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族?
摘要
民族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形成的稳定的* * *同构,具有* * *相同的语言,* * *相同的地域,* * *相同的经济生活和* * *相同的心理素质表现为* * *相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一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它的含义也是不同的。一种是广义的,指历史上和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各种* * *同一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现代民族、土著民族等。,甚至可以包括氏族和部落。或者用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所有民族,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另一种是狭义的民族,是指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也就是指每个特定民族的身份。如英、德、法、汉、蒙、满、回、藏。
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之初并不存在,而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也会在某个历史时期消亡。民族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民族生活的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的形成。族群形成后,在各民族* * *共同发展和* * *共同繁荣的过程中,* * *同性必然增加,差异越来越小,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因素也会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民族差异的消失,即实现民族融合,人类将回到没有民族差异的状态。但这并不是史前历史上没有民族差异的状态,而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发展和变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中国* * *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和民族问题。无论是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时期,都始终把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尊重、团结和帮助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少数民族人口、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等。
为了广泛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国务院、全国人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设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其他主管民族事务的部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150多个三级民族自治地方。在北京等地,建立了民族出版社、中国民族杂志、民族画报等一批民族新闻出版宣传机构,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图书、报刊。在北京等地建立了13民族院校和众多的民族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产生了大量科研成果。
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执政党,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最科学、最完善的,中国的民族问题处理得最好。56个民族之间平等、友好、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是最稳定、最牢固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 * *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未来将更加辉煌!
国家概况
民族
历史上人们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稳定同构。中国古代没有这个词,只用“氏族、种族”等形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西方印欧语系各种语言中的“民族”一词大多来源于希腊语ethnos,意为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人。明治维新后,借用中文“民”、“祖”等词翻译西文“民族”一词,于19年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而被广泛使用。一个民族有两层含义:广义和狭义。广义或一般意义上指各种* * *同构(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现代民族等。)由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形成,或者作为一个地区所有民族(如美洲民族、非洲民族、阿拉伯民族等)的统称。),或者作为多民族国家(如中华民族)各民族的统称。狭义上是指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斯大林在1913中给民族下的定义:“民族是* * *同一语言,* * *同一地域,* * *同一经济生活,* * *同一文化中* * *同一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民”。目前,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其中中国有56个,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
少数族裔
在中国,除汉族以外的所有民族统称为人口较少民族。具体包括已认定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鞑靼族、藏族和门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以及一些身份不明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为91.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1.990人口普查数字)。
中华民族
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国”一词类似于“中国”、“华夏”,具有民族名称、国家名称等多重含义。在历史上,它曾专指汉族,在现代,它被用来指当时生活在中国的所有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鞑靼族、藏族、门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等55个少数民族。* * * 165438+3亿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为104万人,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91.2万,仅占总人口的8%。从分布上看,汉族居住在中原地区,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境地区。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古代民族
是指历史上存在过但现在已经不存在的民族,或者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民族,统称为古代民族。“古代民族”的提法是相对于“现代民族”而言的,通常是按照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阶段来划分的。
民族文化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反映本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指精神文化方面,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自从民族同构在人类历史上形成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民族同构以来,文化就一直表现为不同的甚至是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任何文化和文化创造都是以民族和民族社会为基础的。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文化就无法生根。文化使一个民族和民族社会得以形成,为其提供了最广泛的物质、精神和其他基础,并以其整体的内部结构和完整的外观履行着区分民族的功能。在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中,有各种背景,如阶段、阶层、等级、各种利益集团、语言、宗教等。,这可能导致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但只要一个民族或民族社会还存在,就总会有一定的民族文化。
国家形成
又称“民族起源”。指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产生的时间及其产生前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指特定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民族不是一有人类就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人类最早的社会群体是原始群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集体——氏族。那时候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就是血缘关系。几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又合并成了部落。第二次社会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它与地缘关系相结合,形成了更大的* * *同一体——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关于民族的形成时间,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民族”一词含义的不同理解,主要有四种不同意见:①原始社会形成论。人们认为国家是在原始社会形成的。(2)奴隶社会形成理论。认为民族形成于奴隶社会,或者早于奴隶社会的军事民主时期。③封建社会形成论。人们认为这个国家形成于封建社会。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认为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在此之前没有民族。
民族特色
①指构成一个民族应该具备的* * *同语言、* *同地域、* *同经济生活、* *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每个基本特征都有特定的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由于历史、现实和民族的原因,各种特征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是不同的。②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国民经济
特别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或带有一定民族特色的经济来看。从内涵上看,既有民族因素,也有经济因素。它不是民族和经济两个现象或概念的组合和相加,它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在民族和经济生活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联系和生活。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经济都必然具有一些与民族本身相关的特征。在中国,它过去是指少数民族经济。历史上,由于国内外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等因素,少数民族的经济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民族同化
