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递增20%的冷链物流,被疫情推上风口浪尖,危机之下必有机会。

近日,“三文鱼有毒”、“进口生鲜有毒”、“农批市场有毒”等一系列新闻充斥网络。原本前途光明,成为商业巨头和兵家必争之地的冷链物流,被疫情推上了风口浪尖。

|?行业向集约化管理转变。

对冷链物流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进口生鲜冷链“有毒”,进而导致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进口生鲜产品大量滞销。

对此,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副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张签名表示,冷链带来的传染性没有那么强,关键传播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不能把主要责任完全归咎于冷链。

国外疫情的第二次高峰给国际冷链物流造成了更大的难题,全程管控有困难——海外冷冻食品进入中国的第一道防线是海关。在“入口”吗?注册许可" "?在三岛通行证的保护下,进口食品的严格检查就不用说了。

但是,操作环节的增加也意味着污染风险的增加。

对此,中国物联冷链委员会建议,在疫情形势下,为加强冷链物流过程的安全防护,应推进集约化管理,尤其是将整体保障作为一个单元操作,减少各环节人员接触。

|?市场仍有需求空间

目前,冷链物流市场存在被新冠肺炎污染的潜在风险,而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据了解,冷链物流交易额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公开数据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9年中国市场冷链总需求增长153%。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除了顺丰、阿里、JD.COM、苏宁等巨头争相“争抢”冷链市场,注册成为后来者的冷链物流企业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不断给力。2017-2020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7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市场对冷链的需求增长迅速,但与欧美生鲜冷链的技术水平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据悉,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只有5%、15%、23%,现有的物流冷藏能力只能满足20%至30%的需求,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乳制品和豆制品没有得到满足。

此外,目前我国冷链制冷设备处于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状态。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目前我国冷链行业缺乏资源,但缺乏整合。至少要把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然后再进行新的建设,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冷链的核心不是“冷”

除了冷链行业急需资源整合,冷链技术本身也需要进一步的改造。张签名表示,从制冷科学的角度来看,冷链物流的技术核心并不是完全的“冷”,而是“恒温”,也就是把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一般可分为深冷(低于-25℃)、冷冻(-18℃)、冷藏(-10℃)、恒温(18℃)、常温等不同温度区,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储存温度。所以冷链更准确的说法其实是温控供应链,是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下对货物流通过程的管理。

这也体现了冷链的技术性和差异性。现在的一些冷链运输,不管什么货物怕热,都是用一个温度来控制温度,更不用说在途时间的长短和速度,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冷链服务。

如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除了在从冷链运输到末端配送的全过程中对受控生产区域进行预冷、自动冷藏、设置温区,他们还改造开发了一批适合快递行业的城市冷链物流配送设备。

在服务手段上,企业也在探索各种新模式。比如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有特殊需求的冷链商品在提货后进行特殊包装,从提货到发货都可以严密监控商品的温度。

疫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危机,但同时也暴露和凸显了冷链物流更多的问题,迫使各个环节重新思考和审视。

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蛋糕”很大,红利期才刚刚开始。还需要政府、实业公司、物流公司、互联网公司的共同努力。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