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查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

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呈上升趋势,职业倦怠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有所增加。早在1980的报告中,美国研究员格林纳格就指出,教师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已经给他们带来了相当程度的身心疾病,并且会影响他们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家庭矛盾的增加;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削弱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水平。作为一种负面情绪,它降低了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最可怕的是,教师的负面情绪会通过教师的言语、表情、动作直接传递给学生,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整个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差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流失,造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胜任工作,人力资源的流失,并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个人、教育和整个社会都会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这种严重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教师中,尤其是幼师,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自身的问题,要解决来自各方面的矛盾和困惑。同时,幼儿园的工作复杂,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责任重。他们工作时总是行色匆匆,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工作的乐趣,容易使情绪波动,从而导致幼师的职业倦怠。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分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找出预防和减少这一现象的应对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长期高层次压力体验导致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疲惫状态。国外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帮助他人的从业者身上。而老师属于需要和别人持续激烈互动的帮扶行业。幼儿教师职业作为典型的助人职业,自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国内一些研究者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做了一些调查,证明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普遍存在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梁慧娟和冯晓霞对北京市50所不同体制幼儿园的447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9%的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59.5%的教师有明显的职业倦怠倾向,只有37.6%的教师基本不存在职业倦怠。虽然处于严重职业倦怠的教师比例较低,但仍有59.5%的教师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倾向”。研究还发现,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心理方面

这一方面最为明显,88.5%的被试感觉自己经常处于疲惫状态;86.7%的受试者总是担心发生意外,65%的受试者反映自己经常心烦意乱,总想一个人呆一会儿。

2.个人生活

63.8%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量的闲暇时间;47.3%的被试觉得自己在家里的脾气开始变坏,55.9%的被试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对孩子和家人发火。职业倦怠已经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的个人生活。

3.工作

65.6%的被调查者反映上班时经常盼望下班,以便找个地方放松一下,缓解工作带来的紧张情绪;71.0%的被试表示下班后不想谈工作,48.4%的被试表示时不时有离职的想法。26.9%的被试后悔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有些受试者甚至表示,只要能找到一份薪水体面的工作,就想转行[1]。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如果教师职业倦怠在一所幼儿园长期存在,不仅会给幼儿园教师自身带来不良影响,还会影响幼儿和幼儿园的发展。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长期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影响:

1,生理性疾病增多。

大量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会使患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精力衰竭、皮肤脱落、消化功能障碍、胃病、心脏病、中风等疾病。在教师的职业病中,咽炎和脊柱疾病的发病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40%和20%。

2、心理情绪不稳定,影响心理健康。

过度的职业压力会导致负面的情绪反应,如莫名其妙的焦虑、抑郁、忧郁、易怒、抑郁、焦虑、悲观、自怜等。,这会削弱幼儿教师的道德情感规范,降低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3.负面行为增加。

表现为冲动、精力不足、情绪紊乱、兴趣和热情下降等。,而严重的情况体现在工作中比如懈怠、体罚孩子、跳槽、提前退休等等。职业压力对幼儿教师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是交互的、恶性的。过大的职业压力还会对劝导老师本身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职业倦怠。一旦发生职业倦怠,他们会完全丧失对幼儿教育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和恐惧幼儿教育,表现出明显的离职倾向,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所谓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尤其是2-6岁的孩子,老师的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顺利发展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前三个阶段是1 ~ 6岁,分别是:基本信任到基本不信任,独立到害羞怀疑,主动到罪恶。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为了应对这个阶段的人生使命,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只有积极因素战胜了消极因素,个体才能很好的过渡到下一个阶段[2]。可见,如果幼儿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全,人格出现偏差,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比如在幼儿园,幼师与幼儿的关系紧张、不协调,老师性情古怪、蛮横、暴躁,情绪多变,不尊重幼儿的人格,甚至体罚幼儿,必然导致幼儿对老师和幼儿园的不适应和厌恶,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对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的影响。

