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重点是什么?

以下是仲达咨询为您带来的中国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重点,供您参考。

近10年来,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逐步提高了现代化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九五”期间,要重点发展地下工程和深基础施工技术,超高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轻钢大跨度空间结构、膜结构和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技术,发展既有建筑的检测、加固、纠偏和改造技术。

1中国八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建设高潮。这一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1637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总额为39263亿元,占固定资产总额的63.7%。完成建设项目24万个,其中大中型项目845个,城乡新建住房45亿小时。

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外观之复杂、设计施工之新颖,标志着我国的建筑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大于1时。我国已建成各类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已占国有企业年竣工建筑面积的20%。如北京完成的北京西站工程,群建筑面积70万吨,其中主站房50万芯,轨道铺设lookm,地铁预埋,总投资63亿元,工期仅36个月。本工程部分结构采用劲性钢筋和c型钢混凝土,主站房门采用跨度为45m的预应力钢屋架,采用整体提升法安装就位,施工难度极大。上海杨浦大桥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跨度200 mm,创造了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大桥主塔高220m,施工垂直度偏差仅为l/lslx。全桥有654.38+0万颗精制高强度螺栓,全部一次性合格;在自然状态下,桥面仅由毛和n封闭,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总高度sm,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施工中采用300米竖向预应力张拉技术,高强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达到350米,380吨天线杆高空安装到位,创造了施工安装新纪录。深圳王迪大厦为80层钢与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高度384米,总建筑面积26.7万。地下三层采用半逆作法施工,上部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大吨位长行程千斤顶整体爬模施工,平均每标准层耗时2.75d,再次创下高速施工新纪录。

上述工程不仅规模大、技术复杂,而且施工难度极大。由于施工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其中有些技术达到或接近当代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工程能够按预定工期保质保量完成,也反映了目前我国施工技术的整体水平。

2中国建筑技术的简要回顾

2.1基础施工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一般地基的造价和工期占整个建筑的20%-30%。在研究合理利用天然地基的基础上,我国掌握了一整套软土地基加固技术。目前,我国基础最大埋深已达26.8米,桩基础仍是支撑高层、重载结构的主要方式。地下工程和深基坑支护技术也发展迅速。

2.1.1地基加固技术。各地根据当地土质、加固材料和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地基加固技术,如石灰、粉煤灰、碎石桩、渣土夯实桩、水泥碎石桩、水泥搅拌桩等。强夯法、排水固结法、预压加固法仍是大面积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好方法,如填山、填海、滩涂围垦等。强夯法的夯击能可达12kn·m,可作为换填材料,如块石、钢渣等,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层的复垦或处理。

2.1.2桩基础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础形式。灌注桩承载力大,施工对环境影响小,应用比例日益增加。最大桩径已超过3m,桩长可达1 m,承载力可达10 X)kN以上。预应力管桩部分取代了预制混凝土方桩。除了少数长桩基施工设备采用套筒护壁外,大部分还是泥浆护壁,水下浇筑混凝土。为克服桩底虚土、缩颈等缺陷,推广应用桩底桩侧后注浆技术,并结合超声波检测技术,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超长灌注桩施工技术。为了检测桩基的承载力,动力测试技术发展迅速。结合计算机应用,桩基动测技术已基本成熟。

2.1.3地下工程和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迅速。我国地下工程起步较晚,主要用于隧道、人防等工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地铁、地下车库、仓库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地下工程施工采用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沉管法、冻结法。北京西单地铁站和折返线均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实现了在繁忙地段施工作业不中断地面交通。在长安街地道建设中,北京成功创造了“平顶直墙超浅埋暗挖法”。在覆盖层仅1m厚、地面交通不中断的情况下,采用管棚超前支护、棚喷混凝土等技术进行施工。盖挖法是先在地层深处打一个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再打一个楼板盖板。在支护结构和挡土墙的保护下,土方开挖自上而下进行。现已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地铁站和地下结构建设中。18。SKM隧道和上海地铁1号线N座车站均修建在高流变、高压缩的软土地层中。多锚地下连续墙多用于车站深基坑边坡支护,土压平衡盾构用于隧道顶进施工。

