。针对乡镇统计工作复杂、工作量大,但统计人员待遇低的情况,上级业务部门可给予一定补贴,提高统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促进乡镇统计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上级统计业务部门应当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定期对从事统计业务的人员进行初任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二条统计调查报告范文
统计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国家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信息、咨询和决策服务的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乡镇统计是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统计基础薄弱、统计队伍不稳定、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严重阻碍了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借助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 *县统计局班子成员在王子树乡进行了专题调研,探索加强“双基”建设、提高源数据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推动* *统计工作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乡镇统计工作的现状
XX年,* *县统计局按照省、州、县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完成了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全县9个乡镇统计站于XX年在各乡镇人民政府陆续投入运行。9个乡镇统计站统计人员19人,实有统计人员11人,其中新招2人,调入1人,乡镇统计改革自然过渡8人。其中,巴龙镇统计站统计员的聘用方式为聘用制。根据统计法的规定,乡镇统计员主要负责农村基层统计工作,配合完成国家和地方的统计调查。
二、乡镇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统计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基础,乡镇经济在县域整体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积极推进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完善统计保障体系,对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十分重要。然而,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后形成的乡镇统计工作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改革不彻底,改革目标不到位。
各省、地、县出台的乡镇统计体制改革政策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都很理想,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对统计工作的认识、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同,乡镇统计体制改革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就乡镇统计制度改革而言,仅实现了人的理论归属和统计工作的安排,改革政策中明确的其他改革目标并未完全实现。
(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匹配,统计人员工作不安心。
无论是在统计干部的亲身经历中,还是在公众的认识和理解中,统计工作都是一项非常辛苦和枯燥的工作。尤其是乡镇统计员,作为最基层的统计人员,为了完成繁重的统计调查任务,常年背井离乡奔走于各村之间。然而,由于统计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统计员与其他行业岗位相比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导致其身心疲惫,厌倦感日益增加。因此,乡镇统计员对工作有两种不安倾向:一是使者要求调离统计岗位;二是在工作中糊弄,很难保证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统计人员加强学习的意识不够,统计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乡镇统计站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由原来的乡镇统计员转岗而来,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统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也基本处于初级状态,不能适应现代统计工作的要求和需要。导致乡镇统计站统计人员学习不够、业务素质不高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乡镇统计体制改革中乡镇统计人员进入统计站缺乏竞争力,是自然过渡,少数既无专业知识又无工作责任心的同志也进入了统计岗位;二是虽然乡镇统计改革方案中明确人、财、物归县统计局管理,但由于乡镇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经费不足,乡镇人民政府矛盾日益突出,乡镇统计站统计员在时间、精力和工作任务上更多地服从乡镇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在办公和生活条件上更多地依赖乡镇党委政府的帮助。因此,乡镇统计站和统计人员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他们的学习意识没有得到及时的保证,所以无法提高统计的专业水平。
(四)统计经费严重不足,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根据国家、县颁布的乡镇统计制度改革政策,明确“乡镇统计站的工资、办公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个乡镇统计站除正常公务支出外,每年工作经费不低于2万元。XX年,各乡镇统计站工作经费由财政按照1,000元的标准列支,从XX年起,按照每个乡镇2万元的标准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但由于县财政困难,无法将政策规定的经费标准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在经费难以保障的前提下,乡镇统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日常办公条件、统计人员培训、外出调查等都因缺乏资金支持而无法正常开展。
三。关于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完善乡镇统计制度改革。
要以法律形式明确乡镇统计机构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具有行政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将村级统计正式纳入统计法制框架,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从网上获悉,吉林、北京、新疆、辽宁等省市正在进行统计改革试点,实行垂直统计管理。这是统计发展的趋势,对稳定统计队伍,加强统计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统计水平十分有利。
实行垂直统计管理的好处是明显的,其关键点是可以实现依法统计,从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
(二)改善乡镇统计工作条件。