幼儿教师如果长期有职业倦怠感,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想到离职寻求其他工作。这会导致幼师流失。幼儿教师的流失会导致幼儿教师的动荡,从而影响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压力。早期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教育,一旦基础打不好,就会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可见,目前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幼儿乃至整个学前教育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探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三、影响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1,给予幼儿教师的社会经济待遇偏低。

教师的经济待遇是指社会给予教师的工资和物质福利的水平。确定教师工资和福利水平的主要依据是教师职业的劳动形式。马克思曾经把人类的劳动形式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教师的工作必须接受特殊的训练,具有特殊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的工作必须属于复杂的工作,应该具有很高的价值。有研究人员(Farber,1991)指出,虽然近年来教师的待遇不断提高,但与其他职业相比仍然偏低;教师也普遍认为自己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家长和社会赋予教师的崇高使命不相称,使教师感到很不平衡,从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

“教师的工资应该体现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体现教师的重要性以及教师从开始教学的那一天起所肩负的一切责任;它应该比支付给其他要求类似或同等资格的职业的工资更慷慨。“但是,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制度没有落实,尤其是幼师工资。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师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幼儿园老师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吃饭、喝水、睡觉、发泄和安全,还要负责用知识、技能和规范教育和引导孩子。既要考虑班级内部环境的创设,又要及时处理幼儿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既要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编制教学工作计划。幼儿教师的付出和回报已经不能对等,所以从待遇的角度看,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职业倦怠。

2.幼儿教师在社会上的威望和地位较低。

社会声望是社会舆论对一个职业的意义、价值和声誉的综合评价,主观性很强。职业声望反映了一个社会对某个职业的评价水平,进而决定了人们对这个职业的肯定或否定、尊重或轻视的态度。2005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央视资讯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1230名受访者中,56.0%的人认为教师的社会声望与20年前相比有所“下降”。36.4%的人持相反观点,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上升了”;还有7.7%的人认为“什么都没变”。调查还指出,对教师的尊重程度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对幼儿教师“比较尊重”,占30.0%;小学教师为25.2%;中学教师为23.7%;大学教师最低,为21.1%[3]。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老师每天哄孩子,陪孩子玩游戏,照顾好孩子的饭菜,帮孩子穿好衣服,睡好觉,就已经很好了。但他们不知道,幼儿园老师还要写学期计划和月度计划,设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了解孩子,准备活动材料,生成活动内容,从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去培养孩子。“你在幼儿园表现再好,最多也只能当个主任。况且导演只能有一个,不是所有人都能当。换个工作环境,和一个科级干部混在一起,并不难。”这句话也能解释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些原因。

3.社会变革带来的新要求和高期望对教师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社会变革及其引发的教育改革不断对教师职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使教师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些要求和期望也给教师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使得幼儿教师无法有效缓解因工作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职业倦怠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2)、工作环境和工作制度的影响

1.幼儿园的工作太多太重复,使得幼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1)案头工作太多

案头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量的休息时间,是幼儿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的最直接原因。据统计,每个幼儿园老师每学期的案头工作有17种,名目繁多,有教案、案例、摘抄、计划、观察记录、育儿随笔、会议纪要、科研、工作总结、家里联系、报告请求、演讲稿、各种教具等等。许多幼儿教师反映,许多案头工作内容重复,缺乏针对性,他们在案头工作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占用了他们思考、吸收新知识和自由创造的大量时间。据了解,幼儿教师平均每周花费在案头工作上的时间超过10小时,58.25%的幼儿教师经常在家从事幼儿园工作。

(2)大班额

据调查,幼儿园存在严重的过带现象,即一个班的孩子往往超过5-20人。班里孩子太多,必然增加老师的工作量。面对这么多自控力极低的孩子,老师组织一次活动是非常困难的。就算是正常的活动,在嘈杂的环境里待上几个小时都是很痛苦的,更别说十二分分心防止意外了。可见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

(3)更多的业务学习

按照上级部门的规定,幼师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才能获得大量证书。要取得这些证书,幼儿教师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培训。