深基坑施工采用逆作法和半逆作法,由于造价过高,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且大多在深基坑开挖时需要临时支撑,已成为当前建筑施工的热点和难点,各地经验教训较多。基坑设计不仅要考虑开挖过程中土压力对坑壁、降水和防水工艺及环境的影响,还要计算围护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基坑深度小于7m时,一般采用灌注桩悬臂式挡土墙;当基坑深度超过7m时,应采用复合围护结构。如果基坑深度再增加,上述方法就难以奏效,应设置单支点或多支点锚杆结构。在沿海地区2-3层深度的地下室基坑施工中,很多采用环梁挡土墙(或中央岛内支撑)作为深基坑支护。单支点或多支点锚杆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法在更深、更复杂的基础施工中仍是一种重要方法。

土钉墙是我国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浅基坑支护方法,在广东、北京等地已得到广泛应用。土钉一般采用钻孔、插筋、灌浆的方式设置,也可以直接打插筋形成土钉。土钉杆体通常由螺纹钢筋或击打钢管制成,钻孔直径约为100n Zn。面板采用配网喷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抹面,厚度为50厚。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降水后的杂填土、普通粘性土和松散砂土层,n值在5以上的砂土,n值在3以上的粘性土。土钉支护因其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工期短、造价比其他方法低30%而深受欢迎。

2.2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在中国,混凝土仍然是最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混凝土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材料性能、平均强度等级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2.2.1工程结构用混凝土不仅要有足够的龄期强度,而且对其早期强度、缓凝性、抗冻性、抗渗性、体积变化和泵送性能也有不同的要求。预应力混凝土要求强度高、收缩徐变小,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应具有热值低、可泵性好的特点。由于水泥混凝土和高性能外加剂技术的进步,可以根据工程使用和施工的需要,设计和配制具有特定性能的混凝土,以满足超高层、大跨度、大体积和各种特殊性能的要求。

2.2.2混凝土平均强度稳步提高。我国混凝土结构平均强度等级已达到C25,Cso以上混凝土已广泛使用。C50和C-printed高强混凝土已广泛应用于一些高层建筑和桥梁工程中。C80混凝土已用于预应力管桩构件。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结构的截面和自重减小,密实度和耐久性也相应提高。

2.2.31995、616全国so城市已建成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设计能力6xx万吨。实际产量20000小时,1996再次提升。其中,上海、大连、常州等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已占现浇混凝土总量的%以上,接近工业化国家水平。搅拌站采用机械投料,计算机控制管理,外加剂和掺合料应用广泛。运输采用搅拌车,大部分人体模特现场用泵(固定泵或泵车)运输。目前混凝土最大泵送高度已达368米,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量达24米x)。碾压混凝土在我国已应用于大坝和公路工程。

2.2.4为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各地重视现浇模板的研发,要求企业做好模板布料设计。在大模板、爬模、滑模、梯型模板、筒型模板等模板支撑工艺上有了新的改进和提高。为了加快模板的周转,快拆脱模系统在楼板模板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的还推广了小流水段施工。组合钢模板已部分被中型块钢框架竹(木)胶合板模板取代。钢框竹(木)胶合板模板具有面积大、重量轻、表面光滑等优点,可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和作业效率,使用量逐年增加,占模板总量的10%。塑料或FRP模板已广泛用于密肋楼盖和曲线构件的模板中。碗扣式和门式支架越来越多地用于模板支架和工作脚手架。

2.3粗钢筋连接和高效预应力技术的应用日益扩大。

2.3.1近年来,粗钢筋连接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在高层、大型和公共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竖向钢筋的电渣压力焊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粗钢筋连接的主要方法。水平钢筋的窄间隙电弧焊和气压焊也是连接粗钢筋的可靠方法。套筒挤压连接和锥螺纹连接都是机械连接,应用广泛。机械连接具有接头强度稳定、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等特点,不受钢筋化学成分、焊接性或气候的影响。目前,焊接和机械连接已占钢筋接头总数的70%。

2.3.2从so年代中期进口的冷轧带肋螺纹钢筋已初步普及。550N/mil路基主要用于现浇混凝土楼板,替代I级钢筋,可节约钢材30%;SooN/n代替冷拉低碳钢丝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中的中小型构件,可节约钢材15%,大大改善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性能。650N/mll银基不仅可用于中小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还可用于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板的配筋,已陆续推广使用。工厂用中强度钢丝制作的焊接钢筋网已用于一些桥梁、道路和地面。

2.3.3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日益扩大。近年来,高强度钢丝和钢绞线发展迅速,年产量达20万t,预应力技术和锚具夹具等专用设备日臻完善。预应力混凝土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大跨度和储罐中。最近发展起来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楼盖结构,使用量已达50 (x)千小时,如珠海机场9万航站楼,12mxlZm柱网,楼盖全部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不仅提高了混凝土框架的结构性能,而且加快了施工速度,降低了工程造价。