一是将乡、村两级统计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部门年度预算,或者直接纳入中央和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第二,千方百计解决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问题,建议给农村基层统计人员发放岗位津贴,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农村统计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素质。考虑到基层的经济承受能力,任何统计培训都必须免费,以提高基层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统计培训的有效性;第四,改进统计工作手段,努力实现乡镇统计计算机联网直报,促进乡镇统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C)改革农村统计方法和制度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胆摒弃那些过时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既符合实际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统计方法体系。具体而言,在国家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农村统计的全面调查,代之以方案简单、指标少、符合国际规则、能及时满足各级政府需求的抽样调查、专项调查和一次性调查。这不仅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而且有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强化统计法制工作机制。要坚持依法治国,建立健全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统计工作健康发展。一要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强化公众和领导的统计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统计执法社会氛围。第二,要加强统计执法的检查和处罚。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为统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调研时间仓促,这份调研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难免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可操作性。但我们真诚希望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解读和解决乡镇统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动统计科学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条统计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文化统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统计数据日益成为我们了解文化现状、研究文化问题、制定文化政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各级文化统计人员按照部党委要求,紧紧围绕文化发展主题,依托“文化系统统计能力建设工程”,创新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化统计从数据质量到文化产品,从统计基础到统计体系都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一、近年来,文化统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文化统计通过完善统计制度、优化统计软件、规范统计流程,在统计制度改革、统计信息服务、统计基础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文化统计在反映文化发展、服务文化决策、指导文化实践中的作用。
(一)指标体系更加完备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化、信息化等新兴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现行文化统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在XX年、XX年和今年对文化统计制度进行了三次修订,增加了美术馆、动漫企业、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产业示范基地等统计报表,以及电子书、实际财产面积等统计指标,使统计制度基本覆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指标体系更加趋于科学和系统,能够更加全面、及时、及时。
(二)调查模式更加多样化。
为进一步增强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切实提高统计数据服务文化管理的决策水平,在XX现行文物统计系统中增加了7个文物主要统计数据快速调查表,每半年报送一次数据,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动漫企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同时,结合业务工作需要,陆续组织了全国美术馆、剧院等专项调查,形成了以年度调查为主,快速调查和专项调查为辅的文化统计调查模式。
(C)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统计信息化是实现统计工作规范化、便捷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统计数据时效性的保证。为进一步加强文化统计工作,完善文化统计软件功能,于XX年公开招标开发了“全国文物统计系统软件”。软件用户界面简洁,大大减轻了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管理水平。今年,我们还将在单机版的基础上开发网络版,实现数据的在线传输和存储,有效提高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为进一步规范文化统计工作,加强文化统计管理,确保文化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开展调查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我们于XX年以部令形式正式颁布了《文化统计管理办法》。《办法》对管理体制、统计机构、数据质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在统计项目的制定和批准、统计数据的管理和公布、统计人员的建立和培训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文化统计工作,为中国文化统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E)数据质量更加准确。
数据质量是文化统计的生命线,是衡量文化统计水平的根本标准。为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我们采取了设置审核公式、加强审核等措施,将数据控制的重点移至基层填报单位。在年报数据联合审核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按文化发展情况分组、交叉审核的方法,将部分经济条件相近、发展水平相当的地区划分为一组,相互交叉对比审核,有效保证了省级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提高了文化统计数据质量。
(6)改善统计服务。
通过创新统计分析研究和修订统计产品,形成了系列产品,主要包括《中国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文化统计概要》、《中国文化统计手册》、《中国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这一系列统计产品信息量大、思路清晰、形式美观、可读性强,在各部门的统计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对文化决策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是文化系统第一份正式发布的统计分析报告,引起了行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相关宏观管理部门的高度肯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今年从年报数据中选取部分核心指标,尝试编制文化发展统计公报,用数据向全社会直观解读文化改革发展成就,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7)统计影响更加深远。
