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帛画是如何体现中国画传统的(如马王堆)

除了不可移动的壁画,秦汉时期还有一种重要的绘画形式——帛画,即画在帛书上的卷轴画。在这种可移动的丝绸上作画更方便,这种丝绸在汉代非常流行。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临死前,命黄门画师画一幅周公为朝诸侯的画像献给霍光。东汉顺帝梁皇后常以女儿为戒。当然,这些都是帛画。汉代有很多帛画。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汉武辟秘阁藏书;韩明擅长绘画,不要开画室;也造就了洪都门汇聚异域艺术,天下艺术云集。而董卓之乱,杨珊西迁;.....书帛被士兵拿去当帐幔,在西部收集了70多本书,但其中一半在风雨难行时被遗弃。可想而知,当时的汉代帛画数量庞大,受到天灾人祸的严重破坏。现在能看到的汉代帛画是汉墓出土的无衣、(荆)等随葬品。今天发现的西汉帛画大致来自三座墓葬,其中一座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4件;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汉墓出土一幅画。都是西汉的帛画。主要有三个题材:一是灵魂升天题材,如马王堆一号、三号墓中盖在内棺上的两幅T形帛画和山东金雀山出土的帛画;二是以墓主人的生活为题材,如马王堆三号墓棺室东西墙上挂的两幅帛画;第三张是关于养生之道的气功健身图,也就是马王堆三号墓东边的漆盒里藏着的帛画。从辛莽到东汉,也出现了类似长沙马王堆和临猗金雀山的帛画。如甘肃武威磨嘴子23号、54号墓发现数幅帛画、麻画,年代为辛莽至东汉初年。但这些帛画没有西汉时期的复杂完整,呈现出简单化的趋势。上面常绘以太阳和龙为代表的日月,下面则用方正的阔篆代替繁体字表示墓主人籍贯名称。54号墓上的铭文是古藏东乡李居里壶,23号墓上的铭文是平陵大典中张伯胜的灵柩。过了就不要哭了,还是有虎有云,技巧比较粗糙,跟西汉的帛画没法比。这里有一些重要的西汉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t字帛画:1972年发现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侯李沧妻子墓。时间约在汉文帝(公元前168年)后12年,绘画技艺高超,想象力极其丰富,足以代表汉人正在冥想的宇宙。是现存汉代帛画中的稀世珍品。这幅丝绸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厘米。7 cm,T型布局,是葬礼时用来升降悬挂的条幅。帛画的内容分为天上、地上、地下三个部分。上半部分代表天空,右上角画了一个红太阳,太阳在里面,芙蓉在下面,叶子中间有八个小红太阳。在左上角画一弯新月。月亮载着玉兔和吐云的癞蛤蟆。太阳和月亮之间有一个蛇形女娲。整个天空都以女娲雕像为中心。女娲留着长发,头上戴着蓝色的衣服,双手插在袖子里坐在左边。蛇身四周蹲伏,端庄肃穆。母螺两侧有五只昂首挺胸的鹤。在太阳和月亮的底部画一条张着嘴,伸出舌头的龙。左边是带翅膀的应龙。在月亮下,一个女人被吹得像乘龙的翅膀。两条龙之间,两只鹤在飞翔,下面挂着一个神父。两个兽首的牧师骑着不同的动物,手牵着手拉着绳子,好像在振动。都铎画了天门,一只豹子躺在门口。在门口,两个守门人手拉手坐着。这部分画面是古人想象中的天堂景象。帛画的中间部分代表世界,约占整幅画的1/2,以墓主人形象和祭祀图为中心内容。墓主人是一位体态婀娜的老年妇女,穿着彩云条纹的衣服,拄着拐杖缓步而行,身后有三名侍女陪伴,两个侍者跪在她面前迎案。他们六个人都站在一个长长的祭坛上。这幅画应该是女墓主生前的生活写照。在它们的上方,有一个由花纹和鸟纹组成的三角形天篷,在它们的下方,有展翅的猫头鹰,在两侧,有龙、仙鸟、红云等。,从而形成升天的氛围。祭坛由两只黑豹托起,它们踩着两条龙的尸体,两条龙的尸体在中间相遇,一起穿过圆墙上的洞。一个大下巴挂在墙下,上面有左右流苏,流苏上有两个长着羽毛的人,应该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仙人。悬颏下有一张书桌,桌上放着鼎、壶、叠耳杯等祭祀器皿。案前四周站着六个人,象征着墓主人的家属正在祭祀,而单独站在左边的一个人可能代表着赞扬祭祀的官员。这幅图像显示坟墓的主人已经死了,他的神冉冉在天上,世界上的家庭成员正在为他的死者献祭。死者升天的画面和光怪陆离的构图,充分展现了这位无名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创造力。丝绸画的下部代表地下。画的中间是一个赤裸的地球,双手托着一个象征地球的平板。脖子上缠着蛇和两条大鱼,两边是乌龟、猫头鹰等神奇动物。这是一个虚构的地下世界。整幅画包含了古代神话传说的内容,表现了汉人追求升天成仙、长生不老的观念。