2.4化学建材、玻璃、陶瓷、石材的应用,让装修熠熠生辉。化学建材一般指建筑塑料管、塑料门窗、新型防水材料、装饰材料、建筑涂料、添加剂和粘结剂,是继钢铁、木材、水泥之后的第四种新兴建筑材料。化学建筑材料性能优异,在建筑领域应用广泛。我国化学建材的生产和应用已有近十年的历史。比如PVC水管在建筑中的使用已经超过2亿年;在东北、内蒙古等寒冷地区的一些城镇,30%的新房使用塑料窗。使用塑料电线和导管的建筑物累计超过1亿小时;建筑涂料和化学粘合剂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广泛应用于建筑中。聚氯乙烯(PVC)块、卷材地板、化纤地毯不仅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而且已经成为家庭居室不可或缺的装饰材料。

装饰混凝土、油漆、陶瓷、石材、壁纸、墙面涂料、玻璃和金属饰面被广泛使用。陶瓷装饰已经成为外墙装饰的主体,也是家庭装修的重要材料。各种彩色琉璃瓦、陶瓷马赛克砖、高级地砖备受青睐。由于胶粘剂的开发和应用,粘接技术和工程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大型公共建筑中,使用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作为装饰材料。施工中的挂装技术,如薄型石材的树脂胶粘接技术、干挂石材的柔性连接技术等,显著提高了施工工艺和质量。玻璃和金属制品的装饰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环保效果,已成为一种时尚的装饰材料。

2.5防水工程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防水工程质量不断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及其在防水工程中的应用将建筑防水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筑防水材料有80多种,可分为沥青防水卷材、聚合物片材、防水涂料、胶结密封材料四大类。沥青油毡占所有防水材料的so%,年产量8亿。各大防水材料厂家生产的改性氧化沥青油毡质量比较稳定。除了纸胎,还有玻璃纤维轮胎、玻璃布轮胎、化纤轮胎、无纺聚酯纤维等。同时引进22条新型防水材料生产线,生产SBS、App等改性沥青油毡,年生产能力65438亿小时。聚合物片材年生产能力20万片以上时,主要产品有PVC片材、氯化聚乙烯片材、EPDM、氯磺化聚乙烯等。目前,我国除使用纸胎油毡外,使用新型防水材料的面积已占建筑防水总面积的20%。

根据新型防水材料的特点,我国也开发了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有的已形成施工方法。如热熔法、冷贴法、高频热焊机法,以及松铺、点贴、条贴、机械固定等新的施工方法。过去只在南方少数屋顶上使用的刚性防水,由于其材料和工艺的改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采用8%-12%UEA微膨胀剂配制的补偿收缩混凝土,不仅可用于屋面刚性防水,也可用于地下室防水。钢纤维、尼龙纤维和玻璃纤维制成的纤维混凝土也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通过将高分子聚合物混入混凝土或砂浆中制成的聚合物混凝土和聚合物砂浆可用于防水和防水。新开发的倒置式屋顶正在进一步扩展。涂膜防水和防水堵漏技术及设备也有了新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防水工程的质量。2.6掌握了多项“高、大、精、尖、新”设备安装调试技术。

