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供给

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供给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征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主要来自农村人口资源。人口资源状况主要是由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综合情况决定的。与城市社会相比,农村社会的综合状况有很大不同,这使得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农民不仅是一个生活消费单位,也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农民本身是集农产品再生产和农业劳动再生产于一体的独立的社会经济单位。在科技水平相对稳定或缓慢提高的时期,农民客观上需要更大的家庭规模,以维持生产的顺利进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为,在传统的以畜力和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下,一个简单的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民经济效益可能高于一个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复杂的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民经济效益。这样,农业的扩张和再生产主要依赖于推广和再生产的手段,而这种推广和再生产的手段又依赖于简单农业劳动的数量。因此,农民愿意通过多生孩子来增加简单农业劳动的投入,以扩大农民的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是灵活的。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主要来自农村人口资源,因此农村人口资源的状况直接决定了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状况。在农村人口资源中,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界限不明显,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的界限不严格。第一,在农村人口资源中,60岁以上的老人和65,438+06岁以下的儿童,从法律角度和经济理论上都不能归为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但这两类人群都是在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积极参加农业劳动,这两类人群提供的劳动量是相当大的。二是农民中,长期从事非农劳动的人,在农业生产繁忙的时候回来参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再次,由于农民的家务劳动复杂,社会化程度低,每个农民都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成员从事家务劳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人口相同时,农村社区供给的劳动力与人口的比例相对较低。第四,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劳动的承受力更有弹性,不像在非农产业中,资金和设备吸收的劳动量有明确的界限。只是由于农业生产的直接收入和比较收入较低,农民没有把全部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由于上述原因,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很大的弹性,或者说很大的弹性。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过大,而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在以畜力和手工工具为主的传统农业中,农业劳动力的生产劳动技能主要是从生产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因此,一般农民对子女的学校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整体素质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正在加快,这就要求农业劳动力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农业劳动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要求。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过大而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的社会经济现象。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研究农业劳动力供给,必须研究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性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农村人口及其结构、农业劳动力的经济效益、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等。

(1)农村人口的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了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农业劳动力资源基本由适合劳动的农村人口资源构成,农村人口就业主要在农业部门。因此,农村人口资源规模与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规模正相关。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对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有更直接的影响,农村人口各年龄组的人口分布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变动趋势。

(2)农业部门的经济效益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实际供给。劳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为了谋生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在再就业选择上更倾向于那些劳动报酬高的行业部门,而不是劳动报酬低的行业。因此,农业部门劳动的经济收益水平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质量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有效供给。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是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农业科技的提高和普及,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迫切需要提高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中,农村的经济、文化、营养、教育水平都低于城市。因此,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质量低下,难以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学龄人口成为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无效供给部分。此外,优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剧了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质量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的多少也是决定农业劳动供给的重要因素。农业劳动时间供给有两个来源:一是每个参加农业劳动的农业劳动力的日农业劳动时间和年农业劳动时间之和;二是非农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或其他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时间。非农劳动力包括未达到或超过农业法定劳动年龄的农村人口,也包括在农村社区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和在农忙季节参加农业劳动的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每个工作日的长度和全年的工作日数受农业气候、农业劳动对象、农业劳动手段、农业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国家法律因素的限制。农村非农业劳动年龄人口在农业部门工作是经济文化落后的表现,但也是贫困落后农村的生存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克服的。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劳动的农村人口在农忙季节参加农业劳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是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过程,表明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黄楚玲、陈瑞玲、蔡俊平。农业经济管理概论[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