近年来,文化统计数据在体制改革、规划和经费测算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文化统计工作也得到了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近期,依托历年统计数据,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演艺设备协会等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了“中国文化发展指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我国新建剧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文化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中“我国新建剧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也得到了刘延东同志的重要批示,极大地扩大了文化统计的社会影响力。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文化统计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体制机制、历史沿革、思想认识等原因,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突出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统计任务与统计力量不适应。随着统计工作任务的日益繁重,各级文化统计部门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统计经费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二是统计需求和统计水平不适应。随着文化内涵的不断拓展和文化统计调查范围的不断扩大,当前一些领域的文化统计数据还存在范围不全、口径不一、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三是统计责任和统计服务不适应。目前,统计服务仅停留在年度数据对比分析的层面,没有研究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难以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在判断发展阶段和预测发展趋势中的作用。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不够
文化统计是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指导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统计观念和意识淡薄,一些单位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数字加减运算,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甚至把统计工作定义为“闲岗”,可有可无。
(二)团队建设薄弱
据了解,全国文化统计人员大多以兼职方式从事统计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下,兼顾统计工作,而且很多文化统计人员工作变动频繁,专业素质欠缺,难以保证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统计报表存在迟报、漏报、谎报等现象,严重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C)缺乏业务资金
近年来,随着文化统计工作量的不断增加,文化统计任务逐渐加重,文化统计专项经费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了解,统计培训、统计调查、统计监测等统计业务活动基本没有专项预算,相应的统计经费落实极其困难,严重制约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数据分析不足
因为各级文化统计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缺乏统计分析能力。目前的统计分析大多停留在统计数据的描述层面,能够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深入分析和剖析很少。而且由于编制少、软件缺乏对比分析功能等限制,统计人员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数据审核和汇总,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数据,导致大量数据失去活力。
(五)缺乏评估机制
目前文化统计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地方各级统计人员只凭自己的责任心去报送数据、写分析,容易形成“一锅饭”的思想。此外,目前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等行政主管部门。基层已经基本合并,文化统计员也负责广电、出版和体育统计。据了解,其他部门在数据报送、数据质量、统计分析撰写等方面开展了考核评比工作,导致统计人员难以专注文化统计,严重影响了文化统计水平。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文化统计的主要思路是,认真落实《文化统计管理办法》,继续深入实施“文化系统统计能力建设工程”,建设文化单位名录数据库系统、文化统计信息系统、文化统计分析监测系统和文化统计人才保障系统四大文化统计体系,高质量完成各项统计任务,为新时期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该计划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文化统计工作。
按照《文化统计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一是督促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对文化统计的领导,健全统计机构,将统计数据作为规划和资金分配的依据,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二是进一步充实统计人员。要求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必须配备专职统计员,地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承担统计职能的相关业务机构要配备相应的统计员;三是加大对统计工作的投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保证统计工作所需经费,将统计培训、统计研究和统计监督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四是加强文化统计人员培训。着力提高统计人员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报告撰写能力,全面提高各级文化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五是建立文化统计的考核机制。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提高文化统计整体水平。
(B)进一步改进文化统计的手段和方法。
一是加强研究,对文化统计的功能、组织模式、指标体系、调查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形成一套既符合国家和地方管理需要,又符合文化发展实际的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二是根据文化领域不同类别的特点,探索运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科学计算等方式收集数据;三是拓展文化统计数据来源,加强与国家统计局、工商、税务、民政、商务等政府部门以及文化行业协会、文化咨询机构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实现统计数据共享。
(三)进一步加快文化统计信息化建设
一是按照文化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尽快建成文化统计网上直报系统,缩短文化统计数据采集、审核、汇总、查询、管理和发布的时间,有效提高统计数据采集效率,保证数据的时效性;二是运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积极推进文化单位名录数据库系统建设,全面准确掌握文化受访者基本情况,有效避免受访者遗漏和重复,确保申报单位真实性;第三,加大对基层的支持力度,适当配备信息化设备,改善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环境。
(四)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首先是丰富和完善产品。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统计产品的基础上,尽快向社会发布《文化发展统计公报》,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统计产品;二是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开展全国文物领域的统计分析研究,提高《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的内容质量,积极开展基于科研机构和地方统计人员的统计研究,提升统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建立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反映文化发展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测算,及时反映全国和各地区文化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统计工作在文化决策中的地位;四是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充分利用纸媒、网络媒体等载体,加大对社会各界的服务,充分发挥文化统计信息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