这幅丝绸画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写实性和表现力上。以画中的女墓主人为例。女墓主拄着拐杖站立,身体微微前倾。身体骨架的构造不仅符合力学和解剖学原理,人物高傲的表情和肥胖的体态更是体现了一个优雅老太太的气质。巧合的是,墓主人的尸体存活了2000年,画像与实际人的脸相似,充分体现了画家高超的处理事物和象形文字的能力。帛画在处理群像时善于突出主要人物。从墓主人的尸体来看,墓主人身材矮小,但他在帛画中的形象却比身后的侍者高很多。这种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而夸大表现的绘画方法,在中国的肖像画中也经常使用,西汉时期使用帛画就是早期的例子。帛画中的人物多为侧面像,这是绘画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就构图而言,画家的布局技巧极其高超,法度精密严谨,应居汉画之首。在这幅画中,画家使用了以纠结的双龙为中心的装饰构图,上下同时发展,形成对称均衡的结构。太阳和月亮分开在两个上角,呈现开阔的天空,形成对称的结构。中间部分以墓主人为中心,两对龙在其中盘旋,结合了许多场景,运用了中国画中强调的开合原理。画面对称、统一、多变,避免单调、平淡。太阳和月亮占据的空间是不同的。女娲右边有三只鹤,左边有两只,女墓主身旁的侍者跪在两人面前,站在三人身后。在墓主身旁侍者的画法中,显示了画家的空间处理能力。右边的三个侍从和侍女依次站在一起,以重叠的方式出现。三个丫鬟的衣服虽然合在一起,但上身是一前一后的。这种微妙的变化说明画家已经能够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充分表现出立体感,表现出整个环境的纵深感。

它显示了用笔的高超技巧。这幅帛画以线条勾勒为主,人物用均匀而刚劲的线条刻画,很像后世所说的游思邈。细长而富有弹性的长线条传达出礼服绸缎的柔美轻盈质感,人物面部上下勾连,线条弯曲到极致,使礼服随着人物骨骼的转折而变化,充分发挥了线条的功能结构。至于对动物和器物的描写,则用了粗而简的线条,风格迥异,显示了艺术家娴熟的技巧。

绢画在色彩设置上也很出色。这是一幅色彩相当浓厚的画。所用的色彩丰富、明亮、沉稳,以墨线为骨,既可用于平面绘画,也可用于渲染。目前,整个画面处于阴郁的赭石色调,突出的朱红和大地红呈现出既庄重又温馨的效果。再加上白粉,粉中加入了绿色等颜色,既奇特又华丽,体现了汉族人神秘诡异的浪漫奇思妙想。

马王堆三号墓帛画:1974年出土,有* * * 4幅,可追溯到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盖在内棺上的t型丝绸画。形式和内容与马王堆一号墓的T字帛画几乎相同,分为天、地、地三部分。风格和技艺都略有相同,只不过墓主人是一个头戴皇冠,身佩宝剑,身穿红袍的男人,身边多了一点随从,前面跪着三个人,随行六个人。

礼仪旅行地图,长度2。12米,宽度0。94米,是墓室西墙的一幅帛画。已经被肢解了。全画有几百人,几百匹马,几十辆车。这幅帛画与汉代壁画中常见的行旅图并不完全相同。它描绘的不是车马的行进队伍,而是鼓乐,骑从和隶属于车都从不同的方向去左上方。构图也很有特点。为了满足宏大场景的需要,不再使用平行画法,而是采用俯视角度,这表明构图技巧的进步。

墓室东墙的帛画破损严重。从碎片上看,内容包括建筑、奔马、女子划船等。,讲的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

《气功健身图》藏于57号漆中的一幅帛画,分四排画出40多位男女的各种运动姿势,意在展示健身方法,故未作艺术处理,但从单个人物的描述也可看出西汉绘画的技巧水平。

金雀山帛画:1976年在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墓发现,为西汉帛画。

长200厘米,宽42厘米,也是盖棺的非服。在布局上,上半部分是天界,中半部分是墓主人的活动,下半部分是地下或者大海。上部绘有太阳(带太阳)、月亮(带蛤蟆)和云彩,象征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象征琼阁的建筑。山与天的联系,意味着逝者的灵魂可以从山顶升天。地下部分不支持地面,只支持鱼龙、水族等动物,代表死者的世界,形式也很简单。画面的中间部分在整个画面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用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活动。上下排列的五层画面分别描绘了不同的情节。一楼帘子下挂着一幅墓主人的画像,是一个胖胖的老女人,像雕像一样坐着,身旁有四个奴隶等着,其中三个手拉手站着,一个拿着杯子跪着。第二幅是乐舞场景,中间是一个长袖善舞的女子,右边是两个乐师,弹着竖琴吹着钹,左边是坐在乐舞前面的两个人;图像模糊,可能是观看者。三楼绘有五名头戴皇冠、身穿长袍的男子,互递礼物,作为与宾客聚会的场景。四楼,左边两个人手拉手,好像在说话,右边是纺纱的场景,一个女人在纺车旁边操作,三个人站着看。五楼,画个角来表演。中间有一个武士,穿着厚厚的衣服,仿佛戴着面具,腰间系着红带,双手交叉在身前,精神饱满;右边的一个战士戴着装饰品和红色手镯。双方蓄势待发,准备一战。中间部分不同于马王堆T字帛画。这部分没有图案,也没有双龙穿墙的画像。画面自下而上分五个等级排列,最低等级最大,最高等级最小,给人纵深发展的感觉。从帛画的内容来看,剧情可以大体连贯,主要表现墓主生前的生活。

在艺术表现上,很像西汉马王堆的帛画。两地相隔万里,风格十分接近,说明楚文化对汉统一后的中原文化影响深远。当然,两者有明显的区别。比如这幅图主要描绘的是现实生活。在画法上,金雀山绢本画以淡墨线、朱砂线为底稿,用于着色、平绘。最后用朱砂线和白粉线部分勾勒。这幅帛画以平色块为主,勾勒出来的细线处于辅助地位,如同后世的无骨画。这不同于西汉马王堆的帛画,是以墨线为骨,以勾勒、填色。

如果说马王堆一号墓西汉帛画中勾勒的线条是古代游思邈的典范,那么金雀山帛画则是古代绘画中无骨法的开创者。