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六大艺术保护
定州秧歌的音乐是一种板腔。早期都是用打击乐伴奏,俗称“大锣”。1952年,定县秧歌团成立,开始尝试用弦乐伴奏,起初学京剧调式,用京胡、二胡、琴,后又用板胡、笙、二胡、笛子、三弦,沿用至今,但“大锣腔”仍继承保留。定州秧歌的打击乐由班卓琴指挥,配以大锣、水簪、小锣、小簪、堂鼓、梆子。
定州秧歌的传统剧目保留了大量的民俗和人文信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民俗和传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欧美学者多次到定州考察,研究和观摩定州秧歌,定州秧歌已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渠道。河北三大历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
中山文化。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摇篮之一。定州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洗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中山文化。是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相媲美的传统文化体系。其基本精神材料是:善良、仁慈、重义轻情、自强不息、尊德修身、勤劳俭朴、博采众长。历史上,中山国分为战国和汉中山国。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由中国北方的白蒂少数民族建立的。是战国时期除了战国七雄之外最强大的国家,被誉为“战国八杰”。历史上,孙中山的都城几经变迁,先是新城(今正定县新城铺村),再是中城(今唐县西南),再是顾(今定州市),最后是灵寿(今石家庄灵寿县)。纵观上述中山都城,随着中山的动荡和灭亡,都开始走向衰落,但定州却脱颖而出,继承了中山文化的正统,延续了中山文化的命脉并发扬光大。定州是唯一一个中山文化没有断代的城市,和中国二十四史一样完整,其他国家的中山文化都断代了。
定州代表了中山文化的正统,是历史上中山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地区,是历代对中山地区的专指。从战国的中山到西汉的中山,再到三晋的中山,再到宋金元的中山府,最后到清代和民国的定州县城门上镌刻的“古中山国”,中山文化贯穿定州两千多年。河北十大文物中,“战国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战国金银虎吃鹿青铜屏座”和“战国中山王铁脚青铜鼎”为战国中山国文物。西汉雕双龙高钮白玉、西汉青铜博山炉、西汉长辛宫灯、西汉刘胜金玉衣服都是刘胜墓的文物,也就是说河北十大文物中有70%都烙上了中山文化的烙印。
此外,战国中山墓中的其他两件物品,如十五连铜灯、战国青铜‘山’形器皿、战国青铜板兆域图、银翼交错的青铜兽和中山三器,在河北文物中也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