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60万千瓦发电机组安装、45万吨乙烯装置改造、4350高炉炉壳焊接、300吨氧气顶吹转炉安装、2030冷轧钢板连轧机安装、卫星发射和大型核电站建设。同时,在施工安装过程中,掌握了超大型设备吊装、超高压大型压缩机组安装调试、药芯焊丝自保护焊、10球罐制作安装及热处理、长输管道铺设及膨胀连接等技术。部分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近日,由计算机控制的集群千斤顶同步提升技术成功地将长120米、重380吨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天线提升安装在350米高的塔基上..还采用了类似的整体提升技术:北京西站检票楼跨度为45m的预应力钢分析框架、跨度为150m的波音747维修车间钢网架屋盖、重量为5× t的上海歌剧院屋盖等。2.7改革企业管理体制,逐步提高现代化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工程施工中,一些企业运用系统工程、网络计划、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统筹安排施工技术方案和进度。施工中普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执行GB/T19仪器x)-乔09《粤仪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使工程质量处于全面受控状态,适应国际质量管理惯例和市场的客观需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在施工技术政策上,对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应用要分类指导,根据企业的性质、资质等级和实际管理水平,分层次推进。一流施工企业一般在工程招标、预算、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和企业日常管理中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实现微机联网,利用系统集成管理软件对企业或项目进行全面管理。二级及以下施工企业要利用现有软件成果,对50%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专项应用管理,有条件的企业要实现微机联网。企业要大力开发工程项目计算机应用软件,逐步实现投标报价、施工预算与管理、计划与统计、劳动力管理、工程质量管理、钢筋取样与优化下料、模板分布优化设计、信息资源文档与数据管理等通用软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技术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些单项施工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施工技术整体水平、技术装备水平、原材料质量、工人技术素质、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建设周期长、工程质量差、劳动生产率低长期困扰着建筑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企业的技术实力在减弱,大量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管理粗放,工程质量和管理质量一时难以提高;建筑上有大量的传统手工方式,工业化程度近期不会有太大变化。中国在建筑技术上的成就,是在建筑任务的推动下,用高投入的方法取得的,也就是交了高额学费换来一点经验。因此,只有走深化改革的道路,用利益机制的杠杆调整政策,解决社会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问题,企业或行业的发展才能真正转入依靠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3建筑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的远期目标,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将增长8%-9%。国民经济对建筑业需求旺盛,将以高于整个国民经济2%-3%的速度增长,建筑业仍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庞大的施工任务,施工企业必须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找准工程技术中的热点和难点,选准重点,组织科研攻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未来几年,我国重点工程和大型工程仍将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城市建设中,仍将建设规模大、技术复杂的高层、超高层、大型公共设施,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将更加迫切。大型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不仅规模大,而且技术先进。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项目的数量相当可观。“九五”期间,仅城镇新建住宅就超过6543.8亿套。

3.1建筑施工技术开发要点

(l)发展地下工程和深基坑施工,特别是深基坑边坡支护和信息化施工,同时发展特殊地基(包括软土地基)加固技术。

(2)总结高层建筑施工经验,发展成套施工技术。应重视超高层钢结构、刚性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技术。

(3)重视高性能外加剂和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预应力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

(4)发展轻钢结构,扩大其在工业厂房、仓库和部分公共建筑中的应用。发展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和膜结构。

(5)改善和提高多层建筑的功能质量,发展混凝土小型砌块建筑和框架轻质墙体建筑体系。

(6)发展建筑节能产品和建筑节能技术。

(7)既有建筑检测、加固、纠偏和改造技术开发。

(8)提高化学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

(9)发展智能建筑,研究解决建筑、安装、调试中的问题。

(10)开发桅杆起重机整体提升技术和集群千斤顶计算机控制同步提升技术。

(11)金属焊接与检测技术。

(12)建筑企业现代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

3.2拟采取的政策措施

3.2.1强化科技意识,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应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开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要提倡以科技换取经济发展的经济投入,使行业和企业逐步走上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振兴企业行业素质的道路。

3.2.2加强科技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新机制。

贯彻建设部和国家科委1992联合颁布的《建筑施工企业总工程师职责规定》,确立总工程师的岗位职责,确立总工程师在企业技术指挥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加强企业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要引导施工企业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重视基础管理和职工培训,办好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也要重视技术开发和技术积累,建立本企业特有的施工方法和工艺管理体系。采用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抓好新技术工程应用试点工程和各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工程,还可以打造一个科技龙头企业或科技效益型项目。

3.2.3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建筑科技的整体水平。为了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活力,必须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机器的推广。当前,要继续做好建筑行业ro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单位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增加新技术推广内容,加大技术推广力度。要把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就要分阶段、分层次地抓好一批新技术示范项目,发挥它们的典型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企业要真正认识到技术进步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增强加快技术进步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素质,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的主体。

3.2.4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培育和发展机械设备租赁和调剂市场。目前建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老旧机械比重大,性能和安全性差,难以满足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实现建筑工业化。为此,我们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各种资金渠道,加速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逐步淘汰约占总数1/3的性能差、能耗高、安全性差的旧机器,积极发展手持式电动工具。机械设备要按专业或工种配套,逐步向专业化发展。要调整企业设备结构,逐步降低自有机械比例,发展社会化租赁。及时组织暂时不用的机械设备的调运,使有限的设备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建筑施工中,不使用机械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繁重体力劳动、危险作业和工序及工种应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3.2.5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综合概念,其内涵是要求建筑业摆脱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通过建筑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施工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工业化要以科技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专业化,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件、产品和设备生产,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适用于各类建筑的系列建筑构件和产品;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科学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科学组织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住宅产业基础,提高建筑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培育专业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

通过采取上述政策措施,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将建立起专业门类齐全、技术装备精良、组织结构优化、供应渠道畅通的规模化生产格局,一个强大的建筑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