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乐观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激发和提高其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设计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知识悬念,让学生感受新知识世界的诱惑,激活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的教学中,题目以提问的形式出现。我在介绍“声音”这个词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链接来送“礼物”。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你们一些礼物。请注意它们是什么。”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兴高采烈,兴高采烈。然后,我给学生们放了录音机里的各种声音(比如牛、马、羊的声音,母鸡下蛋后的声音,摩托车启动的声音...),看到了欣喜的眼神,满意的笑容。学生们惊讶地问:这么多有趣的声音是怎么来的?一个巧妙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思考,肯定有无数个问号。然后,在没有老师太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会主动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再比如在“淀粉的观察”的教学中。上课前,我为学生表演小魔术。我神秘地举起一块白布,像个真正的魔术师一样展示给大家看。然后我举起喷壶,往白布上喷碘酒。学生惊讶地叫道:“奇怪,有一个字,怎么变了?”老师的白布有什么秘诀?老师的喷壶里有什么?.....这一刻,学生们自主探索的欲望被充分激发,都渴望一下子找到答案。

利用游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潜望镜的秘密的时候,我让一个学生走到讲台上蹲下,让讲台挡住全身,其他学生看不到他。然后,我让一些同学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写字,让蹲在讲台上的同学“猜”。结果这些学生无论在黑板上写什么字,总能被蹲在讲台上的同学“猜”出来。学生对此感到困惑,要求老师解释。于是,老师让蹲在讲台上的同学讲一讲他是如何“猜”出来的,然后把“潜望镜”拿出来让学生观看。学生对潜望镜有浓厚的兴趣。他们都想了解潜望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积极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一切,推动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展开学生想象力的翅膀,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想象,勇于创新,打破常规,发展想象力。

1,不求统一,各显心意。比如教红番茄,课后开展拓展活动的时候,我没有要求所有学生都遵循一种方法。所以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一些学生根据形状、颜色和大小对收集的树叶进行分类。有的同学把各种树叶贴在一起做挂图。一些学生在网上收集树叶来制作一个生动的网站...各种方式,各有特点,各有千秋。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出比老师更精彩的研究方法。

2.游戏中的创新。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压缩空气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空气的一些特性,我在教学中玩了一节橡皮球、塑料袋、注射器的课,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对于注射器,可以说同学们都发挥出了水平。学生们非常兴奋。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悟:按下活塞,感受从针眼里出来的冷空气,从中学生开始意识到空气可以像水一样占据针筒的空间;在注射器注水时,学生发现活塞压不下,但充有空气的活塞可以压下一点(针头一端被堵住),从中学生开始认识到空气是可以压缩的;松开压活塞的手指,活塞就会“回来”。学生认识到活塞“回来”的力是空气压缩产生的,空气一旦被压缩就会产生弹力。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尝试探索,去探索,从而获得新的开拓性的作品。

第三,课外拓展,形成创新氛围

理科内容不多,对于勤于思考、热爱创新的学生来说远远不够。所以我总是积极给学生提供信息,鼓励他们多了解课外知识。如果学生只有一点创新的动力,或者脑子里有一些作品,这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积极实践,努力实现创新。比如一个学生学完《照镜子》后,做了一个万花筒,充分展示了他的创新意识。我及时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让这个同学体验到了一种创新的快感,激发了他新的创新意识。其他学生也渴望创新。此后,他们制作了眼球模型和简单的起重机。我收集了这些作品,在一次班会上展出。同时邀请同学来参观。许多学生对展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受到鼓舞。下课后,他们也跟风做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当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为学生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有利环境,提供了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展示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欲望。正如有人所说,“课内激起的兴趣要延伸到课外,因为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考证创造发明史,任何人都会发现,真正的发明不在课堂,而大多得益于课堂,因为课堂孕育了创造发明的动力,培养了实践能力。因此,要不断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理科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