(4)多上课,多比赛。

几年来每个月孩子都有开班、看比赛等活动。此外,各级还有论文竞赛、技能竞赛、教具竞赛。频繁的上课和比赛,让幼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

2.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构成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教育评价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方向和幼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如果教师的工作得到积极评价,他们会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反而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目前我国幼儿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是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二是评价方式简单统一。结果基本体现在对幼师的奖惩上,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评价目的。

3.幼儿园管理制度的方式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幼儿园缺乏民主,对作为人的主体的幼师关怀不够,往往影响幼师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加工作压力,从而产生倦怠心理。事实上,幼儿园的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赏识,都需要给自己“充电”的机会,但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真正的学习和培训,导致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工作倦怠。

(三)、个人因素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自尊是控制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社会支持需求,因此任何感觉被社会拒绝的事件都可能被视为压力的来源。而且,缺乏自信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威胁,更容易产生工作倦怠。幼儿教师认为有些事情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并归咎于命运、运气或其他,更容易形成职业倦怠。与此同时,公众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没当过幼儿教师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他们认为当一名幼儿教师很容易。他们有寒暑假,但是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很多...正是由于大众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此外,教师的个人背景因素对其工作也有影响。比如教龄,学历,经历等等。年轻教师由于入职后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孩子的成长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需要时间的积累,因为长期看不到自己工作效果的青年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失去热情;对于进入幼教行业几年的老师来说,他们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多年重复单调的生活。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比较简陋。你在家里和外面做的都差不多。你应该好好照顾你的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他们。回家照顾孩子,教育孩子,做同样的家务。很多老师回到家已经失去了耐心,但教育孩子却显得简单粗暴。有时会影响教师幸福的婚姻生活;第二,通过多年的努力,这些一线教师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如果他们没有成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或专业教师,他们会有严重的心理失衡。另外,学前教育的工作价值不等于某些职业。比如博士、教授,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社会价值更高。到了这个年龄,幼师开始有了危机感,觉得自己不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有活力,不如管理者和专业教师被认可。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工作信念被动动摇,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四、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点建议。

工作倦怠不仅影响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的情感和精力投入,还影响其教育能力和发展;它不仅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而且对学前儿童和幼儿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幼儿教师要尽量避免进入职业倦怠的状态。那么,幼儿教师应该如何避免进入职业倦怠的状态呢?

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

(1)幼儿教育需要社会立法保护。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更需要立法,因为幼儿教育是根本,它在国家人才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只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才能体现出来,远远没有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自觉足够重视。幼儿教育需要立法保护。希望政府在重视幼儿教育的同时,尽快制定颁布《幼儿教育法》,促进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幼儿教育,规范幼儿教育发展中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幼儿园管理制度、经费投入、教师待遇、幼儿园资质等重要法律关系。确保学前教育在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2)将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义务教育的程度和年限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然而,在义务教育的程度和年限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因此,社会应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儿教育的办学水平。同时,加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向社会各界宣传幼儿教育的意义,提高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使幼儿教师的工作和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足额发放幼儿教师工资,不得拖欠,改善幼儿教师的生活环境。同时,幼儿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都要有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完善幼儿教师工资制度,提高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使幼儿教师工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提高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质量,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领域的矛盾日益明显。教材更新的力度和速度加大,新的先进教育学和深层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学前课程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复杂,学前教育课程的现代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课程目标的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现代教育技术的涌入,都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质量要求。因此,社会应该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质量,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幼儿教师只有能力提高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减轻职业压力,避免陷入职业倦怠的状态。

(2)从幼儿园的角度,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轻松积极的工作氛围。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如果幼儿园管理者能够为教师创造一个轻松、积极的工作环境,那么教师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工作的辛苦和压力,还有专业成长的快乐和工作的快乐。因此,尊重每一位教师,信任每一位教师,引导教师感受工作的快乐,体验自己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成为幼儿园管理的出发点。此外,还要重视教职工的心理疏导,减轻教师的压力。多找机会和老师谈心,耐心倾听大家的倾诉,帮助老师解决实际困难,督促老师迅速减轻心理压力,愉快工作。另外,在紧张的工作之后,幼儿园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放松教师的身心,增进情感,凝聚人心。

