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一,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参加新教材培训和实施课改以来,我反复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学生,探索教学方法,逐步确立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思想,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振兴语文课堂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和发展学生能力、启发思维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以训练法为主线的自读课文阅读法,以感知DD、探究DD、反思DD延伸为主线的重点文章学习法,以合作DD探究DD、创造DD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运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盘活课堂。

应试教学课注重知识目标,储存和继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以往经验,萌发智慧的欲望?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思考、质疑、寻求和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发讨论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在处理每个单元的重点文章时,我总是采用整体感知DD合作探究DD反思和问题DD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课堂就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氛围。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室成了学生的学校。学生不再是死板晦涩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培养:质疑,想象,群体间的交流,或者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更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充满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交流并存,发现、挑战、沉思并存。活跃的思维,频繁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老师的教学不仅来自课本,也来自课本。师生的情感和个性融入其中,真实生活走进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掌握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第三,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学生思维的开启,还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获得敲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总是在打着手势,总是在思考如何把知识的线条讲清楚。在学习中,中学生无法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乐趣,接受知识的过程是间接的、单一的。新课程要求课堂要注重更新教学方式,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和感受,让师生在探索中享受体验。在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处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拓展课堂教学领域,拓宽吸收知识的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递、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上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拓展创造性思维。

第四,以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师要从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教而渔”的根本转变。扎实多样的训练,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技能。

“把它给鱼,只为了一顿饭;如果你教它钓鱼,它将终生受用无穷。”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知识也是受时代限制的。他们要想在未来有所作为,在未来跟上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吸收新事物,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确实比知识更重要,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基础。那么,对于初中生来说,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需要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每天巩固一页基础DD硬笔书法,并“循环”听写单词;每天扩大DD课外阅读的积累,每天写读书笔记(笔记);训练能力DD阅读理解,从整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DD循序渐进,小作文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编排,按“话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程标准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纪律性又有创新性,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方法,但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从基础到学以致用能力提高的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持续的训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些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