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由于受到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失去自己的特点,接受其他民族的特点,成为其他民族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过程。根据民族同化的原因、手段、过程和性质,可分为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强制同化是指丧失自己的民族特性,接受其他民族文化和特性变化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强制手段,即通过暴力和特权手段实现的社会现象。自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与共存中,在生产劳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审美意识等方面相互影响的现象。,它们自然地发生了变化,甚至改变了自己的特征,在自愿选择和自然适应的过程中成为另一个族群。
民族融合
①指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经过长期* * *同性在融合的基础上成长,民族差异终于可以消失。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2)指相对落后的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中,由于先进民族的影响而逐渐丧失民族特色的社会现象,即“自然同化”现象。
中华民族精神
指的是民族性格中积极优秀的部分,或者说是民族道德和文化的精髓。基本内涵有两个层次。一是指相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社会的物质物质而言的民族精神的存在。民族精神的存在包括其存在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的不同层面及其积淀。所以,它沟通了民族心理学的意义。二是狭义的民族精神,指以既定的民族和民族社会为背景,民族性格和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它是民族文化优秀遗产的心理传承,是民族和国家社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并体现在民族社会和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成为向心力的来源。
民族差异
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民族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们随着族群和民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只要有民族存在,民族差异就必然存在。
民族关系
各民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总和。这是一个具有社会学和政治学含义的广泛概念。在复杂的社会有机体中,各种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各种物质、政治、道德和法律关系等。)相互交织,相互制约。一般来说,由于社会制度和政策的不同,民族关系也有不同的本质和内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民族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势:①在私有制和阶级社会条件下,剥削阶级中的反动统治集团总是挑起民族纠纷,煽动各民族互相残杀,以实施其民族压迫和剥削政策,导致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不平等和不团结;(2)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剥削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消灭,民族压迫的物质基础已经铲除,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变成了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国籍问题
民族关系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是多民族国家或不同国家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发生在民族群体活动和交往中的问题。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族际社会,族际社会必然会产生民族问题。因为民族特性本身将人区分为不同的民族,同时又包含了形成民族问题的内在机制,民族特性导致民族差异,民族差异的存在产生不同的民族问题。而且,民族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存在,民族差异的持续也会使民族问题长期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如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奴役、民族纠纷和民族斗争等是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消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历史上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成为其他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因。
少数民族聚居区
对于杂居散居的民族,是指同一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可以理解为各民族处于同一地区,这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态环境——聚居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族际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其他民族都聚居在一个聚居区,分散或聚居,从而形成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民族的分布特征。现在的民族自治地方是在民族聚居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民族自治地方
以少数民族地区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据1990统计,我国建立了154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有三种基本形式:①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区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②在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基础上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双江拉祜族布朗族佤族傣族自治县;(三)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上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几个较小的不同层次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括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无论什么形式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是历史发展的形成,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自治地方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是中国人民和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家画报
由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刊物。创办于2月,1955,双月刊,每期24面。1957改为月刊,篇幅逐渐增加到现在的44页。1960 7月~ 65438+2月和1966 65438+10月~ 1973 65438+2月两次停刊,1974 65438+10月重新发行。除国内发行外,还向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有汉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六个版本。以照片为主要形式,辅以文字,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地区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卫生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新人、新事物、新时尚,介绍各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风俗、风光、建筑、名胜古迹等。从而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民族学院
中国是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等院校。第一所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成立于1941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 * *产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同一纲领》精神和1950国务院第60次政府会议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规定,西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1993 165438+10月30日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为 青海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东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东北民族大学(现称大连民族大学)等。 民族学院坚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方针,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主要进行民族问题、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除了普通高校的本科部,还有干部培训部和预科班。几十年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研究所
中国民族问题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社科院,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学院等部门或机构均有设置。其研究范围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以及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建国前少数民族的三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各民族的关系:世界民族问题等。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族出版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下,出版少数民族图书的综合性出版机构。1953 65438+10月15在北京成立。其主要任务包括:用蒙、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出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出版政治理论、科学教育、少数民族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医疗卫生、文化遗产、工具书等方面的书籍。目前,一些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市、自治区也成立了各种规模的民族出版社,主要任务是用当地语言出版各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