2.给老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1)教师的工作评价要从教师的心理感受出发。

时间久了,人们自然会把评价和打分、排队联系在一起。好像评价的目的就是评价一、二、三。然而,首先只有一个。这样的评价方式无疑会伤害大多数人的感情,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在这里,我认为可以改变这种评价方式。比如把打分评价改成平时的讨论评价。每个月以教研组为单位,互相观察对方的环境布置、教育活动、家长作业、班级特定活动等。,然后坐在一起,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取长补短,气氛热烈而轻松。评价平等民主,真正起到促进工作的作用。

(2)教师工作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变校长为教师自我评价。

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老师是被动的评价者,没有主动性。评价时间、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结果都在主任手里,教师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方式无法调动教师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对评价的态度消极,有时甚至排斥。我认为幼儿园校长应该先和全体教师一起制定评价标准,然后让校长和教师对照* * *制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并在自我评价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这种评价方式既减轻了教师在量化考核中的心理压力和排斥,又有助于教师监控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发现优缺点,明确评价的真正意义。教师自评后,校长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找出* * *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教研活动或专业学习,促进全校教学保障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倡导合作、民主、开放的教师文化,建立园区民主管理制度。

由于幼儿教师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相对稳定不变的幼儿园组织环境中,他们已经习惯了按规矩办事,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按照统一的内容教学,按照统一的标准评价幼儿园乃至自身的教育质量,从而形成了求稳不冒险的职业惯性思维,在这种惯性下重复着已有的心照不宣的行为。近年来,社会变革引发的教育改革不断对教师职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些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冲击了已经形成的教育惯性,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新课程改革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强调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强调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等。,实际上是对教师间合作教学、协同教学、团队精神的要求。因此,幼儿园应营造教师合作研究的文化氛围,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每一位幼儿园教师的发展。

(三),从幼儿园教师自身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

在幼儿园里,那些总是对工作充满热情、职业自豪感极强的幼师,大多是因为他们在幼儿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特长,比如教学特长——他们在语言、计算、美术、音乐等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长,有的老师不仅在这个幼儿园、这个城市,甚至在全省都有自己的优势;有些老师在幼儿教育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长,论文经常在园区、市、省获奖,有时还在报刊上发表。这些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园内外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工作的自豪感自然油然而生。只有形成专业特长,才能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工作时才有成就感和优越感;只有这样,工作中的“苦”才会真正变成乐,工作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2.精通你工作的每个方面。

只有你对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很精通,你才能对工作感到胜任和轻松,这样你才不会对工作感到厌倦,你的工作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享受,而不是负担。热爱学前教育的教师,100%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学前教育工作,但也有一些对学前教育缺乏热情的教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有点力不从心,甚至觉得工作很辛苦。

3.把学前教育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学前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幼儿教师总是面临着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的差异和变化,他们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做好工作。只有把学前教育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这项工作才能吸引人,充满乐趣;相反,如果把日复一日的学前教育工作看成是单调的、机械的重复,一个教案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那一定会使工作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甚至成为简单的体力劳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希望你的教师工作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枯燥的义务,那么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这条快乐的教育研究和创造的道路。”开展教育研究和创造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充实感和满足感,也会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充满挑战和乐趣。

4、多和“积极追求进步”、“成绩显著”的同事交往。

与“先进分子”交往,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经常被“先进分子”健康、积极的态度所感染,不断追求职业成就,这当然有利于教师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心理;相反,如果在工作中经常与“落伍者”交往,久而久之,我们也会被他们对世界的消极态度所感染,进而进入职业倦怠的状态。

5.努力为工作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在幼儿园,有少部分幼儿教师不喜欢学前教育,因为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当然,也有人不想离开幼教工作岗位,因为无法承受与单位的和谐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对工作的热爱,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而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取决于我们自己,比如与同事和领导沟通,帮助别人,看到别人的优点,更加宽容和接纳,等等。这需要每个幼师自己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